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看了一篇文章:性教育就是不让青少年性交--- 有所感触,才写的---
性教育何去何从?是我提出的问题。
2002年以来,在有些学校里开始了“正规”性教育,对比过去,这是进步;套用现在,它有残缺;面对未来,则是阻碍。
在当今主流社会的观点看来,性教育的目标无疑是控制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性”,即尽量减少青少年“越轨”的性行为,也就是把性教育当作“灭火器”来使用。
但是,这种“灭火器”的目标其实只是一个错觉。西方历史告诉我们:无论进行或者不进行性教育,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越轨”性行为发生率都在整个20世纪里攀升,而且居高不下。也就是说,所谓“性解放之火”,是由于方方面面多种多样的社会原因造成的,性教育既不能独自完成“灭火器”的使命,也不会全都发挥“助燃剂”的功效。性教育普及所改变的,只是增加了避孕套的使用率。
今天我们许多人所说的“正规”性教育,其实主要是国家实行的。可是,性教育为什么必须由国家来进行?或者说,国家究竟为什么要负责进行这样一个其实靠社会传播完全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
从最浅显的层次来看,这不能不说是在中国依然非常浓厚的“国家崇拜”意识的产物。每当遇到具体的问题,人们不由自主地希望把责任统统推给国家。
再深入分析下去,我们不得不指出,大多数主张和推动性教育事业的人士,实际上仍然是按照“一元化”的思路来设计性教育的,就是希望借助国家的权威力量,在“性”这个领域里建立起某种单一话语的绝对霸权,而且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现在的“正规”性教育的另一个重大缺陷,是闭口不谈社会性别的问题,仅仅在纯粹技术的层面上争论是否应该让男生和女生一起听课。可是,“性”与“性别”难道真的可以分开吗?男人与女人的“性差异”究竟是先天决定的本质,还是后天形成的文化建构?将来不得不生活在一个越来越性别平等与选择自由的社会中的青少年们,究竟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对方的“性”与社会性别问题?这些内容之所以还不可能被纳入正规性教育,并不仅仅是由于社会性别的空气在中国还非常稀薄,更主要的是因为这股气流仍然被“性的科学”所构筑的长城阻挡于外。
性教育需要正视。而且真正性教育的对象不能只局限于青少年,----应该适合所有受性别,性欲的困扰(以及由此延伸的文化困扰)的人。
而至于性教育的方向,应该是:思想走向成熟,可以摆脱性别,性欲的困扰(以及由此延伸的文化的困扰)-----
其实,性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当我们离开了真实的需求,而寄托于传统的‘一元式’教育,都会进入最终的‘架空’---
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