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轻卡低成本优势不再


 作为市场份额仅次于轿车的第二大细分行业,中国轻卡在凭借低成本优势,大举国际化的同时,也面临着由此带来的众多烦恼,目前形势十分严峻。

  风雨50年

  50年前的昨天,中国仿制前苏联嘎斯而生产的第一台轻卡在南汽下线,并被命名为“跃进”牌,从此,中国轻卡生产的序幕被拉开;50年后的今天,中国轻卡的年销量已突破百万台,成为仅次于轿车的第二大细分行业,同时,也是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最大的行业。

  “与轿车行业相比,轻卡行业最大的特点在于自主品牌占绝对优势,份额超过了95%,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轻卡行业已撑起了中国经济的一片天!”3月29日,在中国轻卡50年与科学发展高端峰会上,原机械工业部部长、新中国汽车工业奠基者之一的何光远先生一脸的激动。

  在何老看来,中国轻卡在50年的时间里,已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苦历程。今天,它还将向着从大变强的目标前进。

  事实也证明,中国的轻卡行业不但多年保持了高增长率的态势,出口形势也一片大好。

  据海关最新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5吨以下轻型卡车出口了19.3万辆,占载货车出口量的77.8%,在汽车出口中占据了将近1/3的份额。

  “数字上的‘高歌猛进’只是表象,而深层次原因则在于企业在谋得百万级国内市场的同时,又大刀阔斧地展开了各项举措,为国际化战略铺平道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表示。

  张小虞认为,谈到轻卡出口,有两件大事不得不提,一是跃进品牌融入了南京依维柯,并直接获得了依维柯完善的海外营销网络;二是福田汽车在俄罗斯、印尼、伊朗、菲律宾等10几个国家的CKD工厂正在谈判和筹划之中。张小虞说:“从产品出口,到合资融合、海外建厂,轻卡行业全面出击海外的格局正逐渐形成。”

  形势严峻

  “虽然出口形势一片大好,但是还是无法掩盖其中的问题。”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亮表示。

  首先是中国轻卡的区域优势已不再。周亮透露,中国轻卡虽然出口量大,但目前出口的区域仍然是集中在中东、非洲和拉美地区。“此前,因为这些地区用户的购买力不强,对产品品质要求也不高,中国轻卡凭借性价比优势很容易进入市场,但随着国际市场的全面开放,印度、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中国轻型卡车的原有低成本优势已越来越弱。”周亮说。

  据了解,从2005年起,五十铃和本田就陆续将皮卡生产基地转移到泰国,2006年韩国现代也在马来西亚投产了M ighty卡车。

  另外,出口国的准入标准也大幅提高。以俄罗斯为例,其今年就对中国商用车采取了更加严格的准入标准,包括严格实施欧Ⅲ检测、将卡车的安全检测从2项增加到9项等,而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今年1月中国载货车的出口比去年12月下降26.26%。

  而与此同时,中国轻卡自身的质量问题也不容乐观。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制动系统、排放、噪声问题还十分明显和普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标准化研究所所长吴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吴卫认为,轻卡行业虽是中国汽车行业中举足轻重的部分和自主发展的重要载体,基础雄厚,前景美好,但目前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还不充分,需要更明确的市场分析和对应的技术开发。

  其从标准法规的角度上建议,虽有一些技术和标准尽管在中国尚不是强制性的要求,但在很多国家都有广泛应用甚至立法的趋势,应引起重视。例如,轮胎气压监测系统(TPMS)、车辆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行人保护、车内乘员碰撞保护,以及车轮和轮胎等方面。

  这也意味着,如果在技术上得不到提升,此前以“低成本、低价格”形态进入国际视野的中国轻卡制造优势不再。或许,结果比这还要糟。

  “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中国轻卡企业自身,因为简单的低价优势是无法形成持续竞争力的。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国轻卡必须寻找新的途径。”张小虞表示。

 

周亮:要从打造可信赖的中国制造做起

    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中国轻卡”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已是摆在全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而作为该行业最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之一,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亮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却有独到见解。 

  周亮认为,面对成本上涨、技术提升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压力,中国轻卡需要对国际资源进行整合,包括国际的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生产和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最终实现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升。“现在我们追求的目标应当是实现‘可信赖的中国制造’,这不但是南京依维柯一贯秉承的对用户负责的理念,更是中国轻卡对世界市场负责任的表现。”

  周亮说,在自主品牌纷纷追求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跨越时,南京依维柯首先提出成本创新理论,也表现了对自主品牌发展的审慎和严谨。不过,其认为,在“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之间,应该还有一个环节,就是“可信赖的中国制造”。

  “坦率地说,‘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形象并不好,过分强调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容易拔苗助长。我们认为,首先要让‘中国制造’变得可信赖,这样才能为其国际化夯实基础。”周亮表示。

  而打造“可信赖的中国制造”,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成本创新。

  “成本创新是中国轻卡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首先我们利用现有的低成本优势,将依维柯的技术植入跃进,提升了跃进的品质,同时我们还通过供应链、销售网络等资源的整合,使跃进能够持续的保持低成本优势。成本创新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调动国际资源来运作中国企业,以全球化的眼光来打造民族品牌。” 

  周亮告诉记者,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中国市场相对于欧美而言,成本优势仍将十分明显,因此自主品牌应当充分把握这个机遇。 

  另外,积极的创新机制也是提高轻卡行业核心竞争力之一。 

 

新“拿来主义”成捷径 

    应该说,中国轻卡行业在经过近50年的发展,在成本控制、产品制造,价格策略等方面已经做到了极致,也正是如此,具备极高性价比的中国轻卡,才迅速抢占了比如非洲、中东和东欧这些新生市场的市场绝对份额。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国家都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经济高速增长、市场需求旺盛,但购买力水平却不高,所以才会选择价低的中国轻卡。

 

但试问一下,在全球汽车界,特别是后发国家的汽车企业,哪一个不是把低成本优势作为其切入全球市场的首要利器?比如日韩。并且这种趋势还在延续。

 

也就是说,低成本优势,永远是中国轻卡行业迎接全球竞争的核心优势。

 

只不过,是由于外部环境发生了转变,才让中国轻卡面临如此严峻形势。

 

首先,是受之于成本上涨的压力。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的激增,这必然会削薄企业的盈利空间;

 

其次,是受之于环保政策的压力。因为,不单只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节能减排都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词,这就需要轻卡行业必需消化环保升级所带来的成本压力

 

再次,是受之于竞争对手的压力。当然,这也是目前最大的一块压力,因为中国轻卡在面对印度、巴西等国时,它们也表现出了强大的低成本优势,而在面对欧美等成熟市场时,仅仅凭借低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又不具备竞争力。

 

 最后,应该是受之于品牌形象缺失所带来的压力。毕竟,受制于低成本,轻卡企业肯定不会以大投入制定出完善的国际化战略,这样一来,低价=低质问题、售后服务问题等等也成了中国轻卡企业的共性问题,和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情况一样,中国轻卡急需塑造新的国际形象。

 

但笔者认为,中国的轻卡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承接世界商用车产业梯度转移,并进而向全球市场固有格局发起挑战的实力。

 

因为,有如五十年前对日本五十铃技术的“拿来主义”一样,跃进的新“拿来主义”,为轻卡行业如何走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创新之路,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案例。

 

毕竟国外先进的汽车工业比我们有更雄厚的基础,拿来主义算是一种快速提升的方法,在当年符合中国的国情,现在,则也符合我们的发展需要,只不过,方式与方法变了。

 

那就是,通过注入国际化的基因,开创一条自主品牌锐意变革的新路。即运用南京依维柯来运作跃进品牌,把自主品牌的跃进,完全融入依维柯的运营体系之中,这样一来,跃进产品将和依维柯产品一样,毫无障碍地进入依维柯的全球销售网络。

 

而这,也开创了中国商用车走向国际化,打造国际品牌的一种新模式。

 

 真正的让自主品牌做到了开放与全球化,以国际资源运作中国企业,以全球眼光打造民族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