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京剧,我就更爱国了吗?


全国政协委员、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谢军在本次会议上提出议案:应切实保证全国中小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建国以来(文革除外),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一直在围着升学考试转。从某种角度说,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多的培养大学生。升学这根指挥棒让多少本该无忧无虑的少年失去了玩耍的欢乐,占去了多少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时间。保证学生一定量的体育锻炼的时间确实应该引起各方面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对于千百万青少年来说,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比拥有渊博的知识更重要。

由谢军提案,我想起了另一则消息:教育部决定,从20083月起在全国10个省市试行开设京剧课,然后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向全国。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为此做了详细的解释:------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京剧这一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其发扬、传承甚至生存面临了许多问题,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青少年极少有人喜欢、学习、创作、表演京剧。京剧似乎成了民族艺术领域里的“大熊猫”。

“大熊猫”要拯救,京剧艺术要传承。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但传承京剧艺术就得在中小学开设京剧课吗?京剧是我国众多民族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在我国不少地方有流传,但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民众喜欢的民族艺术各有不同,比如河南人喜欢豫剧,浙江人喜欢越剧,安徽人喜欢黄梅戏,为什么非得要这些地方的青少年都来学习、了解、热爱京剧呢?再说,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可能面临濒临消亡的命运,难道我们都要在中小学开课吗?

笔者从事过十多年的农村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当时很茫然,因为除了基本的文化知识传授外,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基本上是两张皮。后来因为工作离开学校,换了一种眼光看教育,越发觉得建国50多年来,我们始终没有找到真正适合国情、适应发展的教育之路。本人认为,教育部作为主管一国教育工作发展的部门,更应该在探索、总结、创新教育体制、体系、规律上做更多、更重要的工作,至于学校开什么课、教哪一篇文章自然有教育理论家、实践家去研究、去安排,教育部不能也不可能亲自去做教师。

我特别难以理解的是把京剧教学与爱国硬拉扯到一起。让学生学习、掌握京剧的创作、表现手段和技巧,其实也就是使学生多掌握了一门艺术表现技能,对学生本人的发展、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可能会发挥一些积极的作用,似乎与爱国情怀关系不是特别的大。如果按照教育部的逻辑,全世界这么多人使用英语,那是不是这么多人都有热爱英国的情怀呢?我国也把英语作为必修课在大、中、小学开设,这难道也让学生产生了热爱英国的感情吗?同理,我学习了京剧,我就更爱国了吗?

在对待青少年教育、成长的问题上,一个人——谢军比一个部门——教育部思考得更细、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更有可操作性,其效果也可能更具预见性。

我们只希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出台新的政策、措施之前,尽可能多、广的听取、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因为中国的教育不属于哪一个部门,而属于13亿中国民众。

我们更希望谢军的提案早日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因为建设和谐、文明、繁荣、富强的中国需要一代又一代身体强壮的青少年。   (聂高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