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进入了“多事之秋”;负收益,谁之过?


  核心提示

  此前一路高歌猛进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今年以来却不断爆出负面消息,哪些类型的理财产品在亏损?“负收益”理财产品惹争议是否与银行“风险提示”不足有关?对“负收益”理财产品该做怎样的反思?

  银行理财进入多事之秋

  零收益、负收益、清盘、巨亏……此前一路高歌猛进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今年却不断爆出负面消息,虽然有统计显示银行理财产品80%都在预期收益范围内,但这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银行理财进入了“多事之秋”。

  “过去,总觉得银行理财产品风险低,现在才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银行也会把财给理亏了。”昨日,郑州的王女士抱怨。

  今年2月,东亚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最先传出巨亏消息。截至2月中旬,东亚银行“利财通”系列1号的参考价格已较发行日亏损了60%以上。

  3月19日,民生银行发布了“非凡理财'港基直通车'产品触发终止公告”。据了解,民生银行非凡理财“港基直通车”产品,于去年10月30日起息,产品期限1年。根据条款,当产品净值高于等于118%上限或者低于等于50%下限时,产品将会被清盘终止。今年3月18日,该产品净值亏损一半,从而成为QDII中第一只被清盘的理财产品。

  在河南省会多家银行网点进行随机调查中,不少客户表示不会像以往那样见啥买啥了,更不会听银行人员说啥买啥。

  有关人士表示,国内银行理财市场在面临着部分产品“零收益”甚至“负收益”尴尬情况的同时,正经历着一场信任危机。有学者指出,国内银行理财市场目前仍然处于初级水平,普通投资者的理财知识相对匮乏,也缺乏财富管理经验。银行塑造的是理财专家形象,老百姓投资理财产品,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对银行的信任。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的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现象无疑让投资者心生怀疑。

  哪类理财产品亏损?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亏损,究竟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呢?银行界人士说,如果要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亏损,最好先搞清楚是哪些类型的理财产品在亏损。

  业内人士说,按照投资方向进行分类,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上的投资品种大致有五类。第一类是结构型理财产品,一般挂钩汇率、商品、股指等,产品属于浮动收益类别。

  这类理财产品一般不以理财本金做投资,仅用利息部分,大多为100%保本,产品收益与挂钩标的有某种关系,通过公式等反映在合同上,会出现收益为零的情况,但也有获得高收益的可能,风险相对较大。近期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状况,就是该类理财产品。

  第二类是代客境外理财产品,该类产品一般是不保本浮动收益类,多为投资港股、欧美股票、商品基金,风险相对较大。目前国内部分基金公司和银行推出的QDII产品就属此类,而东亚银行和民生银行出现的负收益理财产品就是该类产品的典型代表。

  第三类是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这是目前市场上数量最多的理财产品,产品不保本,直接和新股申购获利有关,风险适中。鉴于目前国内新股申购几乎没有风险,所以各家银行都在争推该类理财产品。

  第四类是各类信托项目的理财产品,虽然产品不保本,但产品收益较为稳定,风险相对较小。

  第五类是以各类股票、债券、票据为投资方向的产品,风险较小。

  暗访银行“风险提示”

  去年被誉为理财元年,但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的零收益甚至负收益情况,与之前银行宣称的动辄百分之十几、二十几的收益率相差甚远,部分投资者与银行产生了争议。

  业内人士指出,理财产品零收益、负收益引争议,与银行过分渲染预期最高收益,风险提示不足有关。

  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对风险提示工作做得如何?4月8日下午,大河记者以客户身份,对部分银行网点销售理财产品时风险提示程度进行了暗访。

  在中行郑州中苑支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行目前短期的理财产品只有一个月期限的,收益率为2.8%,期限长的有2年以上的,收益率比定期利率高一点。记者问要不要做一下风险评估,回答是长期的理财产品“没有”,短期的为固定收益类型。

  在工行郑州财富广场支行,一个理财经理首先对记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做了口头测试:打个比方,比如5万元损失了1万元能承受吗?记者回答“不能”:损失10%可以吗?记者回答“勉强还可以”。在此情况下,该理财经理建议记者购买债券型基金和保本型基金。

  在农行郑州经三路支行,该行工作人员向记者推荐该行的“本利丰”产品,产品期限为一年,预期年收益率为5%~13%,产品资金主要用于新股申购。他表示买产品时肯定要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

  在中信银行郑州分行营业部,该行大堂经理向记者表示,该行目前正在发售多款理财产品。当记者问可否做风险评估以确认这些理财产品是否适合购买时,该大堂经理给记者一份“中信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属性评估表”。填好风险承受能力测试题后,评估记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结论是适合购买该行正在销售的几款理财产品。

  在交行经三路支行,该行客户经理问记者是要买保本的还是非保本的理财产品,记者说自己也讲不清楚。该客户经理给记者进一步解释说,非保本的理财产品不保证本金,有一定风险,保本的理财产品能保证本金和收益。记者问用不用做风险评估,该客户经理表示不用,只有那些风险比较大的理财产品才做。

  在建行文博支行,该行理财经理向记者推荐了一款保本型理财产品。记者问需要做风险评估吗?该理财经理表示,因这款理财产品是保本型的不用做,风险评估主要针对购买有风险的理财产品。

  对银行理财负收益的思考

  访谈中发现,部分银行工作人员给客户介绍理财产品时避重就轻,强调最高预期收益,而对产品最终收益可能为零及相关风险却提示不足。

  在查阅部分银行的理财产品宣传单后发现,收益率仍是各银行的宣传重点,而风险提示内容的字体则很小,且内容中很少提到理财产品可能发生的亏损以及对产生损失时的应对措施。

  一名购买银行QDII的投资者告诉我们,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相比,基金每天对外公布净值、投资方向、仓位变化等,使投资者一目了然。而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只是模糊地披露投资的粗略方向,具体投资哪些股票,投资比例及其变化投资者却无从知晓。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银行理财市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信息透明度不高”。这既不利于社会监督,也不利于监管部门的监管。信息不透明增加了投资风险。

  有投资者则表示,信息披露的不透明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存在密切关联,如果运作正常,投资收益率高,没有哪家银行会藏着掖着不在第一时间公之于众,往往是该款产品收益不佳甚至出现亏损,银行只好选择沉默。

  业内人士指出,投资者应该清楚理财产品是有风险的,出现零收益是正常现象,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投资者应该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尽可能在购买理财产品前掌握必需的理财知识,明明白白投资。”业内人士提醒说,投资者应对于看不懂的合同不签字,对于不理解的理财产品不购买,对于超出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型理财产品更不应投资。

  相关新闻〉〉〉

  银监会重拳规范理财产品市场

  要在最醒目位置揭示风险

  近日,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向各商业银行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不得使用诱惑性称谓

  为理财产品命名时,商业银行不得使用带有诱惑性、误导性和承诺性的称谓和蕴含潜在风险或易引发争议的模糊性语言。商业银行不得销售无市场分析预测和无定价依据的理财产品。

  ▲须面对面对客户评估

  商业银行应建立客户评估机制,针对不同的理财产品设计专门的产品适合度评估书,对客户的产品适合度进行评估,并由客户对评估结果进行签字确认。

  商业银行对理财客户进行的产品适合度评估应在营业网点当面进行,不得通过网络或电话等手段进行客户产品适合度评估。

  ▲要在最醒目位置揭示风险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宣传和介绍材料中,应全面反映产品的重要特性和与产品有关的重要事实,应在首页最醒目位置揭示风险,说明最不利的投资情形和投资结果,对于无法在宣传和介绍材料中提供科学、准确的测算依据和测算方式的理财产品,不得在宣传和介绍材料中出现“预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字样。

  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的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现象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

  理财负收益,谁之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