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胡杨林边的看客就拙文《中学政治课德育教育思考》的讨论


    拙文《中学政治课德育教育思考》于2007年9月27日首发价值中国网,后于2008年2月9日再发胡杨林网站

  在胡杨林网站,网友胡杨林边的看客就本文同笔者进行讨论。胡杨林边的看客 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经过同他(她)的讨论,使我对教育尤其是中学政治课德育教育的核心、方向、内容、形式、方法等又有了新的认识。这是该感谢胡杨林边的看客朋友的。

 

    现将讨论内容原发如下。

  胡杨林边的看客:但愿,刻意的政治、道德教育别把学生培养成了或失语或不语或模式化了的政治人。建议,慎谈政治、道德教育,除非是将文中有所指向的东西作为一种可能的选择介绍给学生。

  政治、道德教育不应是通过强化既有的社会思想及其衍生出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和社会话语强势,塑造这一思想合法性的工具,更不该将其作为一种仪式,“自觉”地去规制多样的世界,标准化众多的人。

  一元化的东西在其失去作用没了魅力时,其造成的社会后果会很糟糕。近些年来,人产谈论颇多担忧不少的社会失范就是这种后果的一种反应。

  “让学生升华生命意义的思考”,是不是说让处于社会化关键阶段的学生在成长中,当然我们也在成长之中,选择、经历、完成这生命的上升?

  仅就政治、道德而言,我们也不能淹没在流行的话语中。把思想正确地置于它所属的话语环境中,是我们甄别思想的利器,因为语言的意义越来越不只限于文本的意义了。思想在其理论化过程中,语言就成了思想的工具。关注工具,是在关注了解学习研究一种思想时不可或缺的前提。

  好了,让学生们去打打球吧!

  何军邑:任何人都是有阶级性的,没有离开社会的纯粹的人,经济基础始终决定上层建筑,教育也深深地打上烙印,德育教育更不例外。思想政治课是围绕一定的社会需要而进行的价值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思想性。中学政治课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胡杨林边的看客:倘若“经济基础始终决定上层建筑”于个体来说也适用的话,是否实证了我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某些不成功之处?“没有离开社会的纯粹的人”,是否也是在提醒我们不能忽视对成长中的中学生进行的课堂式政治、道德教育不能同家庭环境、社会传统、政治组织、国家体制、社会现实及其发展、演变相分离,相对立?

  中学生是已具备基本思考能力的人群,他们的可塑性不是成年人群或政治组织将自己的东西强加于他们的天然理由。

  将诸如“大河有水小河满”这类置本于末的内容从教育中去除应该是有必要的。

  人云亦云,有多种方式:同感型跟进、利益型跟进、淹没型跟进等。培养、帮助、引导要达到何种效果?

  乱言,一笑了之吧!

  何军邑: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前一个是方向,后一个是方法。

  关于方向,我们国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决定了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政治课德育教育是上层建筑领域,是要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这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强加,德育教育更是如此,再没有别的选择,教育内容也是围绕这些来设定的。

  所以我们的政治课德育教育的目的和效果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即适应经济基础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即学生个体能够适应社会整体的)创业观,培养良好的(即上层建筑认同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关于方法,我的观点:一是注重历史文化,为学生提供价值选择的途径。二是关注社会现实,使学生明白幸福人生的需要。三是着眼未来发展,让学生升华生命意义的思考。

  其实你说的意思我明白,就是要以人为本。而我所阐述的培养方法也是以人为本的。

  胡杨林边的看客:我们社会的主导力量是非常强调发展观的,这些年来,“以人为本”、“确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陆续被其表达为其根本宗旨之要求。这就让人觉得其倡导的发展观有点实用主义的味道。可以预见的是,用不了多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终极关怀”也会被入其根本宗旨之中。面对这样的变化,政治、道德教育如何适从,几乎不再是以人为本的问题了吧。

  话说到这里,想起了莱辛在《金色笔记》里关于安娜同布特和杰克的争辩的描写。

  何军邑:从最理想的角度看,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终极关怀。以此为目标,并践行,我很赞同。因为当方向和方法统一得淋漓尽致时,也许,就不需要刻意地谈德育教育了。憧憬美好,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五色笔记我还没读过呢,不知那是什么样的争辩描写。

  胡杨林边的看客:有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想,这种观点所蕴含的东西很多。我能想到的一点是,育人不是在说规划他人和制造他人。政教合一的社会,不仅仅是西方社会需要防止的体制复辟。

  (一种声音过大不足以发展生成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的发育、成长的状态至少在法律的层面上讲影响着以人为本的真实程度及社会和谐的程度。)

  话题回到中学生上来,留心观察一下NBA给中学生的审美、观念、实在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没准会对我们这些成人在谈论他们时的语气与眼神产生影响的。

  何军邑:关于“有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是符合逻辑的,观点正确,且这种观点蕴含的东西很多。重点牵涉到两个方面,育什么样的人?怎么去育?从现实的角度考虑,就是要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符合历史传承、时代进步、世界潮流和人类文明,创业观和幸福观符合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并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自我和谐发展的幸福快乐的人。怎么育?呵呵,有教育规律,是技术问题,而即使是技术问题,我们国内的好多专家们也没想明白。本文仅仅是大体说了,要注重历史文化,为学生提供价值选择的途径;要关注社会现实,使学生明白幸福人生的需要;要着眼未来发展,让学生升华生命意义的思考。

  胡杨林边的看客:这么说来,政治、道德教育将“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教育”放置于何处?其与“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即适应经济基础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系又如何定位?其与“时代进步、世界潮流和人类文明”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种非技术问题会说些什么呢?

  何军邑:之所以上面回复中有“多余的”一句“从现实的角度考虑”,主要是针对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自1921年中国***诞生,经历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87年的历史进程,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期间,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经历了实践、创新、再实践、再创新的过程,是与时俱进的,也是符合世情、国情的。党的业绩已经彪炳史册,党的事业也必将兴旺发达。我们党现在所主张的科学发展观,其中,发展第一要务,是世界大势,因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和谐理念,既是中华传统文明,也是整个人类世界的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更是时代进步的潮流。这也与我们“国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这一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

  廓清以上脉络,中学政治课德育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教育中,“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即适应经济基础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符合历史传承、时代进步、世界潮流和人类文明”,是统一的,并不矛盾。

  胡杨林边的看客:theend!

 

    何军邑:谢谢胡杨林边的看客。良师益友。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3/3/101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