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中庸之道”是迂腐还是策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自供清淡精神爽,处事从容日月长;远望方觉风浪小,凌空乃知海波平……这都是儒家“中庸之道”思想在人生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的高度概括。

  儒学,确实不可以用简单的“迂腐”视之,他既不是急功近利的“左倾”思想,也不同于佛教那种类于“右倾”似的,看似洒脱,实质是“看破红尘后的辛酸微笑”的消极思想。儒学中的为人处世思想,更多是一种以退为进策略,一种以退为进的睿智的处世方法,一种和光同尘、隐忍待时的处世韬略,同时也包含着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伟大的责任感。在历史上的社会现实生活中,遇到逆境的人也不少。有的人善于退步,善于曲折委婉以成事,最终成了被人传诵的智者,象曾国藩等就是代表;而有的人却像牛一样倔强,不碰得头破血流,誓不回头,他们当中,好一点的象岳飞,身上断头台,留名千古,差一点的呢,历史上冤案不计其数,多少忠臣义士在其中,就不必多说了。

  推而广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以鬼谷之为代表的策略家、易学思想家等,都有类似的思想,使之善于生存,并体现出强大的包容力,同化力,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就象陈年佳酿,历久弥新,其味愈醇。难怪中国历代灭佛、杀道、打击封建迷信、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等,都没有让这些优秀的文化精髓失去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们总是顺应时代的要求,顺应社会的要求而显现出崭新的面目,这也算是一种与时俱进吧!

  再摘录一个我刚才在书中看到的故事,这可以说明,儒学思想确实已经融会贯通在古代文臣武将的头脑中,他们中很多人都善于运用儒家、策略家的为人处世策略,立身保命。从大处说,他们保存了自己的家族,从小处说,他们保存了自己的性命。我们不应该要求他们慷慨激昂,作“真的勇士”,去“直面惨淡的人生”,与歪风邪气作斗争,因为他们是活生生的人,面临着活生生的世界,生存是第一位的。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把最重要的岗位——殿前都虞侯一职,让杨信来顶替。杨信,既没有赫赫战功,也没有救过皇帝的命,真是没法干。

  他上任后不久,忽然染上了一种怪病,发音功能遭到破坏。宋太祖觉得他虽不能言,但是身体其他部分正常,不耽误使用,于是保留其原职,并在第二年进一步授予他节度使一职,最终他成了武将中官衔最高的一个人。而不可思议的是,在他临死前一天,竟然能开口说话。

  试想,如果杨信不是装聋作哑,也许他早已经步了前辈们的后尘。而赵匡胤在杨信变“哑”后,越发信任他,不仅赐予巨款,而且将殿前司最高职位交给了他,让他成了为数不多的得到善终的人中的一个!是杨信的“退一步”,成就了一代英杰!

  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面临外界的压力时,如果能通过正面的抗争去战胜它更好,如果不能,我们也不妨学学杨信,适时的弯曲一下,做出适当的让步,以求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机会。因为,有时候退一步,并不代表屈服和毁灭!善于退步,是智者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