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浦发再融资方案均高票通过意味着什么?


    继中国平安的再融资获得92%的赞成票高票通过之后,浦发银行的方案在昨天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又以89.79%的赞成票过关。

    与中国平安方案不同的是,浦发银行的方案从最初传闻中的不超过10亿股缩减为不超过8亿股。显然,浦发银行吸取了中国平安的教训,没有硬撑到底。如果没有市场对于中国平安的口诛笔伐,或许此次过关的真的是“不超过10亿股”。毕竟在A股市场中,能够圈到更多的钱几乎是所有上市公司梦寐以求的。

    表面上看,中国平安与浦发银行的方案都获得了参会投票的绝大多数股东的认同。但事实上,市场并不会卖帐。退一步讲,如果两家上市公司的方案真的那么有“吸引力”,也不会招致一片质疑与谴责,投资者也不会纷纷用“脚”投票了。而来自媒体的报道则称,在春节之前,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率领其团队拜访了京、沪、深三地的基金公司,并进行了“沟通”,那些此前义愤填膺的基金经理于是纷纷临阵“倒戈”,弃中小投资者与整个市场的利益于不顾。

    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平安作为国内诸多基金的最大持有人所具有的无形的威慑力。你敢投反对票,我就赎回基金。很明显,基金公司与中国平安之间形成了一种利益链。但即使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中国平安同样是“挟持”了基金的投票权。因此,其堪称恶意“圈钱”的方案还是获得了通过。尽管中国平安相关人士表示,会考虑到融资的时机与市场的承受力。

    问题是,在中国证监会的模糊表态之前,为什么中国平安就没有考虑到市场的承受能力与时机?为什么在市场的一片反对声中,其负责人竟然表示要将“圈钱”进行到底?中国平安顾小家舍大家的举措,不仅导致其投资者损失惨重,更是损害了整个市场的利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恶意“圈钱”的方案还“高票”通过了。

    同样,继中国平安之后,浦发银行的方案无异于在疲弱的市道中“火上浇油”。鉴于中国平安高管团队的“沟通”成果,笔者猜想浦发的高管团队定然也与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沟通”过。并且,由于浦发银行存在网点经营上的优势,而基金公司如果新发基金离不开银行的支持,那么,浦发是否也“挟持”了基金的投票权当然存在嫌疑。

    上市公司欲恶意“圈钱”,参会股东也乐意支持,最后高票通过,此结果可谓“皆大欢喜”。但是,在中国平安与浦发银行的“融资门”事件中,有几点是值得关注的:其一,为什么这些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能够提出“狮子大开口”般的再融资方案,并且在股东大会上还能顺利过关?其二,中国证监会的负责人表示会严格审核再融资,而一旦时过境迁或者市场行情转好,或者不再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是否会食言?其三,在上市公司的恶意“圈钱”行为中,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伤害?其四,如果中国平安与浦发银行的方案在发审委又顺利过关,其对市场的负面影响又将会是什么?

    恶意“圈钱”、大小非解禁后的疯狂抛售、高额的印花税,已成压在市场头上的“三座大山”,此种格局一日不改,A股市场要想重回牛市,显然勉为其难。因此,才有了近期要求“救市”的呼声。但是,市场并不掌握主动权,“真理”掌握在监管部门的手中。

    股改带来了大牛市,也成就了诸多上市公司“圈钱”的欲望。然而,A股市场的发展,绝对不应是“圈钱”这么简单。相反,由于中国平安等上市公司的“圈钱”,使股改成果在市场的暴跌中被逐渐蚕食,而这却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

    当暴跌已成为一种不正常的“常态”,当牛市再次变成了市场的渴望,对于恶意“圈钱”的听之任之,就是对市场的极端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