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下-组织与个人的协同论
今天再次做了一次关于“自我领导”的文章搜索,结果很是让我欢喜让我忧,记得两年前还一无所看,现在却是目不暇接,争抢我的注意力资源了,这当中却不乏许多企业的“东施效颦”。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发现,西方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隐藏着一个基本的假设前提:个人在组织里处于所属的被动地位,人才的个性发挥和才能展现,需要依赖组织制度或组织管理者的限制或激发。
几乎从没人去怀疑“我必须管理你”这种假设本身是否成立?因为企业组织的理由非常充足: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有着自己特定的组织目标;每一个进入组织里的人,都需要成为承担组织目标的一份子;个人的目标或理想即使非常有价值,也必须被限制、约束或隐藏起来。因此,组织必须管理个人,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动摇的事实:他的任务是由上级分配、他的热情是由上级激发、他的成果是由上级考核,总之,他不再是一个独立性的个体、而是成为了被限制在组织内的单位人。
一些新鲜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譬如平衡记分卡、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等方法和工具,其实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因为它们并没有重新处理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依然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几乎没有人质疑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本身,是否存在缺陷或错误?至少,在事实上,它造成了管理者在对内管理和对外管理上,完全是天壤之别、截然相反的两付不同的面孔,通常来说,当他们面对外部合作伙伴或是进行交易行为时,他们的态度是如此的和蔼诚恳、行为是如此的恭让谦卑。但是,几乎很少有管理者尝试着将对待外部合作伙伴的关系和态度,用在组织内部或是下属员工的身上,因为他们有着一种由来已久的传统观念:资本雇佣劳动。通俗的说,我雇佣了你,你就得听我的。至少就目前来看,无论企业管理有着怎样人性化的改善,但是,“我雇佣了你”的传统观念,并没有实质性的彻底改变。
再来说我们国内,漫天袭来“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的洋口号,但是,无论这些口号多么的动听,它们在本质上,都是沿承了中国传统“内圣外王”之道的衣钵,他们都是以某种道德劝慰的方式,期待着老板能够心胸开阔、包容他人、礼贤下士,并且这其中还隐喻着无力的威胁:假如你不这样做的话,那么,人才就会流失。
事实上,将企业里人才的能力发挥,寄托于老板身上,早已被证明是愚蠢的做法,因为老板的道德,从来都是靠不住的,就像期待着员工能够拥有荣辱与共的信仰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事实上,今天的有能力的个人早已不再是为了生存目的而工作、而是为了获得个人快乐或价值观而工作,即使是他们为了暂时生存困境而不得屈就于某个企业或职位,那也是他们一个临时性的工作或决定,或者说,早就他们进入企业之前,就已经“怀有二心”了,他们时刻准备着逃离企业,寻找只属于自己的快乐工作)。
说完东施效颦,来看看我眼中的西施——海尔。
1998年,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提出海尔内部市场链的说法,开启了海尔内部又一轮的管理革命。2001年起,海尔革命进入“全员参与市场链并成为创新的SBU”的变革第二阶段,即以扁平化、信息化、网络化为原则,以定单为中心,实行全员市场链工资。SBU是strategy business unit的缩写,即战略事业单位。简单说:不仅每个事业部,每个人都是一个SBU,集团总的战略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而每一位员工的策略创新又会保证集团战略的实现。在张瑞敏和海尔的战略目标中,国际化的海尔要不断突破发展的阶段性极限,最重要、最基础的一点,就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必须适应外部市场的一切变化。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人人都变成企业有价值的资产,人人都成为创新的资源,而要让员工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不是靠控制员工的行为,而是要靠为员工提供创新的空间,而这种空间的实现,靠的就是这种机制——SBU。SBU不是一种管理模式。SBU是一种机制,是一种海尔在五年探索性的再造中不断成长起来的机制。SBU使海尔每个员工都成为一个公司,既有大企业的规模,又有小企业的快速反应,把大企业的航母变成无数个可以拆分的单独作战的主体,不是各自为政,而是各自为战。例如,海尔会把所有职能部门取消,将来秘书岗位也取消,他为谁服务,谁就给他发工资。现在海尔董事局四个领导、四个副总裁,只有两个公用秘书,没有专职秘书。
2003年海尔的发展主题就是:速度、创新、SBU。张瑞敏的理想是到2008年时,把3万名海尔员工变成3万个“小老板”。 海尔正在推进的SBU,当然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与争议。我认为,海尔SBU管理模式的探索价值是最为可贵的,但被严重低估了(注:德隆的产融整合模式的可贵探索价值被根本忽略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极富想象力的原创性改革。
因为当SBU进入到企业内部管理时,它至少意味着两个本质性的变化:1.从组织与个体关系角度来看,从以往的“资本雇佣劳动”关系被悄悄改变为“交易契约关系”;2.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的角度来看,从以往的“我必须管理你”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人自我领导与自我管理”。它最直接的成果,就是使得过去一直难以解决的“授权”问题,或者说责、权、利三者难以统一匹配的问题,竟然神奇般的不解自破!(注:当你既无法管理、又无法控制个体时,那么,就索性让个体充分释放他们自己的创造力,这也正是以“不管”为“管”的技巧性措施之一,事实上,在未来,一个人的公司、一个人的刊物、一个人的商场等等最小化的企业,不但会越来越多,而且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个强大的企业组织,因为他们在所谓“一个人的组织”之外,却拥有着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广阔的合作伙伴。)
于是我就这样被你(SBU)征服
“人企合一“补充阅读:
一、见《自我领导》、《小企业赢利教练》栏目内文章。
二、自我领导者的三天
1、自我领导与与自我管理昨天:阿喀琉斯恐惧症。(大多数人有自己知道一大恐惧缺陷)
2、自我领导与与自我管理今天:开始独立思考才是“成人”的起步。
3、自我领导与与自我管理明天:放弃做别人的梦,开始通过自己的觉悟,发现自己的真实价值,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实现自己的真实人生。
三、送给所有有勇气自我领导与自我管理的朋友共勉:
1、为自己的过去负责,接受自己现在的生活,探索走向自己的新生活。
2、阳光照进来,尘土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