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村工作整体布局中的重要步骤,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立足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重视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既发展农村经济,又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民主建设等,也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方法。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只有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社会中由于自然历史和体制改革原因带来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现,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因土地和资源纠纷、征地拆迁、执法不公等问题引起的农民群众上访事件时有发生,社会治安状况需要改善,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还有许多薄弱环节。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发展的问题。只有保持清醒认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加大力度,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在广大农村形成和谐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当前,全国城乡“二元”结构还很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反差较大,农村至今仍然有一部分人没有解决温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重点、难点主要在增加农民收入,根本矛盾和制约因素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要跳出“三农”看“三农”,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城镇化进程,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都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来实现。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一定要突出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重点,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关键,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个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加快社会发展;既要加强物质文明,又要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一是要努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业基础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必须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科技素质和健康水平;同时,应当注意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天更蓝、水更绿、花更香、人更乐。

  二是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任务非常繁重。必须突出重点,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努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还要因势利导,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突出建基地、兴产业、强龙头、活流通,走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要依靠科技,把科技创新和推广全面落实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强化现代农业的技术支撑。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科技体制、机制,龙头企业要建立研发中心,培育核心竞争力。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为目标,建立良性循环的新型农业综合系统,形成低投入、低消耗、环保型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农业发展方式。

  三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也是“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首先是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增收。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培训与加快转移相促进,输出地与输入地相协调,健全劳务协作机制和信息网络,建立输出基地,扩大输出规模,提高输出效益。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内就业,通过减少农民实现富裕农民。其次是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战略支柱产业发展,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增收。再次是发展县域经济,强化区域发展能力增收。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带动力强、具有品牌效应的龙头企业,推进县域经济向深加工、产业链、科技型和外向型转变。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转变机制和发展方式,以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不断增强竞争能力,推动乡镇企业向园区和城镇集中。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农村人口向县城和建制镇集中,实现产业与人口相对聚集。另外,欠发达地区还必须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努力帮助贫困人口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