引用张修林的“文人”定义的系列文章(一)


       张修林注:我于2005年,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谈文人》。该文发布后,文中关于“文人”的定义(并非写文章的人都算文人。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写作者。严肃地从事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科学的人,就是文人,或者说,文人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更多地描述、研究社会和人性的人。)被广泛引用。看来,关于文人的话题是颇为热门的。特将我的《谈文人》在此发布,并选取几位引用该定义的作者的文章一并刊发,算是一个讨论文人的专题吧。--以后将陆续补充其它作者的文章。


                           也说文人

                                        作者:穷庐主人

    8月2日的大河报上刊出一篇文章,说文人的类型。初看很有意思,作者把文人简单分为三类,认为中国的文人以司马迁敢于诤言,为真理而宁死不屈者堪当第一;以陈布雷终于悬崖勒马,勇于改正者为第二等;以姚文元长期助纣为虐而执迷不悟者为第三等。文章中,能够入作者法眼的也就这些人;不过作者在行文之初首先说到做人,说到良心,说到品德,我颇赞成此说。
    觉得作者还是写的太简单了,不免有失偏颇。我认为,文人是一个泛指,这个概念太广泛了,这个命题也不可能说清楚!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张修林在《谈文人》一文中对“文人”作如下定义:并非写文章的人都算文人。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写作者。严肃地从事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科学的人,就是文人,或者说,文人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更多地描述、研究社会和人性的人。
    文人可能是最暧昧的一个概念。它的所指常常游移不定。在中国古代,文人泛指读书人。但在我的想象里,文人更倾向于指称那种未走进仕途的读书人。中国古代这种文人多多,魏晋诸多名士、唐宋诸多诗人词人,都可以归属文人的范畴。
    先说文人的心,当然就是文心!一个没有文心的人决不可能是文人的。
    何谓“文心”?“文心”就是人文之心,它是文人艺术家的文化情怀与心灵状态。宋代文人艺术家苏东坡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这种由高度的文化修养所达到的创作心态,就是文人艺术家的“文心”所在。古人说,人为万物之灵,人可以“为天地立心”,这种“为天地立心”的人文之心,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心”。
    文心是质地,才学是外在表现;才,自然有高低,有大小;有才高八斗,也有江郎才尽。还不能说分类,因为文人的上品是文士,只有可以称为文士的文人,才值得品评。“士文化”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曾指出:“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这是对“士文化”的充分肯定。关于“士”和“士文化”,前人和今人都有论述。以笔者的认识,“士文化”主要是指文士文化。
    文人达到一定的层次和水平才能称为“文士”,“文士”不仅要有“文心”,还要有“道心”,既要有才有学,还要有器有识。“文士”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的是“公共知识分子”,他不仅要做到“独善其身”,还要有社会责任感与学人的良知。因此,“士文化”,在古代是一种“先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雅人深致和博大精深的渊源所在。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由士文化所奠造,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无一不是那个时代“士文化”的代表。
    文人的分类,首先从最高处说起,自然是国士。“国士无双,无双国士”,国士肯定是文人中的极至;像汉初的韩信、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宋代的包拯、明代的海瑞、明末时期的袁崇焕,清康熙之周培公、道光年间的林则徐,相信熟知历史的人都不会有疑义。
    以民国时期,蒋介石身边的陈布雷为例子,不妨多说几句。陈布雷也可以称为国士的。
    陈布雷,中国浙江慈溪人。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校。同年在上海《天铎报》作记者。1920年赴上海,任《商报》主编。1927年加入国民党,历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时事新报》主编。国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35年后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秘书长、最高国防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他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他为人谨慎,非常熟悉为臣之道,对蒋介石或同僚总是恭敬有加,无盛气凌人的傲气。作为蒋介石“御用”笔杆,他廉洁自律,不拉帮结派,不贪污腐败,颇有“贤相”之风,被蒋介石称为“完人”。他热爱报业、想当记者,却身不由己做了高官;他位居党国中枢,大权在握,却鄙薄政治,不让儿女从政,他的子女中就没有一个国民党员。
   陈作为侍二处主任,规行矩步,清廉自律,至少赢得“清流派”的声誉。他位高权重,找他办事的络绎不绝,甚至请他帮忙开后门的亦不在少数,而陈布雷为了切断人情往来上的干扰在南京工作,则把家安在上海;战时,陈布雷在重庆工作,则把家安在北碚,与夫人王允默及子女常分居两地。。
   居住方面,陈设只求简朴、安静,反对张扬、奢侈,重庆美专街一幢两层楼房,既作办公室,又兼卧室,并有一部分房间由侍二处的职员占用。陈的日常生活异常简单。事实上,每餐也就是四菜一汤而已。陈布雷的薪水不算少,但由于子女多,开支大,生活常有拮据之感,就连蒋介石对陈的那种可怜兮兮的样子,都看不过去,曾主动劝他弄一份兼职,并表示可以帮助联系。以蒋的矫情与冷峻,这可是绝无仅有的事情。然陈一概婉拒,最后只同意接受了“中国文化服务社”董事长的兼职,原因是这一兼职没有车马费。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自杀身亡。这件事本来就是谜团,岂是一句悬崖勒马,勇于改正就可以草草敷衍的,我极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这样的说法太简单,不要忘了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自杀,难道也是悬崖勒马,勇于改正的话可以敷衍的,相信没有人会同意这种说法的。所以我更赞同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讲荀彧的精彩片段——
    “荀彧是曹操阵营中最重要的谋士,曹操一直把荀彧视作自己的“张良”,而荀彧也确实没有辜负曹操对自己的期望,为曹操出谋划策,竭尽全力。但是后来两人确实闹翻了,荀彧最终忧郁而死。”
    “他们是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底线的。在这样一种不能接受的情况下,他就面临着自己命运和道路的选择,怎么办?但是无可选择。他怎么呢?他现在发现曹操不是他能寄予厚望的人了,谁是?刘备是?就算刘备是,他能投奔刘备吗?他这个时候还能投奔刘备吗?不能。那么跟着曹操继续干,越帮助曹操,就是越走向自己愿望的对立面,他越帮助曹操就是越跟自己做对。他现在是不能帮曹操也不能不帮曹操,既不能背叛曹操又不能不背叛曹操,所以我称之为进退失据,而且只有死路一条。何况我们可以想象到荀彧这个时候的内心是非常的痛苦,因为对于像他这样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世界上没有比理想的破灭更让他痛苦的事情了,所以不管他是忧郁而死,还是服毒自杀,他死前一定是非常的痛苦。甚至我怀疑,就是他自己要自杀的。”
    所以我觉得荀彧如果是我们当代人的话,他临死之前也许会对曹操唱一首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他确确实实是千万里在追寻着曹操,他二十多岁就来到曹操身边,一直干到五十岁,二十多年跟着曹操出生入死,走过了坎坷曲折的道路,但是到了最后两个人翻脸的时候,那个心也是够狠的。但是荀彧没有办法,他没有别的选择,他也找不到自己的同志,因为在朝廷内部和朝廷外面,主张维护汉室的人都是反曹操的;拥戴曹操的人又差不多都是赞成曹操去封魏公、建魏国,甚至后来主张他当皇帝的;属于曹操阵营和曹操关系非常好,又反对曹操这样做的就他一个,所以他下面的那个歌应该也是很正常的:“我今生看来注定要独行,热情早已被你耗尽”,虽然在梦里,曹操曾经是他的唯一。而此刻荀彧却只能一遍一遍地问自己:“你到底好在哪里?好在哪里?”他只能一遍遍地问,你到底好在哪里?我为什么要追随你?(引自易中天先生品三国)
    我觉得不必要再对他们的自杀解释什么了,我认可“情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说法;我更觉得简单的说每一个人都是不负责任的,文人又岂是可以说清楚的?     国士真正是文人中的上品,也许文人心中都有一个国士梦,然而“江湖有谁知国士,市井容汝做诗人”,所以才有了才士,才有了诗人,许多诗人之所以出类拔萃,正是因为国士的梦不能实现,才有了诗赋悬日月的屈原,才有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李白,其实中国传统的圣贤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人在用舍行藏之间生活着,如果非要论个高低,哪能这么容易?

来自: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91b5bf010009sf.html

                               文 人 的 价 值 与 使 命
                                          ——对当代社会文人的一点思考
                                                    作者:曹哲

    摘要:作为文人,我们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对世界和人类贡献着自己认为最宝贵最有意义的东西。可是我们不能让世人陪着我们兜圈子,我们要给他们以指引,让他们通过我们的作品来看世界,让他们通过我们的作品在生活中感知幸福和快乐,消除他们生活中的无知和困惑,而不是一味地展示自己对丑恶和不公的诅咒与牢骚。
关键词:文人  社会  价值  使命

一、文人的界定
    何谓文人?文人,是一群重感情和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他们中有高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较低者:“镌刻山河,雕镂人心”。他们讲究气节、注重风范,他们怀有浪漫的理想主义情怀,却不乏刻薄的现实主义;他们嫉世愤俗,在以意识为核心的时代,他们要么因为偏离甚至悖逆主流意识而失意反动,要么因为符合主流意识而在政治上得志,从而享有丰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荣誉。中国人对“文人”概念的理解向来是十分广泛的:凡是拿笔的做学问的都是文人,也因为对科学的认识和体会来的晚,所以绝没有像外国那样把文人分成什么学家什么学家的,而是一概的称呼之。国人对文人这样的理解其实也在潜意识里蕴涵着对文人这一社会特殊群体的共性的概括和认识。  
    还有人说“并非写文章的人都算文人。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写作者。严肃地从事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科学的人,就是文人,或者说,文人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更多地描述、研究社会和人性的人。” 无论怎样说文人是与文章不可分割的,不写文章的人自然就不能算入文人的行列了。中国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文人也就跟着演变了几千年,从孔、孟、司马迁,竹林七贤,到唐代的李杜、高岑,宋代的苏黄、王安石,以及明清的刘伯温、李梦阳、龚自珍、顾炎武,到现当代的胡适、鲁迅、朱自清、巴金、等等。他们都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的典范,他们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为中国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优秀而丰富的精神养料。
    那么今天随着时间的不断向前推移、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我们对文人究竟如何界定呢?如今是一个各方面信息都相当密集,各个概念都相当具有包容性的时代,文人的概念也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文字写作这一个方面,它应当扩大到整个文化传播的范畴之中。那么我想文人的概念应当这样进行一个定义,那就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从事文学创作或从事与文化传播相关的专职人员或者业余的文学、艺术、文化爱好者。这样一来,凡是与文化活动沾边的人都应当归入文人的行列了。
    肖涛生先生在他的文章《解读中国文人》中说到:在中国的历史大舞台上,有这样一群人,以笔为步,不管社会怎样动荡、剧变,他们总是最深情投入的角色,血泪直书着亘古不移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理想。他们前赴后继着,组构成中国历史一幅激荡壮美的长卷。对此,鲁迅先生就有过这样一番感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里转的是该文的第一部分,全文见红袖添香文学原创,网址: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6-5-3/1224449.shtml )

                   野人四篇之:文人篇

    何为文人,XX不列颠XX书上说:man of letteis;scholar...意思是指会写文章的读书人。很明显,这犯了望文生意之错。
    何为文人?古人说:先祖之有文德者。古人的智慧我历来都是很佩服的。以文载人...
    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个道理,张修林有这样一种诠释: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写作者。
    今日突然想起了文人,想了想历代文人。突然发觉,原来文人也是可以分类的。
    我给文人定义了三类。第一类是做人。第二类是骂人。第三类是吃人。
    作文即做人。这个道理大部分小学语文老师都会教给学生吧。但是,小学老师对这话的印象也只限于这是他小学时老师教他的吧!
    作文即做人,说起来易懂。做起老何其之难?
    由近往前推。先不说当代。沈从文、钱钟书之流是作文章如做人一样。一本<边城>道尽唯美,一本<围城>笑尽世人。如果二人没有对生活最深刻的认知,能写出这样不锈的名著么?(武侠迷注意《边城》与古龙《边城浪子》没半点关系,和黄易《边荒传说》更是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差不多和他们同一代的,张爱玲,一个光为被人传诵的才女,也可算在这类人之中。《十八春》、《倾城之恋》将平凡人之间的爱情,演绎的是那么明白。即使是沙宝亮的情歌《倾城之恋》也没有小说来得经典(但比电视剧好多了。本人不咋喜欢看张爱玲的小说,一本张爱玲小说集------盗版货,区区七百来页,看了一个月才看了三分之一)。说才女,那也少不了陈平(三毛)。她的书介于自传性散文与小说之间,描写一个女子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梦里花落知多少》中那些平凡的对白,却能感动我这个和她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读者(这里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与04年流行的郭敬明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是完全没关系的。严格说来郭的书,不只侵犯《圈里圈外》的权,也还和陈有一场官司,可惜陈早死)。
    再往前数数,纷乱的民国与清末,康熙盛世,再大历代最盛的王历年,貌似都没什么合格的人选。再往前的什么汉唐盛世,我也难得去费神了。总之一句话,这样的文人少,其可贵之处还不仅是其少。
    第二类便是骂人的。鲁迅当然是这类文人中最出名的。他骂人还不只骂一个,大部分国人都在他骂的范围之类;而且,他提出的国民性弱点,即使在今天,也是普遍的。不过要论骂人这一类文人中成就最高的是谁,那绝对算到章太炎头上了。鲁迅因骂人而死(鲁迅是因为和***有关系而被国民党残杀了的,但在他被捕前,身体状况也已经很差了,估计也最多再活过一两年。他横眉冷对千夫指,能活得长么?话说得好,千夫所指,不病而死)。章太炎却是因为他不骂人而死。有点搞不懂是吧?章太炎既是骂人这一类的文人,为什么会因为不骂人而死呢?章太炎这人有点诡异,他骂的人要选值得他骂的才去骂;他骂某个人,因为他觉得那人还可以抢救一下。但是他从来不骂袁大头,袁大头这人,连不骂人的人都忍不住要骂上几句,而章同志这个以骂人混名声的人却不骂他。这让袁大头非常气愤,于是把他逮了。最终章太炎都没骂他而被他杀了。骂人的文人,就要象章太炎这样,有所骂,有所不骂;该骂的放起胆子,丢掉脖子也不怕地骂,不值得骂的,打死都不骂。这一点,当代骂人的代表人物韩寒同志做得就不怎么到位,所以韩同志还不能算在骂人文人这一类;不过,若干年后,也许韩同志能成为我们这时代骂人文人的代表也说不一定。
    最后一类,吃人类。
    严格来说,吃人类文人,还可以细分为两类。第一种,以死去的名家或着正出名的人物吃饭的那种,如易中天。易中天有点痞,他的经典言论:嵇康喜欢打铁,难道就是铁匠;葛亮种过地,,未必就是农民。当时听他说这话,我就在想,易同志虽然上过讲坛,著言立说,却未必就是文人了。后来,再仔细想时,就把他归到这一类来了...不过这一类,听名字有点恐怖,但实际上却没什么大害。这年头喜欢吃快餐的人多了。他自己没工夫去吃那些名家,也就只能吃点这些被吃人类文人嚼过的快餐,而且还有口气...说白了,都是讨口饭吃。当然,象野人我现在的行为,也算在吃人之内;不过野人我不是文人,也就不怕戴上吃人类文人的帽子。
    最后这半类,是最恐怖的,也是危害最大的。一个这样的文人,危害甚至比的上希特勒。
    代表人物:李斯。李斯很有才,这我不得不承认,而且知道他的中国人也不会否认(事实上希特勒也很有才,没才的人怎么能搞得出那么大的祸害)。李斯这人是个愤青,愤到何种地步呢?他看不起当时所有的儒家书生。实际上来看,他也有那能力看不起当时儒家所有的人。他觉得所有的儒家学生都是不会变通,跟不上时代进步的书呆。简单说来,这些人活着都是浪费粮食。他更进一步地认为,书都是些没啥用的东西。他的态度,直接导致了“焚书”事件的诞生(又要废话了,这里说两件事:第一是愤青,也许有人要说,这会徐福都还没上RB去呢,李斯又是哪门子愤青了?其实,仇日并不带表愤青,虽然很多愤青都仇日;愤青指的是那一种愤世嫉俗的青年人。第二就是“焚书”、“坑儒”是两件分开的事,历史书上没说仔细)。这危害,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是比希特勒弄出来的还要大得多?这类文人有何特点呢,通常,他们都和权利有关(你别把这话倒过来说:有权利的人都是吃人的,那野人罪过就大了),例如,某些位教授----“会叫的野兽”,占用学生的论文,和女学生发生肉体关系进而给她某些额外帮助之类的人。

此文来自于:http://www.pixelgame.net/bbs/viewthread.php?tid=26012

          文人是个性独立的,崇高的人

                    作者:露雨

   “百无一用是书生”“穷书生”等等,说道书生的很多,我没有去追究过书生和读书人以及文人,文化人的区别,但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底里是把这些人列为一类的,当然不包括自然科学类的文人,及称作科学家的那类,因为我们国家从隋唐开始的科举考试制度注重的就是文科,到武则天的时候开始设武科,但一直没有科学类的考试科目,不注重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以我想这个书生的概念应该只指文人了,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读书人,可能也是指文人,所以我今天此文里论及到的文化人泛指文人,文人是崇高的,从思想到社会地位都是。
    我先引一段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张修林在《谈文人》一文中对“文人”作如下定义:并非写文章的人都算文人。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写作者。严肃地从事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科学的人,就是文人,或者说,文人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更多地描述、研究社会和人性的人。从这个定义上看,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自古文人相轻了,因为文人都是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个性的人,从来瞧不起别人。这一点现在活跃在政治舞台和娱乐界的台湾著名文学家,李敖让我们见识到了,文人那种狂傲的思想。但这一点不能说文人不好或者怎么样,如果这么评价那么是一种病态的思想为出发点的。之所以有这样的人格是因为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百无一用,从古代的思想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这个用有其局限性,可能在冷兵器时代特指兵戈相向,而读书人眉清目秀,手无缚鸡之力如何能作战,对于沉重的兵器对他们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所以提出这个观点,书生要么就高举进仕,初次之外便无一用了,只能当隐士,对社会来说无害也无力,存在等于不存在的过日子。我们看看唐伯虎,徐渭,竹林七贤,王羲之,李白等风流倜傥的读书人,思想境界凡夫俗子岂能比?在艺术领域感悟到的深度,可以说达到一个高度了,创作出来的作品被人们追捧,给人们的精神领域提供食量。有时候物质的丰富会使人肠胃脾发生病变,适当的精神食量有助于消化系统的自我净化,中国的武学里面讲求一个佛法,道行高才能让武功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但到了这个境界,习武的目的已经不是去杀生了,但如果没有佛法的护体来一味练习功夫,必然使你五脏六腑病变,可以看出一二来。思想境界对于人的自我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我信这个。所以我支持我的观点,文人是崇高的,在思想上。
    我国在邓小平时代,包括之前的毛泽东时代,都注重人思想意识的教育。不过毛泽东时代,将全是会灌注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些看似虚无的东西,但我们和西方世界比较而言,我们的这些社会主义意识等同于支撑整个西方世界的基督教的上帝等,他们的社会道德观念法治达不到的地方靠教来自觉完成,我们是靠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不过随着社会物质的丰富,人的欲望空前膨胀,可能都注重价值观念了,这种靠政府被动灌输的思想慢慢会被人们反抗,比起西方的教来这个功效差很多,腐败问题,道德败坏,离婚,婚外情,暴力,色情,枪杀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的思想意识形态发生了扭曲,或者说没有了让人们信奉的东西,自然而然这些东西就应运而生了。在易经上说的阴气阳气观念雷同,现在社会的阴气过盛导致的,而主要的是人们丧失了精神的追求,空虚。社会提倡的东西不能被人们信服了,所以文人无用吗?我们伟大的领袖周总理说过“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不会进步的”,我想不光不会进步还会堕落,没有文化的一个人和中心被蛀虫蛀空的树干一样,迟早要倒塌。我们的政府官员为什么腐败,女人为什么去卖淫,男的为什么去嫖娼,都是因为内心空虚或者精神世界极度缺乏而变质导致的。我们的政党隔三差五提出一些列政治理论学习文本来,但对于思想上没有入党的党员来说,这些只是过眼云烟。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是文人,或者是披着文人皮的人,并非真的文人,思想完全是一个病态的,或者扭曲的。文人才是饱满的人,才是活着的人,思想上永远是崇高的人。
    百无一用的不是文人,是没有被放到正确的位置上人,是有其独立的人格,强烈的自尊心的人,永远都是崇高的!
         来自:文化在线http://www.wenhzx.com/ycwx/ycwx_article.asp?id=10758

                  知识分子与文人

                    作者:清风笑

    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及其与文人的区别,我一直很感兴趣. 起初我觉得,知识分子,顾名思义就是有知识没文化的群体;文人,顾名思义就是有文化没知识的群体. 在大学,我们学的很杂,广博而肤浅。于自己的专业之外反倒多有涉猎,便有了文人的味道,即文化水平较高而专业知识缺少。随着在自己专业方面的精通,通常是知识面越来越窄,慢慢地便于专业之外知之甚少了,于是便似步入了知识分子的行列。如果按这种理解,那么理科学生是最容易成为知识分子的。但文科学生也有自己的专业,也未必就是我理解的文人。  
    于是我在百度上搜了一下。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国外的主流看法是,知识分子是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群体,是国外通称“中产阶级”的主体。目前,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及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分布在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领域,是国内通称“中等收入阶层”的主体。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政治性的概念和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将长期存在,最终将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显然,两种定义都认为知识分子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区别在于国外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侧重该群体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而国内则着重该群体对文化水平的要求。我觉得国外的定义更客观,这也与我们现在社会的现实是一致的。如果根据国内的定义,我们很难区分知识分子与文人。
    怎么界定文人呢?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张修林在《谈文人》一文中对“文人”作如下定义:并非写文章的人都算文人。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写作者。严肃地从事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科学的人,就是文人,或者说,文人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更多地描述、研究社会和人性的人。
    这么看来知识分子与文人就容易区分了,而且这种区分还比较健康。  

来自:搜虎博客http://liyankuo.blog.sohu.com/62615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