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真地阅读了《财经》网胡舒立关于何必讳言“不救市”?的文章,发现其中观点并非全部都是错误的,所以想进行客观解读一番。
第一、副标题“股市不应救,不能救,亦不必救”作为推出的论点,犯了严重的形而上学错误,作为论点不能太绝对,不管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是否真理,标题论点都应该表达准确,因为真理的相对性,所以许多真理需要设定必要的前提条件,而作者却真实地表达了关于中国股市的问题,在中国股市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下,于是这位主编大人的论点就与真理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文章虽然也对中国股市的国情作了表述,但国情论据不仅不支持文章的论点反而回驳了自己的论点。
第二、文章主题思想如果集中论证证券监管负责人是否该讳言“不救市”,也许还能够把此论作表达清晰,但作者却想论证副标题的论点,结果让我们看到作者思维的一片混乱,既没有论说为何不应救,也没说清为何不能救?更没论证为何不必救!出现以上这些状况让笔者想到作者究竟是如何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50位“亚洲之星”?究竟美国世界HR实验室对胡舒立评价是“中国最具价值的财经记者”采用的是什么尺度?。
第三、笔者虽然对作者的论述文写作水平感到惋惜,但对作者表达的媒体舆论现状比较认可,“传言满天飞”确实是目前媒体舆论的现状;笔者也十分欣赏作者财经专业的表达,如“开展信用交易试点”和“国有上市公司限售股份流通”的问题;只是在严控“再融资”方面多少有点瑕疵。
第四、关于政府是否该救市还是证监会该救市问题,笔者觉得这需要作个补充,作为市场监管机构的证券监管机构的负责人确实不必讳言“救不救市”,他不应救,不能救,亦不必救,因为他既没有这个职责,也没有这个能力。而对于面对国内外目前的经济现实,作为承担发展国家经济的政府而言,笔者认为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而且应该救市,关键是何时救怎么救的问题,理由一、全世界可能面临美国次贷引起的经济危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如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中国的表现就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理由二、中国股市还不够成熟,表现为投资者和监管者都不成熟,在成熟的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资本市场后,表现得尤为突出,目前的市场表现似乎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第五、既然笔者提出政府该救市的论点,那么有必要补充一下如何救市的问题。目前在股市非理性大涨被抑市之后,目前出现非理性的大跌局面,政府监管部门制定新股发行及其定价规则,似乎被许多破发的个股证明存在严重的漏洞,已经造成市场出现严重不公平的后果,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至于“再融资”问题,不是说要政府禁止融资,而是需要监管部门定规矩,禁止上市企业以“再融资”名义进行恶意圈钱,禁止上市企业以无度的“再融资”不适时宜地打击投资者的信心。投资者如果希望这些改革和完善,不管是否是政府救市或监管机构救市,都是政府和监管机构应该作为的事吧?
笔者由于水平有限,今天写的这些问题也许存在许多错误,只是希望能够引起读者包括胡女士的思考,进而让媒体舆论界多些思考分析,少些传闻散布,以事实论据说话,谁也别骂谁!
附件:胡舒立女士简历
1978年高考恢复,考入刚复校的人大新闻系。
1982年胡舒立毕业进入《工人日报》国内部当记者。
1985年胡舒立被派往厦门做驻站记者。
1985年,应美国一家民间机构--世界新闻研究所的邀请,为期5个月在美国的访问。
1987年8月胡舒立回国,后写成《美国报业见闻》一书并在1991年出版。
1992年到《中华工商时报》任国际部主任。
1994年胡舒立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做为期一年的学习。选择研读发展经济学。
1995年,她获得COFJ颁发的“杰出新闻记者奖”。
1998年《财经》创刊,胡舒立任主编。
2001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50位“亚洲之星”之一,这是我国首位获此殊荣的记者。
51岁的胡舒立曾经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50位“亚洲之星”。美国世界HR实验室对胡舒立评价是“中国最具价值的财经记者”、“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女性”。胡舒立现任《财经》杂志主编、兼北京大学财经新闻研究中心主任。
第一、副标题“股市不应救,不能救,亦不必救”作为推出的论点,犯了严重的形而上学错误,作为论点不能太绝对,不管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是否真理,标题论点都应该表达准确,因为真理的相对性,所以许多真理需要设定必要的前提条件,而作者却真实地表达了关于中国股市的问题,在中国股市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下,于是这位主编大人的论点就与真理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文章虽然也对中国股市的国情作了表述,但国情论据不仅不支持文章的论点反而回驳了自己的论点。
第二、文章主题思想如果集中论证证券监管负责人是否该讳言“不救市”,也许还能够把此论作表达清晰,但作者却想论证副标题的论点,结果让我们看到作者思维的一片混乱,既没有论说为何不应救,也没说清为何不能救?更没论证为何不必救!出现以上这些状况让笔者想到作者究竟是如何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50位“亚洲之星”?究竟美国世界HR实验室对胡舒立评价是“中国最具价值的财经记者”采用的是什么尺度?。
第三、笔者虽然对作者的论述文写作水平感到惋惜,但对作者表达的媒体舆论现状比较认可,“传言满天飞”确实是目前媒体舆论的现状;笔者也十分欣赏作者财经专业的表达,如“开展信用交易试点”和“国有上市公司限售股份流通”的问题;只是在严控“再融资”方面多少有点瑕疵。
第四、关于政府是否该救市还是证监会该救市问题,笔者觉得这需要作个补充,作为市场监管机构的证券监管机构的负责人确实不必讳言“救不救市”,他不应救,不能救,亦不必救,因为他既没有这个职责,也没有这个能力。而对于面对国内外目前的经济现实,作为承担发展国家经济的政府而言,笔者认为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而且应该救市,关键是何时救怎么救的问题,理由一、全世界可能面临美国次贷引起的经济危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如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中国的表现就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理由二、中国股市还不够成熟,表现为投资者和监管者都不成熟,在成熟的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资本市场后,表现得尤为突出,目前的市场表现似乎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第五、既然笔者提出政府该救市的论点,那么有必要补充一下如何救市的问题。目前在股市非理性大涨被抑市之后,目前出现非理性的大跌局面,政府监管部门制定新股发行及其定价规则,似乎被许多破发的个股证明存在严重的漏洞,已经造成市场出现严重不公平的后果,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至于“再融资”问题,不是说要政府禁止融资,而是需要监管部门定规矩,禁止上市企业以“再融资”名义进行恶意圈钱,禁止上市企业以无度的“再融资”不适时宜地打击投资者的信心。投资者如果希望这些改革和完善,不管是否是政府救市或监管机构救市,都是政府和监管机构应该作为的事吧?
笔者由于水平有限,今天写的这些问题也许存在许多错误,只是希望能够引起读者包括胡女士的思考,进而让媒体舆论界多些思考分析,少些传闻散布,以事实论据说话,谁也别骂谁!
附件:胡舒立女士简历
1978年高考恢复,考入刚复校的人大新闻系。
1982年胡舒立毕业进入《工人日报》国内部当记者。
1985年胡舒立被派往厦门做驻站记者。
1985年,应美国一家民间机构--世界新闻研究所的邀请,为期5个月在美国的访问。
1987年8月胡舒立回国,后写成《美国报业见闻》一书并在1991年出版。
1992年到《中华工商时报》任国际部主任。
1994年胡舒立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做为期一年的学习。选择研读发展经济学。
1995年,她获得COFJ颁发的“杰出新闻记者奖”。
1998年《财经》创刊,胡舒立任主编。
2001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50位“亚洲之星”之一,这是我国首位获此殊荣的记者。
51岁的胡舒立曾经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50位“亚洲之星”。美国世界HR实验室对胡舒立评价是“中国最具价值的财经记者”、“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女性”。胡舒立现任《财经》杂志主编、兼北京大学财经新闻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