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规则至上:
都江堰工程是利用自然之力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经典实例,设计者理解了自然之力,并找到了利用自然之力的规则。
企业的各种力相互作用形成了动态的力场结构,力场结构主宰着企业的运演。厘清力场结构,找到利用、调节这些力量的规则,就能做到顺势而治、无为而治,让整个系统实现自动运演并实现效用最大化。
企业的这些错综复杂的力,可以大致分为外推力和内驱力。
外推力主要指市场的需求动力和竞争压力;内驱力主要指投资者的盈利动力、雇员的薪酬动力和所有成员自我实现的动力。
外推力和投资者盈利动力催生了经营模式;雇员的薪酬动力和自我实现动力催生了管理模式。
投资者的力量体现为“财力”;雇员的力量体现为“人力”。
投资者的自我实现之力体现为企业文化和领导力,雇员的自我实现之力体现为职业发展。
管理就围绕这几个方面。
“结构决定结果”。力场结构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称为“规律”,为了获得更大效用而利用“规律”的设计称为“规则”,“规则”是产生更高价值的源泉。
水往低处流,这是规律。在都江堰,鱼嘴将泯江水一分为二,这是“规则”;回漩之力会把泥沙“漩”向一个方向,这是规律。在都江堰,顺着泥沙的方向建成飞沙堰,这是“规则”。
在规则的引导下,出台的主观性制度,称为“规范”,比如都江堰的“岁修”制度。规范一定要与规则相适应,不然,就会造成力的矛盾和冲突。
管理相当于造时钟,而不是报时。重在规则的设计,设计好规则以后,人们按规则的引导自动行事,没有呵斥和长官意志,人们生而平等,服从规则而不是命令。
管理不是为抑制混乱,而是为了创造秩序。
利用规则能把管理做得很简单。
规则至上模式案例:
1、假设三个人要分一块金币,如果规则是由第一个人切金币并且又先挑金币,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尽管你对切金币的人进行反复的道德思想教育,但结果仍然是不公平的。那么,是否存在一种规则能让切金币的人尽最大努力去做到公平呢?这就涉及到一个规则设计的问题。
假如我们制定这样的规则:切金币的人最后一个挑,我们还需要对他进行思想教育吗?他自己会想方设法,运用一切合理手段,慎之又慎地切分金币,尽量做到三等分。因为一旦分得不均,吃亏的是他自己。
2、澳大利亚从前只有土著人居住,后来英国把这里当作流放犯人的地方,这些犯人代代繁衍,就形成了现在的澳大利亚。而在运送犯人流放服刑的途中,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承担运送犯人任务的都是些私人船主,他们接受政府的委托,自然也要收取相应的费用。一开始,英国政府根据上船时的犯人人数(上船人数)付给船主费用。于是,船主们为了牟取暴利,想尽各种办法多让多运犯人,却在途中虐待犯人,克扣犯人食物,甚至把犯人活活仍下海,造成运输途中犯人的死亡率最高时达到94%。
后来,英国政府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以后改变了付款规则,根据活着到达目的地的人数(下船人数)付费。于是,船主们又想尽办法让更多的犯人活着到达澳大利亚,饿了给饭吃,渴了给水喝。大多数船主甚至聘用了随船医生,犯人的死亡率最低降到1%。
3、在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安全性能不够,在厂商的努力下,合格率提升到99.9%,而军方要求降落伞的合格率必须达到100%。对此,厂商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能够达到这个程度已相当不错了,他们一再强调,任何产品也不可能达到绝对的100%合格,除非奇迹出现。从理论上,这个观点千真万确。但是从美军的角度不妨想想,99.9%的合格率,就意味着每一千个伞兵中,会有一个人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而在跳伞中送命,这显然会影响伞兵战前的士气。
后来,军方改变了检查产品质量的方法,决定从厂商前一周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的负责人装备上身后,亲自从飞机上跳下。这个方法实施后,奇迹出现了,不合格率立刻变成了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