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资本主义3.0


  “这是一本危险的书——它将带来资本主义的革命。”美国作家彼得·巴恩斯的新作《资本主义3.0——讨回公共权益之指南》在海外受到如此评论,“这也是一本保守的书——它能将资本主义从其自身的悲剧性缺陷中拯救出来。每个有思想的公民都应阅读此书。”彼得·巴恩斯在书的前言里提到,我为我们时代的这一巨大困境而深受困扰。多年以来,右派一直在讲――不是讲,简直是在大喊大叫――政府有缺陷,而只有私有化、撤销管制,以及减税才能拯救我们。而左派也一直在坚持,唯有政府才能够将我们从市场化的缺陷中拯救出来。问题是,两派都是正误参半。正确的是:两派各认为政府与市场是存在缺陷的;谬误则在于:两派认为唯一的拯救方案只存在于市场或政府之中。但若果真如此,我们将如何是好呢?或许,有一种被忽略了的体制能够帮助我们?

  确如该书的中文翻译吴士宏所理解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资本主义既是当代最有效的经济体制之一,也是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它肆意攫取人类共享的资源。然而,要避免它的弊病,若想靠着资本主义的“幡然悔悟”是不可能的,若想靠着企业家们的“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不可能的……作者提出的建议是将现有的资本主义版本——企业、全球化2.0——升级,建立一个能够与资本主义达到平衡的机构体制,保持、维护并传承所共享的公共资源——包括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结构与文化。

  基础于该书,吴思同志发了这样的感慨,他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上发表书评道:

  我想,市场经济制度的最大问题,就是它太能干了。无休止的竞争造就了人类的强大力量,打破了人类与其他物种甚至其他物质运动形态的平衡,人类因此而遭到报应。这个道理和中国历代王朝走向崩溃的道理一样,官家过于强大,民不堪命,终于共同毁灭。那么,如何是好呢?

  我的梦想是:在人类的现实利益格局中,为造化的其他成员设立代表,替他们抵御人类的过度侵犯。这意味着将权利保护和代议制之类的设计扩展到其他物种。中国的资源基础特别脆弱,或许能先行一步,发展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文明。

  ~~~~

  读了《资本主义3.0》,我有一种梦想成形的感觉。在这本书中,巴恩斯为大气、河流、其他物种及尚未出生的人类后代找到了代表,理顺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权利关系,而且借用了人类已有的组织创造,借用了市场的经济力量,借用了大众关心自身利益的政治力量。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

  特别引人联想的是:巴恩斯认为,实现这个梦想的历史机遇,还没有在美国出现——选民和资本的力量太强大了,“企业在大多数情况下支配了美国政府,但还不是全部。每个世纪总有一两次短暂的空隙,其间,非企业的力量能够占到一点优势。没人可以预言何时将会再出现这样的空隙,但可以放心地说,那是肯定会到来的。我们必须在其到来之前,为建立一个强大的、自我持续的公益部门做好准备。”

  在中国,无论是企业,还是关注眼前利益的选民,都不能支配政府。我们似乎就在巴恩斯梦想的空隙之中,面临着由政府主导的文明创新的历史机遇。一旦梦想成真,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还能获得新的财源。

  基于中国的特殊的政治体制,老吴甚至认为中国从此将又有机会将先行一步了。

  抛开老吴的观点不说,单就书的作者彼得·巴恩斯的观点,我认为该书本身确实是一本危险的书,事实上作者并未能够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窠臼,他所立基的核心观点只是从当前的资本主义2.0的强人类中心主义向弱人类中心主义转移了而已。

  我们知道当前的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处世哲学就是一种典型的强人类中心主义,那么什么是,强人类中心主义呢?

  先回答这个问题,所谓的强人类中心主义,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他们主张,人由于是一种自在的目的,是最高级的存在物,因而他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毁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只要这样做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自然界看做是一个供人任意索取的原料仓库,人完全依据其感性的意愿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其他自然存在物只有在它们能满足人的兴趣或利益的意义上才具有工具价值,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不是客观的,而是由人。

  《资本主义3.0》的作者巴恩斯所反对的正是这样的一种世界观,但可惜他并没能够真正的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樊笼,他的确升级了,从资本主义2.0向资本主义3.0升级了,但这种升级,也仅仅局限于从强人类中心主义为支配基点向弱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点升级了而已。

  为什么说,巴恩斯还没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窠臼,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有必要搞清楚两个概念,一,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二什么是弱人类中心主义。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就是指---它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其核心观点包括:1.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有意识的人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掌握和始终掌握在人的手中,任何时候说到“价值”都是指“对于人的意义”。2.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最早提出“人是目的”这一命题的是康德,这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完成的标志。3.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的思想,它要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目标。马克思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他指出,人类主体性表现于精神生活中,就在于意识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人类主体性表现于现实生活中,则是以人对自然的全面控制与利用为标志的现代生活方式,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发展。

  再来看看彼得·巴恩斯的观点吧,资本主义既是当代最有效的经济体制之一,也是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它肆意攫取人类共享的资源。然而,要避免它的弊病,若想靠着资本主义的“幡然悔悟”是不可能的,若想靠着企业家们的“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不可能的……作者提出的建议是将现有的资本主义版本——企业、全球化2.0——升级,建立一个能够与资本主义达到平衡的机构体制,保持、维护并传承所共享的公共资源——包括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结构与文化。这是他书里的主线,也是他世界观支配的施然,在这里我们看到的还是那套老把戏---彼得·巴恩斯的核心观点还是包括:1.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有意识的人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掌握和始终掌握在人的手中,任何时候说到“价值”都是指“对于人的意义”。2.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综上述,我们可以明白的看到彼得·巴恩斯的升级并没有改变他作为人类中心主义者的本质。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作者与当前的资本主义2.0主义者还是有些许的区别的---因为他是个弱人类中心主义者,他反对强人类中心主义,这就需要我们来回答第二个问题了,什么是弱人类中心主义了。

  那么什么是弱人类中心主义呢,所谓的弱人类中心主义,他的核心主张是:应该对人的需要作某些限制,在承认人的利益的同时又肯定自然存在物有内在价值。人类根据理性来调节感性的意愿,有选择性满足自身的需要,虽然其理论落脚点和归宿点也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它主张对人的利益和需要进行理性的把握和权衡,反对将人的利益和需要绝对化。自然存在物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们能够满足人的利益,它们还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自然物也有内在价值。它虽然承认人的优越性,但也承认其他有机体意识生命联合体的成员,我们有义务从道德上关心它们。彼得·巴恩斯的书里弥漫的就是这样一种味道,事实他跟那些动物保护主义者绿色和平主义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综上述彼得·巴恩斯的升级的资本主义3.0与当前的资本主义2.0的区别,在人类中心主义这个大概念下,实在只是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50步与100步的关系罢了。

     人类一天没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这个窠臼都将是危险的,因而 这本书也将是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