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潭与活水,循环与进化(《万物运动元规则》回帖存照)


  不知什么时候,价值中国兴起一股见,无以名之,是为“神秘学”之风。如果只是探讨,也就罢了,要是仅于个人,人各有志也无可厚非,可是如果从神秘之学出发观察世界,则不能不撥一下乱,不敢说返正,至少让读者多思考一下。

        话題是我在看《万物运动元规则》一文引起的,我在留言中道出我的读后感:

 
       “只知循环而不知进化,是为有病梅,有全民言必中庸,作者虽然有此痛,却没有此识。可惜了这么好的文章。”一是肯定,二是也回应作者文中的問題。

         这里就有一个循环和进化的問題,大底可以比作圓和方吧,不太切切而已,可以用来說事。

        有人对此认为:“循环中有进化吗?太极图里的宇宙思想没有进化的意思吧,我以为没有进化,只有感应变化。而这个变化仍然逃不出圆运动。”

        对此不能不从正相导:只知循环不知进化,只知圓不知方,这是陋见,一阴一阳才谓之道。雖然佛有圓融之说,雖然太极图有圓形之貌,但此“圓”不是彼“圓”,当慎思之。 
     先生读过《海国图志》吗?在现实世界中,循环论作为哲學用来治国,误国。这本書在近代史上的意義,就是打破了当时中国主流社会的循环的思想,引进了“海国”犹如引进一条鮎魚,这是中国近代直至辛亥革命变革的幵端。
        对于“感应变化”之说,唯心主義的极致可以學習佛的化生说,唯物主底的可以看看中世纪歐洲以釆的化学科学发展史。千萬不要唯心不唯心,唯物不唯物,四不象。

        不过,有人对于循环和进化,如果存在我不智的理解,那就麻烦了,如有人说呵呵。“进化”一词,和“退化”对应,包含了浓重的价值判断味道。进,抑或退,完全取决于观测者(价值判断者)的观(view)点(piont)亦既视角。在这一点上,何先生的认识尚不及葛孚学的直觉。 举个例子:如果站在月球上看嫦娥卫星,它是做圆周运动,但是站在地球上看,它不仅仅是绕月画圆,还随着月球绕地运行而向前运动,但是这个“向前”也是相对的,也是一个圆,既绕地一周后回到起点;同样,如果站在太阳的参照系看,月球绕地画圆的同时也随地球绕日而前行,但是再看地球运动,绕日运动最终也是一个圆,还是回到起点,周而复始。…… 当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有人说“进步”了,有人说“退步”了,是在补课。态度问题。 当我们从夏到冬的时候,是“进”还是“退”?恐怕是“轮回”一词更妥当一些。

      对付不智的认识的最好方法,不是和他讲道理,而是让他回到孩提狀態,進行朴实的思考,比如今年的夏天和去年的夏天是一个夏天吗?以此推及, 君阿,一定不要以已见度人,不要以成见鉴人,多体会一下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朴素,受到启发-----就是学习觉悟,也要彻底,

        以下就是与之的討論:

        先舉例来说吧,为什麽智慧不叫智慧,而称为般若,因为在佛说里----仅語意翻譯和理解的角度说,称般若为智慧,人们就以智慧称般若。我之进化,也不是张先生之进化。  张建平先生的“进化”大约是他从書本里得到的,有主观性也就有了价值评判的理念。

     循环和进化,如果可以比作圓和方,圓是自覺认知的,方也是自覺认知的,更高境界的,方和园是統一不须分割的,如果炒股者用过江恩的轮中轮,可能更能理解,从从夏到冬至夏,有人说是轮回,君不知,人不能二次踏入同一条河,天何以能轮回到"夏"。这一次“夏”已不是上一次那个“夏”,无以名之,是名之“夏”。
   有人嘲笑 说现在唯物主主義除了“变化是永恒的”以外什么都没有,那么换个话法,一部佛说就是说“无所住”,连个”空”都不住,何故,因为“变化是永恒的”。 
    只见又回到起点,周而复,不见天天东方红,不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在佛来说是着了“相”,用现在官方的话来说是形而上学,真可怜,既不是真正而彻底的唯心主义(如果佛说是唯心主义的话),也不是真正而彻底的唯物主义,再我看来还不及一个质朴的孩童,因为他感觉上知道,今年的夏天,虽然也是夏天,可不是过年的夏天。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以上只是匆匆回帖,你认识你的,我说我的,不是回应也不做深入討論。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3/14/103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