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行驶在虽不宽敞但非常笔直的柏油路上,窗外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大片的湿地,此时的南方已是初夏并伴有少许的燥热,漫山遍野早已变成了绿色的汪洋大海。但处在大西伯利亚边缘的滨海边疆区却没一丝春意,反而让人感觉有些寒气逼人;苍穹下枯黄的草原如同金黄色的稻田,景色优美却夹杂着些苍凉。四五十公里的草原过后,又是六七十公里连绵不绝的白桦林。听导游讲,这是几百年的原始森林,当地政府立法严禁砍伐,就是狩猎也是分季节并经过严格的审批。柏桦林间点缀着五颜六色小别墅,在夏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别墅都是用木板或可拆走的铁皮建的,其目的是避免产生建筑垃圾。
约莫三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进入了海参崴。海参崴是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区的省会城市,海参崴的意思为“银窝子,金葳子”,以言其富庶;俄罗斯人称海参崴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意思为“控制东方”,被誉为俄罗斯东方的海上大门。海参崴始建于1860年,面积7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它虽然地处东亚,但却是一座地道的欧洲城市,清一色的欧式建筑,居住的全是欧洲白人。
海参崴之旅,虽然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但是望着蓝天、大海和军舰,有轨电车和现代时尚,名胜古迹与天使般的女郎,与海鸥亲密接触,都可给人以诸多遐想。当我们登上了海边一座古老的城堡,遥望浩瀚的大海和遥远的山川时,更浮想联翩。或许是俄罗斯人也很重视历史的缘故,在如今的海参崴,苏联时期的遗迹和标志依然随处可见。
面向日本海、位于彼得大帝湾畔的海参崴,中国唐朝时期为渤海国率宾府地,清代为吉林珲春协领所辖。1858年沙俄武力要挟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将黑龙江北岸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归俄国,而且规定由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所有地方,为中、俄“共管之地”。1860年沙俄又强迫清政府代表奕诉订立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4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了俄国。此后,沙俄随即在此建港筑寨,逐渐建成海参崴市。
走在海参崴街头,除了中国游客和极少数的日本、韩国游客,很少见到黄皮肤的东方人。一些俄罗斯人也会好奇地看着我们,那情景,就跟中国人在本土上注视西方老外一样。最有趣的是和白皮肤、高鼻子,长着金黄色头发、蓝眼睛的学生照相,他们一点也不怯场。但照完相后,你一定要有所“表示”,要么给巧克力、口香糖或其他零食,要么给小费。同行的李哥和一个小学生照完相刚要走,这小学生却升出手说了一串俄语,导游翻译说:还没给小费呢(一般是十卢布,约合3.2元人民币)!付完小费,小学生很有礼貌地操着半生不熟的中国话说了声“谢谢”、“再见”走了,大家感觉好笑的同时也为俄罗斯人从小就具备这么强的经济意识感到由衷地佩服。
没到海参崴以前,我想海参崴曾经属于中国的领土,一定是华裔很多,语言沟通应该不成问题。结果恰好相反,这里根本没有华裔。导游告诉我们,在1860年—1894年的时间里,在海参崴居住生活的中国人就达10万人,那时中国人在市中心已经有居民区、饭店、杂货店、小旅馆。1930年以后的10年间,斯大林在全苏联开展残酷的肃反运动,所有的中国人被驱逐出境,中国人在海参崴的商业活动也就宣告结束。所以现在的海参崴人全部是清一色的白皮肤的俄罗斯人,讲着一口纯正的俄罗斯语。“海参崴”这个名称,就是当时中国人对这座城市的称呼。如今的(俄罗斯)海参崴人,大多数都不知道“海参崴”这个称呼,更不知“海参崴”为何意。
海参崴三面环海,气候宜人,属典型的温带海洋气候,春季温暖,夏季多雨,秋季干爽、阳光明媚,冬季多风少雪。居民主要以海洋水产捕捞、海洋运输、矿产采掘加工为主。导游说海参崴本市及周边6个区州居民的蔬菜、水果、副食品和肉类产品的90%由中国进口,日用百货、生活用品等轻工产品的60%也由我国进口。现在很多国内企业也积极开拓俄罗斯市场,抢占俄罗斯远东地区轻工产品加工业市场。市区座落于穆拉维夫阿穆尔斯基半岛上。海参崴市被海水包围着,整个城市仿佛座落于碧波万顷的水面上,凌波而歌。
海参崴是远东最大的二手车交易市场,100万人拥有80万辆私家车,如果是国内交通状况是不难想象的,但这里的交通秩序出奇地好。市区街道不宽,但没有一个在红绿灯下指挥交通的警察,路上车水马龙,但井然有序,绝没有抢道、边开车边打电话或抽烟等行为;就是偶尔堵上几分钟车,驾驶员也泰然自若,绝没有狂躁不安的刺耳喇叭声。面包车上驾驶员极少说话,几乎每时每刻都是神情专注的驾驶,同伴向他提问,导游翻译后,总是一句“对不起,我正在驾驶,等停车以后再谈好吗”。市内也没有停车场,车辆可以随便停放,可是并不会阻塞交通。耳闻目睹了海参崴的交通状况和驾驶员的素质,令人感慨万千,也狠狠地给我们这些“业余驾驶员”上了深动的一课。
海参崴人的生活方式也纯粹是西方化,且不说饮食上的千差万别。在公共场所他们绝不高声喧哗,影响别人。特别是为我们做翻译中国名为阳光的漂亮的俄罗斯小姐,说起话来轻言细语,如同一曲轻飘飘的音乐灌进耳膜,很是悦耳,也让人回味无穷。相比之下,国人的言行却有些不敢恭维,即使出国前国内导游就再三嘱咐注意事项,但仍无济于事。第一天晚上到达海参崴时,我们在一个中国餐厅用餐,同伴们习惯了在国内吆五喝六,两个漂亮的俄罗斯女服务员就前来礼貌地制止了两次。虽然海参崴人至少有五成以上的烟民,其中尤其以年轻人为主,但在公共场合绝看不到一个人吸烟,走在街头是绝对难觅一个烟蒂的。第二天也是在中国餐厅,我们正在用餐时,一个俄罗斯女服务员在旁边声嘶力竭地吼了起来,还用俄语说着什么。正当我们为一向温文而雅的俄罗斯人也会发这么大的火而感到惊愕时,看到旁边国内的另一个团队的一名男游客正在餐桌边吞云吐雾,立马明白了怎么回事,同胞的行为让我们深深地感到汗颜。
海参崴人做买卖很讲诚信,他们卖东西,实行明码标价,从不讨价还价,不管是外国商店或是本国商店一律如此,你也不用担心商品质量。这当中也就不必担心自己会“挨宰”了。一个同伴调侃,在俄罗斯购物不需语言,因为你要什么只需用手指一下,然后就付卢布。或许是市场竞争不激烈亦或是思想观念问题,他们从不信奉顾客是上帝的理念。如果是超过正常营业时间,即使有人在店内他们也不会卖东西给你,这点与国内大相径庭。海参崴的治安也不错,当然上街要随时带好护照,随时准备警察的盘查,导游开玩笑说,在海参崴护照比钱更重要,如果没了护照就得蹲“局子”。我们去迪高厅喝啤酒,进门就接受荷枪实弹的保安检查,那严肃劲比坐飞机还严格。首先是带的包一律寄存,穿的外衣凡是夹克的一律寄存,听说身着运动服者还一律免进,然后就是用一个仪器在身上刷个遍,没问题才得入内。由此可见俄罗斯的安全非同一般。
如今,中俄贸易正如火如荼地发展,许多国内企业到海参崴开办饭店宾馆、娱乐场所,兴办实业,我相信通过两国人民努力,中俄两国的明天将更加美好,海参崴这颗明珠将更加璀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