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与基金谁“忽悠”了谁?


  平安的股价跌跌不休,成为带动近两个月股市回落的“肇始者”之一。从3月5赵龇⒎桨富竦猛ü账闫鸾刂?8日,平安股价在此前暴跌的基础,短短16个交易日再跌20%,市值蒸发接近千亿。与增方案公布之前的百元左右的股价相比,平安下跌幅度已经接近五成。

  就在3月5日增发议案表决的临时股东会上,包括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纷纷投下的赞成票,使得这一方案以92%的高票通过,令此前市场期盼的希望基金能够联合抵制此一方案的中小投资者一片鄂然。而就在投资者对“重仓持股”的基金稳定股价产生新期待的时候,中国平安却展开了第二波回落,再一次令市场大跌眼镜的是,抛售持股的正是在表决会上普遍投出赞成票的众基金们。

  有统计显示,中国平安机构持仓比例,已经从方案通过前的70%,直线跌破了40%。

  台上的姿态是“用手表决”,台下的行动却在“用脚投票”,而且抛售还不计成本,基金与中国平安、与市场都开了一个黑色幽默的玩笑。

  与基金的台上一套背后一套相区别对应的,是中国平安公司“以一贯之”的强硬与不妥协。1月20日交易结束之后的晚间,中国平安正式对外公布了我国证券史上规模最大的融资方案:增发10亿A股加400亿分离可转债,按当时的市价计算约为1600亿元。据多位基金经理回顾,中国平安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融资方案公告之前,并无事先与相关基金公司进行沟通。从数额来看,平安这一融资比2007年全年所有上市公司融资总额还要多;而反复论证多年、直到最近才定案的京沪高铁线路总投资也才不过1300多亿元;刚刚结束的两会审议的《国务院关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所确定的,今年我国安排中央财政赤字规模是1800亿元,中央建设投资安排是1521亿元。而这些项目从立项到审批到通过都经历了反复的酝酿讨论与严格的审核。相比之下,平安的1600亿元的融资案只经少数股东小范围“腹议”之后,即在一个晚上突然抛向市场,——“市价”增发,决策过程保密,资金投向保密,而且没有任何商讨的余地,对市场的反对与质疑不屑于作出任何解释。霸道中透露出对市场公众股股东利的冷漠、傲慢甚至蔑视,是此次平安增发带给市场的深刻印象。

  而平安的傲慢似乎也有着它的底气,以其所管理的巨大的保险资金与分散在众多开放与封闭式基金中的资产规模,别说对它的提案提出反对,如果平安不想听到它不想听的话,也足以有能力使基金禁声,因而可以在决定方案的时候,对巨额持股的众多基金们,事前“连一个电话也不打”。

  一方的傲慢与霸道,对应的是另一方的阳奉阴违抑或诸多无耐;一方是保险业的龙头旗帜,另一方是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后者对前者淫威的表面迎合中,私下的抗争“义无反顾”。平安与基金,究竟是谁“忽悠”了谁?

  平安的增发定价不禁使人们想起经济学市场垄断理论中的“Ⅰ度价格歧视”,这一定价将所有的“消费者剩余”全部榨取。但是所不同的是,价格歧视定价只发生在垄断企业的决策之中,平安似乎忘记了市场并非由它一家上市公司可以垄断的现实,其价格并没有“钢性”基础,因而投资者可以不买账,其抛售最终造成股价“跌跌不休”。

  但平安似乎并不在乎它的市值流失,在中国,“市值”只不过是可以向公众流通股股东进行高价圈钱的“虚幻彩衣”,而不是可以收割的现实利润,当然完全可以置之度外。当然,名声也是。

  平安的“市价增发”也不禁使人想起六年多前,2001年6月国务院“市价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的议案,那更是一个失败的前车之辙。那一议案出台之后,也因为市场普遍存在的不满情绪,曾经使两市股指,在半年时间里被拦腰砍去一半,三年之内新股几乎无法发行。时隔半年之后,国务院不得不宣布暂停这一做法,一年以后最终停止。

  但成为众矢之的的平安目前似乎还没有停手的意思。

  市价是一个什么概念?市场中每一交易时刻的价格都不相同,所谓的“市值”,只要不被最终执行,也就会一直处在一个持续的动态之中。平安漠视市场感受的结果,造成了基金表面赞同、背后用脚投票的事实,这应是问题的因果关系。

  市场下跌的结果是,平安的再融资金额也跟着大幅缩水了。反过来看,如果平安不是那么霸道与贪心,在股价百元附近时“折扣”40%,能够宣布以现在的50多元的价格进行增发,或者充分听取投资者意见,共同找寻合理的、各方都能接受的“均衡”价格,相信个股以及市场,一定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即“演绎”到如此“惨不忍睹”的地步。

  傲慢与霸道,是平安的不合作造成了对市场的伤害,而在伤害市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身。这是此次平安“市价增发”事件值得其他上市公司汲取的教训。

  而平安事件的另一个启示是,在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机制的维护与建设方面,出于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上市公司合作态度与对现有法规的遵守与坚持,应该具体落实到行动中去。目前我们比较关心政府行为的规范问题,而平安增发事件也提醒我们,市场同时还需要关注企业经营与发展中的行为规范问题,只有社会的各行为主体都遵守社会秩序与规范,保障证券市场健康运行才不会只成为一句口号与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