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校服制作得这么透明,穿在已成年的孩子身上,家长孩子都难接受。”“实在太透明了,有时我们男生都觉得不好意思。”近段时间,广东佛山三水不少学生家长反映,学校统一的夏季校服由于制作较薄和采用白色的缘故,导致女生的内衣若隐若现,特别是在上体育课后,湿透的衣服更加让女生难堪。于是出现许多女生因害羞不愿意穿校服上学的现象,家长们对此也表示不满。( 4月27日 《广州日报》)
63所公办学校的4万学生的夏季校服,遭遇了“透明门”的尴尬,按理说这样的未尽事谊当考虑在校服设计招标制作之前,何以如此多的透明校服发到孩子们手中,穿在他们身上这么久了才被发现“过透”呢?不用说,问题还是出在校服制作的源头位置,是基于当前中小学的校服设计制作程序的不透明。即便一些地方由有关部门主导的貌似公开的招标,从实质上看,也还是一种作秀意味浓厚的“伪透明”。
原因至少有两点:其一,当前我们的教育系统特别是中小学校园内,这种行政指令式的家长包办制作风,实在是较为普遍。拿去年教育部指令中小学生跳华尔兹舞来说,就是以长者无以置疑的姿态出现的,信心满满地抛出“全国学生舞一片”的红头文件。这个没有充分问情于孩子的“校园舞”,据说在全国推行得并不理想便是情理之中的事。而三水教育部门,在设计招标时考虑过校服的颜色与布料的厚薄了吗?考虑过这群孩子的心理爱好与审美情趣了吗?
校服是啥?是一件让孩子们穿在身上感到怡悦,感到清爽而得体的外在包装物,这就决定了任何部门在选择校服设计和厂商之初,都要让孩子有表达他们爱好与审美情感的程序安排。实际上,尊重孩子外形包装的价值取向,也是尊重教育理念本身;尊重孩子对校服的取舍权利,也是尊重大人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内核。四万件“透装”能一直“透”到今天,我相信教育部门统一批发下来之初,一定遭遇过孩子们的非议,之所以一直穿在身上尴尬的“透明”着,原因就是大人对孩子情感的这种习惯性漠视。
其二,之所以如此忽略孩子们选择衣服的权利,是不是其中蕴含着利益问题?我想答案较为明确。做过中小学生家长的公民就知道,如今的校服不但分出春夏秋冬装,一订就是几套,价格也不菲。由于学生太多,号码不齐,衣服穿在孩子们身上,不紧就松。孩子们为了不扣操行分,为了不被拒之于校外,不得不穿上并不合身的校服去念书。出现这种局面,当然与“校服成本”与“利益分配”有很大关系。
所以,我们是不是该抛弃这种家长式包办校服的程序设置,还“校服”的选择权于孩子呢?至少,我们是不是应该在选择制作校服的布料、颜色、款式之初,先期征询孩子代表的意见呢?事实上,我们应彻底让招标、制作校服的整个过程通体透明起来,让监督的阳光照到少数人“借服”生利的每一个灰色角落。如此,我相信,孩子们的校服太透明的怪事就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