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哲学为业意味着什么?


以哲学为业意味着什么?


  主持人:您认为今天的哲学家能做什么?在中国,是不是意味着三五好友讨论自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为了生存,写一些像天书一样的论文;针对公众也写一些哲普读物,您这本书作为哲普读物其实也不好读。


  陈嘉映:可以说不是哲普读物,这本书分两个部分,上一部分可能有点像哲普读物,后一部分是论文集,是相关问题的比较重要的论文集,当然不算好读。不算普及读物。


  主持人:哲学家今天能做什么,以哲学为业意味着什么?


  陈嘉映:要是说批判学院体制的人有很多,见诸报端的也很多,要说出点新鲜的也不容易,因为弊病是那么明显。哲学家能做什么?我觉得哲学可以从好多角度来看。你可以从两个大的层面看,一个是观念批判,一个是概念考察。我们脑子里就有一大堆的观念,比如说投资观念、就业观念、爱情观念、友谊观念,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观念,不但每个人有,电视、电台、报纸访谈都宣传这种观念,传播观念,同化、异化这些东西。


  在这样的过程中,有观念的混乱,有观念的扭曲,甚至有观念的有意欺骗,比如说为了商业目的输送消费观念--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广告都是做一些带有欺骗性质的消费观念,就是树立这样的观念,传播这样的观念,让每个人觉得我还需要买很多很多这样的东西。观念满天飞,读书人的现实责任,读书人当然不会给老百姓盖房子,不会种蔬菜,读书人的社会责任一部分比较明显的就是进行观念批判,因为你是干这个活的。应该比一般人,对哪些观念是虚伪的,哪些观念是错误的,哪些观念是过时的要清楚一些。


  主持人:您刚才说政治家讲谎言,这政治学者会批判他所说的观点;广告欺骗了消费者,社会学学者会从消费社会学角度解读批判;还有爱情,有些心理学学者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释?那什么是哲学的任务呢?


  陈嘉映:一般来讲,我区分观念和概念两个词。在观念层面上,我觉得原则上不太需要专家去批评,比如说消费观念是错误的,难道要经济学家告诉我这个消费观念是错误的,我做哲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就不能说吗),一般人也是一样的,只是读书人更关心这个观念,会写文章,有这个市场,说话渠道更畅通,有这个责任,不需要很大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如果你认真想,受过良好的教育,你诚实,是能看到这些错误的。王小波就批评很多的观念,王小波算是一个社会学家,我不知道他对社会学有多少的贡献,但他批评的观念不只是社会学的观念。这观念批判作为知识分子就够了。但是观念批判的背后的概念性的东西,比如是消费观念我就可以批判,但在专家中讨论消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讨论得越来越专门,这时候我可能就不行了,关于国共关系我也能说很多,如果再往下说,还不如让近代史的专家说。你刚才讲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的区别,我相信从观念批判到概念批判的时候就出现区别,到观念背后具体学科的概念和知识是专家掌握的,一般的论理概念是哲学家的工作,就是事实、真理、客观这些概念。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互相学习的,如果你从术业有专攻的角度,心理学家会向哲学家学习,哲学家会向心理学家学习。


  主持人:这样哲学的地方还有多少?


  陈嘉映:实际上地方非常大。哲学王的梦,我相信以后还有人会做,我个人觉得,如果再做这种梦的话,这个梦就有点深了。可能哲学家的工作在社会中不再是那么核心,其实历史上,哲学家就没有怎么核心过。我们曾经讲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我们想起孔子,丧家狗这话好听不好听我不知道,但他整天东奔西跑,确实从来没有成为主流。哲学家从来没有占据社会核心地位,哲学王这个梦最好不要去做,但哲学可以做的事非常之多,不占据核心地位和不做事情完全不相关?


  主持人:伏尔泰、卢梭曾经在文学舞台上取得过中心物质,掀起过风暴,好象今天的哲学家照您的意思是退回书斋去了。


  陈嘉映:法国情况跟其它地方不太一样,法国是一个文化总占据社会核心地位的民族,在美国永远想不出有伏尔泰、卢梭,肯定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哲学为什么不占有哪怕相对核心的位置?这是一个大的话题,没有标准答案,我想过一些,但不一定要在这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