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影,路在何方?(1)


中国皮影,路在何方?

梁静   侯丕烈

2006年,中国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的公布,给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带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不仅让从事民间传统艺术的艺人们有了从业的热情和希望,也掀起了一番各地依托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开发的兴趣和计划。皮影因其华美的造型、充满中国风格的意蕴之美成为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的一种,也成为了众所瞩目的焦点。

皮影戏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悠久的历史彰显着中国文化的传统理念,传承了古老民族的人文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千百年来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潜移默化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着美学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人民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了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和创造力。近年来,由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很多曾经活跃于一方,到后来趋于沉寂甚至面临消亡的不同流派的皮影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和传承,无论是政府出面支持或民间自发组织受到保护的皮影戏,都在一些深爱皮影、懂得皮影这一艺术门类价值的有识之士的关注下顽强地存在着,并绽放着迷人的光彩。

作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 凌源 皮影戏,因 多位凌源籍台胞回凌源探亲、祭祖、观光、考察 之机而被宣传到台湾,据 华夏经纬网 所载《 凌源皮影戏入岛》一文中透露, 凌源市台办应约将精心制作的《西游记》和《红莲除霸》20本光碟邮寄到岛内。台湾著名自由撰稿人、台湾满族协会副理事长佟光英先生接到光碟后回电表示谢意。

湖北云梦皮影因“皮影王”秦礼刚而声震海内外,近几年在皮影界的地位一路飙升。2007年6月9日,在我国第二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上,温家宝总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中看到他们的表演后,走到后台,握着秦礼刚的手说:“演得好!我一直在看你的演出,直到武松把老虎打死。”云梦皮影从而走红北京城。 1

复州皮影早在2005年就被当地政府瓦房店市成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重视起来,瓦房店市市委宣传部部长赵宏说:“皮影的价值很高。” 2006年6月,复州皮影戏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后,7月27日, 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从1983年起就没有在一起演出的7位义和班艺人重新聚齐登台,走上了振兴复州皮影艺术之路。 同年,大连市和瓦房店市共同对辽宁省重点保护文物横山书院进行了修缮,并在书院内设立了一个小型复州皮影戏基地,包括展馆和会馆,展馆将展出皮影的史料、道具等,会馆将定期举办小规模的皮影培训班,聘请目前健在的皮影老艺人为学员传授技艺。 2

汕尾市党政信息网 上题为《 陆丰皮影戏重现舞台 》报导中称, 歇戏10多年的陆丰皮影戏 ,终于 在陆丰市华美小学启动演出仪式 重现舞台。 陆丰皮影戏 被列入 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之后, 陆丰皮影剧团 得到 该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大力支持,全体演职员热情高涨,积极开始了紧张排练,投入资金对道具进行了更新改进,编排了部 传统剧。并以崭新的舞台风貌,在该市华美小学全体师生面前,重现舞台演出仪式 演出了《飞天》、《龟鹤斗》、《两朋友》、《鸡斗》4个传统皮影艺术节目,受到了师生们喜爱,赢来阵阵喝彩。 2007年, 陆丰皮影第五代传人蔡锦镇被评为 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11月, 陆丰皮影戏剧团赴日本演出

《中华遗产》2007年第1期 上所载 袁培德 复活海宁皮影戏 》一文中讲, 老艺人王钱松 在海宁皮影遭遇“文化大革命” 毁灭性的打击 后, 偷偷 皮影藏在羊棚墙缝中 ,后 把残存的零星皮影道具搜集起来 整理修补 并自己制作道具,多 年来 共绘制了皮影 道具1000多件 可以演出300多个皮影戏的传统剧目 在王钱松的 动员 海宁仅剩的八个老艺人 不仅 重新撑起了皮影戏这杆旗帜 还恢复了始创于清光绪元年(1875) 的“ 郎家班 的名号 不仅在当地农村和城镇演出 还到了杭州、上海、北京 等地, 并一直演到了国外。 虽然“ 郎家班 传人郎自立因车祸已经与世长辞 ,但 剩下的几位平均年龄都快80岁 老艺人 们仍然以 王钱松 为中心, 为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到处奔走 联系学校 传授皮影艺术。这些老艺人 尽管历尽了人生的颠簸和坎坷 却与皮影戏荣辱与共 他们惟一的心愿就是这个与他们的人生命运生死相连的皮影戏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甘肃 环县道情皮影 早在 2003年10月 文化部 列为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之一。2005年,当地政府还成立了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启动实施了 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制定一个发展规划、培训一批专业人才、建立一个产业协会、扶持一户龙头企业、开发一批新产品、开通一个皮影网站、成立一个演出公 司“八个一”工程。 3 环县皮影目前的发展状况,据兰州新闻网《 环县皮影,20年后再出国门 》的报导中所言,它在2007年下半年 受德国、奥地利、荷兰、法国等国的邀请,由中国对外友好协会、省外事侨务办组织, 今年9月 、10月分别 出国演出,同时参加 德国和奥地利举行 国际木偶皮影 产业化 道路上 现从事 环县皮影雕刻 清政、高清旺的产品远销国内外,年收入均在20多万元以上。 经营皮影制作的小企业将近10家,产品已经销售到了上海、广州、北京等地,甚至还销售到了国外  

河北唐山和陕西一直以来就是中国皮影向国外输出的两个产业化基地。 唐山皮影剧团是目前我国惟一一支独立的皮影剧团,而且是水平最高的皮影剧团。多年来,剧团造访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很多观众称他们表演的皮影戏是“世界之最”。 唐山皮影剧团在皮影艺术普遍处于萧条的状态下,令人难以置信地保持着年演出400场的良好势头。 4 如今的唐山皮影,更以勃勃的生机挑战着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随着中国文化迈向世界的步伐越来越豪迈,唐山皮影也将大放异彩。

陕西皮影戏分很多种,曾经以东路西路为分界,目前,被列入首批非遗名录的有 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 。2006年 国庆与中秋节前夕,在德国柏林举行的 亚太周中国节 ”上 ,为柏林观众推出 一个 味儿十足的中国民间艺术 —— 陕西华县皮影,引起了德国观众的浓厚兴趣。 2007年,华阴老腔艺人还参与了人艺的话剧《白鹿原》的创作演出,获得了极高的声誉。陕西的皮影雕刻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在一些发展很好的村庄里,几乎家家大小老少都可雕刻皮影,他们的生产已经是流水作业,胳膊、头茬、身子都分开由不同的人去雕刻,最后进行组装并包装后出售,关 中王氏皮影 、魏 皮影都是很有名的经营皮雕工艺的公司。

在皮影雕刻输出上,没有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哈尔滨龙江皮影也不逊色,来自中国民间艺术中心网站2007年1月16日的《龙江皮影作品畅销海外》一文报导中称,哈尔滨市原儿童艺术剧院团长、69岁的于九文开办的久闻民间艺术工作室,吸引了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专程去哈尔滨他的工作室观看皮影戏,工作室出品的600多幅皮影作品也被英国、日本、德国等多个国家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收藏。为了让龙江皮影戏传承下去,工作室还先后排练出《水漫金山》、《猪八戒背媳妇》等几十个剧目。

再以山西孝义为例,“文化大革命”后重新恢复了孝义皮影木偶剧团,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建起了我国首座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两个民间传承的皮影剧团至今逢年过节仍在山庄窝铺进行演出。孝义皮影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孝义市政府在原有的保护基础上加大了投资力度,不仅拨了专项经费用于皮影剧团的演出,还为部分皮影老艺人每年发放6000元生活费。2006年,与台湾完形影视有限公司合资建设了全国最大的木偶皮影影视基地并投入生产;由孝义市市政府、文化局牵头和民企金达公司联办了职业艺术学校,并在此基础上筹建了“皮影艺术团”。同时,“孝义市皮影艺术研究会”成立,任会长的是侯丕烈。有着深厚的美术功底的他,凭着艺术家的职业敏感和艺术直觉,在1975年从太原调回孝义后,拾起了被遗忘和弃置的皮影,开始了皮影收集、整理、研究和创作,三十多年来,历冷嘲热讽而不改其志、经艰难坎坷而勇往直前,终于使研究和创作成果一步步被国内外有关人士关注。2005年出版的由他编著的《中国孝义皮影》,获得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为了深化研究“中国皮影戏的发祥地在孝义”这一课题,又编著出版了《史话春秋——卜子夏在孝义》,为孝义皮影的产生、发展找到了历史依据,也为全面复兴孝义皮影奠定了理论基础。继《中国孝义皮影》出版之后,由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前任馆长朱景义和现任馆长朱文共同编著出版的《山西孝义皮影史话》,把馆藏的孝义皮影及其发展演变的实物公布于世,从而更加完善、强化了孝义皮影的历史地位及其复兴、开发和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这一切,都预示着皮影艺术这一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将不再被冷落和漠视,不再孤单独行,它的传承、它的发展将会在中国各级政府的重视下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然而,我们同样也要看到,一部分皮影戏虽然被当地政府和民间力量保护了起来,却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海宁皮影戏,目前就面临着老艺人年龄大,缺乏年轻人来继承的问题;华县老腔艺人带着出演《白鹿原》的荣耀回乡之后,面对的仍然是冷寂的乡村务农生活和偶尔应邀的应景性演出,演出内容不外乎为《白鹿原》配戏的那部分老腔节目,缺乏新的创造和传承人仍然是掣肘皮影戏发展的根本问题。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逐渐被各地提上发展日程,来自基层和一线老艺人微弱的叹息声仍然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