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业的未来,台北记行(下)


好出版人的标准,在刘嘉偌看来有孪生二条:其一,市场表现如何。不管是业务能力强也好,命好也罢,做出来的东西卖不卖、火不火。即便是台湾这样成熟的图书市场,头把交椅也是年年换人坐,但若以十年为评价时间单位,孰强孰弱还是看得出的。
 
其二,做没做过肯定卖不出去的书,一辈子有没有做过毫无商业价值却不乏社会价值的产品。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他/她也许是个做书生意的好商人,却不是好出版人。而台北出版界的魅力就在于,符合上述标准的艺德双馨者并非少数。
 
从城邦集团走出的郭重兴就是一位。据台北出版界的朋友介绍,郭挑选下一代出版人都遵循以上标准,一方面提拔有潜力者“自己做老板”,在生意中学习生意,另一方面鼓励后辈结合自己的兴趣创特色品牌,坚持非市场导向。“台湾出版业的未来,在于下一代出版人”。
 
共和国出版集团旗下七所出版社,远足的陈雨岚、木马的汪若兰、左岸的庞君豪、谬思的徐庆雯、野人的张莹莹、西游记的赖淑玲和向阳的徐蓝萍,就是在这种理念下成长起来的。比如注重外国文学作品的木马,这两年推出了《追风筝的人》、《偷书贼》和《不存在的女儿》等畅销书,知者甚少,汪若兰抵押过自己房子融资做出版。
 
另据上海青马图书Rene观察,与日本图书编辑多为男性不同,台北主力编辑人员都是30-40岁之间的女性。“她们对自己出书领域的了解,对读者阅读兴趣的把握,对市场趋势的洞察,甚至在媒体动员和营销活动的组织上,都相当有水平。”
 
郭重生去年曾对访台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同仁介绍管理经验:集团负责财务、行政和发行事宜,旗下出版社专务编辑和市场拓展工作。平均每个出版社3-5人,小,却为独立法人,承担经济责任与风险。
 
下辖5个出版集群和37家出版社(麦田、商周、格林、猫头鹰、尖端和积木等)的城邦集团是台湾最大出版企业,与共和国有相似也有不同。相似的是,集团为旗下出版社提供财务、人力、法务、资讯、行政、客服方面的服务平台,还建立共享的印刷、发行、物流平台。不同的是,下属出版社品牌并非独立法人。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台出版业在过去几年出现了寻求混业经营,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案例。

2002年,中国时报集团收购中视电视台和中天电视台,为报业、出版业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空间,也反向促进了电视收视率。像去年在台风行的“超级星光大道”电视选秀节目(类似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并未停留在外形、才艺上,而是注重挖掘参与者的成长历程,把一档娱乐节目塑造成了励志节目。给集团旗下报纸带来新闻与专题,给出版社带来出版题材。

另一个走多元化发展之路的是联经出版公司,通过调整变成了集编辑、出版、发行、物流、零售于一体的企业集团,代理了几百家小出版社的发行、物流业务。只是限于资源约束,每一块业务的成长性似乎都不够。
 
但值得肯定,联经是为数不多的整理出版中华传统文化的机构之一。106册的《明清未刊稿彙編初輯》、324册的《明清档案》、280册的《清代起居注册》、71册的《全唐诗稿本》、600万字的《顾颉刚日记》和1700万字的《钱穆全集》等等。

混业经营尽管开拓出一些增量,却不能改变全台2300万人民却有5000多家出版社(成规模有几十家),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于是,像远流、时报、大块、联经、圆神、信谊、城邦、皇冠等企业的所思所想就成了尽快通过不同方式、渠道进入大陆市场。做得好的并不多,不知道是政策面的限制,还是大陆出版业游戏规则不同。
 
唯一例外是康轩文教集团,已在南京、北京通过合资和独资的方式创办了4家企业,在学前教育出版、中小学教育辅助读物方面进行拓展,并建立了华东、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南六大营业区及近百家网点的经销商体系。

最后,刘嘉偌写些听到、看到的台湾图书发行中盘现状。主要有农学社、联经、时报等几家。其中代理全台近1000家出版社发行业务、与1500多家零售书店进行发货与结算的农学社是最大的,物流系统借助日本最大图书中盘东贩的经验、技术。
 
由于书香社会的相对不景气,各出版社为争夺市场大量增加出书品种,零售商为吸引读者则不断降低折扣,而网络书店也不断分去零售书店的份额,使主要以零售书店为服务对象的中盘商经营难度越来越大。

但外界所说的台中盘商两大难处——新书首发率已低于40%和退书比例超过50%,在刘嘉偌看来还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中盘商的存在价值尤其对于一些大型出版社而言,是分担书店占款压力的伙伴。通过中盘商凌域去年与金石堂的纠纷就可管中窥豹:
 
凌域成立于1995年,经销童书起家,隶属于文域文化科技事业集团。后扩大至经销各类图书,合作的出版社总计64家,不乏重要出版公司如城邦集团、小知堂、木马、青林、格林等。2006年6月,城邦对金石堂的经销业务交由凌域负责;一年后,凌域与金石堂因账款认知不同产生摩擦。
 
之后第一时间城邦宣布支持凌域,决定停止给金石堂发书,导致两个月内读者在台湾最大的连锁书店买不到台湾最大出版集团的书。内部人士指出,“过去出版社与书店合作方式是货到月结,即书店每月付予进书扣掉退书的钱,但金石堂改用销售结款,即不管书店进、退书多少,都以当月实销额付帐。”说到底,中盘商只是内容与渠道角力的砝码。
 
注:本博参考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访台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