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应邀接受《赢周刊》采访,对民族日化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采访提纲:
1、霸王计划今年上市,但是因为今年的股市融资情况不理想,不少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地产企业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霸王计划延期到2009年上市,这对霸王有什么影响?
2、霸王从2006年发力,在广东大建研发中心,在渠道上强势推广,使得在日化洗法水一片外资包围中还能金鸡独立,霸王为何能这样发力,作为日化品牌的后起之秀,你认为霸王是否成功,关键在那里?
3、从2006年,霸王大力推广告,做渠道,都是烧钱的,而你认为目前霸王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如何,收入能否维持支出,如果延迟上市,霸王是否资金链紧张?
4、为何目前日化会被国外品牌所占据?广东不少优秀的日化品牌都消失?
5、为何外资能把日化产品,比如洗发水的利润做的比内资企业高?其实外资的品牌营销成本也不低?如何保证利润?
6,内外资企业在渠道通路上有什么区别?
7、去年大宝被收购,中国的日化品牌越来越少,立白也说要上市,你认为目前中国的日化企业是什么生存现状,是不是不上市就卖掉?
相关回答:
1、对于霸王的上市推迟,主要原因是因为当前股市低迷所造成的,推迟上市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存在一些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由于霸王目前在拓市的过程中广告和进场等营销费用都比较高,如果巨大的营销费用不能带来销量和市场占有的快速提升,那么,霸王的资金链条很有可能就存在“断裂”的可能。
2、作为日化行业的后起之秀,霸王目前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产品的差异化和营销的高举高打,走中草药路线无疑为霸王开创了市场蓝海空间,瞄准了自然、生态、健康等主流趋势;借助于有影响力的明星和有影响力的媒体使得霸王的市场得到了快速拓展,其终端的市场占有在不断提高。
3、对于外资和本土日化的对比,外资其强大的背景,无论资金实力还是市场运作,都远在本土企业之上,外资占领了国内日化产品大部分市场份额,留给本土日化企业的空间已经非常狭小,而且基本上都只是中低端市场。即使在本土品牌踞守空间狭小的中低端市场,外资品牌也开始大举进攻了,如宝洁通过全国经销商整改运动、大规模广告投放,以及针对汰渍、飘柔等部分产品的大幅降价等方式,开始将产品线延伸到二三级市场;联合利华也一改以往灵活性及市场执行力相对偏差的弱势,通过渠道多元化、产品包装本土化、厂商深度合作共做市场等多种方式,对二三级市场深耕细作;欧莱雅更是携带美宝莲、卡尼尔、小护士等中低端品牌军团,在二三线市场拉开了与本土品牌贴身肉搏的架势。
4、面对外资品牌的强势攻击,本土品牌一般有三种结果:一是彻底阵亡;二是被收购;三是负隅顽抗,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本土品牌的日化企业需要的是走专业化道路,要么开创新的品类,如霸王就是很好的例证;要么瞄准特定市场,如隆力奇就是典型。目前整个日化行业正在进入整合期,“洗牌”将日趋加剧,对于本土日化企业来说,需要考虑做品牌还是做销量?做终端还是走流通?替他人做嫁衣还是养自己的孩子?相对于外资品牌,许多本土的日化品牌不注重品牌和终端操作,都是在走流通渠道,最终肯定沦落为狼眼中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