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的认识影响社会发展


在工业社会未出现时,人类社会基本上被地理分割为相对独立的几个区域,在各个区域内重复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故事。在工业社会出现后,社会融合的进程不可逆转地进行了,在21世纪回顾,会发现对企业的不同认识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自企业出现之后,对企业的认识已经历四种模式,每种模式对企业的认识不同,从而导致企业的行为不同,这不仅影响了社会发展,而且引起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一种模式的认识是资本控制一切,除了迎合权贵,对社会没有责任感。大英日不落帝国就是在这种认识模式下发展起来的,当时,英国借着蒸汽机的优势,毫无顾忌地掠夺式发展,跑马圈地、包身工的出现、以战争支持鸦片的贸易等现象就是这种模式导致的极致的现象,因此,马克思发出资本每个毛孔都滴着血的愤慨,但当时,除了这种模式自身,没有其他力量阻止其发展,这种模式导致了劳资关系极度的紧张,以及带来了一批以殖民为特色的帝国及相互之间的严重冲突,由此而引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彻底将此模式送进了历史,大英帝国也不可避免走向了衰落。

第二种模式的认识是从对第一种模式的改良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认识是管理制度要现代化,企业内生产均衡化,尊重工人,要承担社会责任。这种模式使得企业规模得以很大,均衡生产成为可能,劳资关系趋向于缓和,强调保护市场竞争的环境。这种模式从法国、德国、美国开始出现,并得到迅速推广,并波及到日本等其他地方,但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地方都受第二次大战的影响,企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造成了美国的一枝独秀。

第三种模式是对第一种模式的一种进化,增加了全员参与,精细化生产,产品从创意时就从客户角度出发。这种模式五十年代发源于美国,但由于美国当时一枝独秀,企业没有改变的动力,因此,这种模式在日本发扬得最好,由此导致了日、德及亚州四小龙经济的迅速崛起。那时日本人的张扬在美国都引起一些恐慌。

第四种模式又是对第三种模式的进化,其增加的是调整人、机比例结构,其现象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计算机和信息化的迅速上升,导致企业中工具智能化大量的替换人工,同时围绕提供智能化的工具,出现大量的新职业,形象地看,就是生产第一线上越来越由智能化工具在自动干活,人大量转移到后面作提供和支持的工作。这种生产模式的迅速推广,美国又迅速确立了其一枝独秀的地位。

对企业认识的四种模式,从整个社会生产组织的角度看,如果以企业为对象来看:第一种模式导致企业就象一辆猛踩油门、而又没有刹车的汽车,在世界上横冲直撞,直至自已撞散架;第二种模式的发展到最后,基本形成了企业的一种稳定的生态系统,因此,企业再很难有创新和进一步发展;而第三种模式的出现,证明了企业内部还大有潜力可挖,并在实际中占到上风;第四种模式开始只是一种试验和试探,但一旦证明其效果要远高于企业内部挖潜时,在企业中就自然占了主流,并且出乎意料的是,还引起了产业链的重新划分。

如果以四种模式为分界线,工业化社会就划分为五个阶段,如果探究前一个阶段与后一个阶段的根本不同,就会发现,每一个阶段都导致了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而一个阶段的结束,都是因为当时的模式对推动生产率的提高都到了极致,因此必须出现对企业有新的认识才能提高社会生产率。

因此,目前的第四种模式也必然会走到极限,需要有新的对企业的认识模式,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率的提高。

当前的现实是:由于第四种模式的大力推动,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知识社会已呼之欲出,第四种模式在大型企业基本上已走到发挥潜力的极限,因此下一模式就是关于知识工作者的组织以更好地发挥效率,再加上两点认识:与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于知识工作者的组织,必然会导致企业组织形式的不同,与第四种模式所形成的企业社会相比,其不同是:处于第一线的是提供产品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大部分知识工作任务由以知识工作者群聚的新型公司承担(这些新型公司将组成新的行业——绩效助力行业)。

第五种对企业的认识模式中,其核心是:组织好知识工作者的工作(让其创造力得以最充分的发挥),又会带来社会生产率一个新的阶段的快速提高。值此新旧模式交替之际,那个地方能顺应此趋势先行实施新的模式,那个地方将领先一步,成为新的中心。

 

 

 

青岛  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道煜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13616392550

公司网站:http://www.aityhe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