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札记(1)
感受王建军
□艾君/文
我国工人阶级是英模辈出的群体。自建国以来,曾涌现出李瑞环、郝建秀、倪志福、王进喜、孟泰、马恒昌、王崇伦、包起帆、许振超等英模人物,这一串畅亮的名字,令我们无比敬仰。而今又一响亮的名字—王建军,也正在传遍了神州大地,这是我们工人阶级的自豪和骄傲。
记者今年3月下旬受市总委托对王建军进行近一个月的跟踪采访。经过多次在企业与王建军交谈、与王建军的领导、工友们交流、座谈,以及亲临车间对王建军工作生活环境的考察。对王建军这个人和他的事迹有了一些基本的感觉和认识。王建军的事迹代表了我国目前工人阶级的思想和追求,集学习型、技术型、创新型、实干型和奉献型于一身。
认识王建军
1964年11月王建军出生在吉林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1982年高中毕业后进入了东方化工厂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在他26岁时已经是全国化工行业劳动模范了。从最初的叉车司机到操作工、分析工,从班长、工段长、成长为如今的丙烯酸(行业)触媒研究室主任;从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到熟练掌握英语、计算机、通晓相关化工专业知识的丙烯酸生产技术权威。实现了自己树立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人生信条。
那么王建军是个怎样的劳模呢?
他具有鲜明的个性。在王建军身上能感受到其鲜明的个性。他有两个外号,即“拼命三郎”、 “大头”。这两个外号的来历:他是60年代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跨时代的工人。像他这个年龄,是从小看劳模电影、读劳模书长大的。中国工人的先进事迹教育了我、激励了他,要当工人就要去当个好工人。跳进浆池的王进喜、背着粪桶的时传祥……的镜头,至今在他的脑海里历历在目,他们的事迹让他懂得了拚搏最可贵、劳动最光荣。青年鲁班李瑞环的施工技法、织布工人郝建秀的技改策略;倪志福的钻头、王林鹤的高压电桥、蔡祖泉的电光源等等,让他崇尚、让他敬慕,他们“改造了世界,变也嘛变了样。”这些让他在工作中懂得了学习的重要、创造性劳动的重要。以劳模为榜样,这种力量是无穷的。在工作中,他自然养成了一种不知疲倦、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忘他奋斗的“毛病”,于是便就得了这个“拼命三郎”的绰号。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王建军在工作中注重“苦干加巧干”,喜欢“用脑子干活”,向如何利用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一切方式,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向去干活。并在丙烯酸生产技术方面有一手,于是工友们把其引申为技术“大头”了。
他是人不是神。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王建军不是神,也不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他是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家庭的人。他爱好文学、音乐、以及家庭装饰等等。他常说,他是个寻常人,但他会陶醉在工作中忘记了疲倦、忘记了休息和肚子唧唧的叫声。在家庭和事业产生矛盾的时候,在爱好和本职工作产生矛盾时,也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王建军为了工作和事业往往会“舍鱼而取熊掌”。
正是因为他能处理好工作、事业、家庭、爱好的关系。所以能得到了家庭的支持、工友的满意、领导的欣赏。
他是为用而学。采访中记者发现他不是为学习而学习,是为用而学。所以尽管他的英语水平、化工知识水平已经学到了相当的程度,但他至今还是一个“高中生”。
他的学习方法就是“玩命学法”。“玩命学法”是他解决问题法宝。下班了,同事们都忙着回家,而他往往挤出时间继续学习、研究。为了解决问题,他要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为了弄懂一个问题,他抱着书本一看就是一个通宵。
王建军是“用脑子干活”。通过接触发现王建军不是粗人,不是靠出苦力干活的人,而是一位具有高中学历的“知识型工人”。
他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学一行,“苦干加巧干”,喜欢“用脑子干活”,
他常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人干出来的,事在人为。无论干什么,要取得卓越的成就,都离不开一个“干”和一个“拼”字。要“干”、要“拼”,就意味着吃苦耐劳、搏击风雨、勇往直前。所以说,在追求人生价值的征途上,爱拼还要敢拼,当你碰到困难的时候,要有排除万难、不怕吃苦的勇气;要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的韧劲。任何学问的积累、事业的成功,并非一朝一夕能获取。在通往事业成功的路途上,需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精神。
他说:要解决问题,那就是“干”、那就是“拚”。干,就是巧干、实干和苦干,用脑子去干;拚,不是仅仅拚体力,而要拚知识、拚技术、拚思维。多想,多学,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在近一个月的采访中,记者发现王建军身上有其内在的思想内涵。那就是“4个3归于一个3”。
首先他的身上有“三个干”:巧干、实干、苦干,这是他的工作态度。用他自己的话说:要用脑子干活啊。
其次他的身上有“三个拚”:拚知识、拚思维、拚技术。这是他的工作方法。他自己说:不能瞎卖力气,像无头苍蝇乱撞。
三是他的身上有“三个赢”:爱拚才会赢、学习才会赢、创新才会赢。这是他能成为才人的思维“意识”。他自己常说:只要你想弄明白的,就要想尽办法弄明白。就要拚、学、创。
他最难的一次弄明白,用了整整6年。
四是他的身上有“三个精神支柱”:铁人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这是他的工作热情和动力源泉。
以上4个“三”,也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一个普通产业工人身上的体现。可见王建军在工作中也正是忠实地践行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学习王建军
王建军是时代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他的事迹是我们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一个生动教材。它告诉我们,一个产业工人怎样做才是忠诚地践行“三个代表”,才能始终保持工人阶级的先锋模范作用。
王建军今年刚满40岁,是60年代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跨时代的工人。像这个年龄,是从小看劳模电影、读劳模书长大的。中国工人的先进事迹教育了他、激励了他,要当工人就要去当个好工人。
采访中让我感觉到,在他的身上有“跳进浆池的王进喜、背着粪桶的时传祥”的影子,有“青年鲁班李瑞环、织布工人郝建秀、倪志福、王林鹤”等老一代劳动模范的影子。也有现代青年人思维开放、意识超前、求知欲强烈等特点。
我感觉他是一位跨越不同时代“劳模形象”。即40岁左右一代普通产业职工的代表者。是一个承前启后、传承式的劳模形象。
学习王建军,就要学习他埋头苦干、忘我拚搏、爱国奋斗的铁人精神;要学习他勇于创新、敢做天下先的英雄主义精神;要学习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淡薄名利的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学习他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的团队精神。
学习王建军,就要像他那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就要学习他的苦干加巧干工作态度,学习他善于用脑子干活的工作方法,学习他敢拚、善学、愿创的思维意识,学习他拚知识、拚思维、拚技术工作热情。
学习王建军,就要像他那样把自己对企业的爱和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转变为一种强烈的岗位追求,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有机结合,并融入到带领全队提高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实际工作中。
2005年4月18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