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邓小平的“有情”与“无情”


       秉灯夜读一篇追忆邓小平的文章,他那种聚“有情”与“无情”于一身的人格魅力,令笔者感慨顿生。
                                       
       文中记叙了这样几件事:1949年底,全国解放,小平同志主政西南,是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1952年调北京任国务院副总理。由于小平同志是四川广安人,当得知小平是共产党的大官以后,所有亲友都不约而同地前来,要求小平给安排个工作。在他们心目中,不要说安排几个普通干部,就是给安排个科长、处长也是举手之劳,只要打个招呼,写个二指宽的纸条,没有办不成的事。邓小平同志对此早有思想准备,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凡是要求安排工作,谋职业,想开后门的,讲清道理,一律婉言谢绝。邓小平还说,旧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新社会要靠自己的劳动和本领吃饭。国民党反动派骂我们不讲人情,如果这个人情是以权谋私,帮亲戚朋友做官发财,那么我们共产党人正是不讲这种人情的。

        邓小平同志有四兄弟、四姐妹。他在弟兄中是老大,是“先”字辈。小平幼年时叫邓先圣,学名叫邓希贤。他的二弟是邓先修,现名邓垦,1937年投身革命,曾任湖北省副省长。三弟邓先治,又名蜀平,一直留守广安老家,由于受两个哥哥的影响,早就放弃剥削将土地交给农民,被评为开明小地主。重庆解放,蜀平找到哥哥要求参加工作。小平对三弟说:“按政策办。首先要广安县委对你的政历进行审查,凭你的本事,去报考将要招生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通过学习,毕业后分配工作。”后来,蜀平在贵州和广西交界处独山县的一个小镇工作,许多年后担任过副县长。文革中因受大哥株连,被造反派迫害致死。四弟邓先清,从小体弱多病,一直在乡下。
                            
       邓家四姐妹,大姐邓先烈,嫁唐家在乡务农。二妹邓先珍,年仅十岁就因病夭折。三妹邓先芙,读过初中,解放后报考西南军政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机关工作,现已退休。幺妹邓先琼,1953年到北京,自己考上北京实验中学,毕业后,又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一直在军校做研究工作,很有成就,被授予少将军衔。
      
       仅从以上材料可以得知,邓小平兄弟姐妹都是靠自力更生,自己报考学校参加工作的,没有一个人依靠小平的特殊照顾。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邓小平不讲亲戚之情,并非他是“无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的心胸间蕴有万千情愫,却都付与了他所牵挂的人民,他所忠诚的党,他所热爱的祖国。而他对自己的亲朋一点不徇私情,这正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位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纯洁而高尚的“人情观”。无疑,人民是会常忆着那份情,那份爱的。

        对比当前,我们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人情问题上应该汗颜。这些年来,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只讲感情,不讲原则,甚至于把人情看得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把人情凌驾于人民利益和党纪国法之上。对配偶、子女、亲友和身边工作人员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明知不对,却碍于情面,不加反对;对于他们有损于人民利益的做法,不加约束和管教,听之任之;对于他们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影响谋取私利,也熟视无睹,不予制止,甚至放任庇护。有的连自己也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恶劣影响和不应有的损失。

        可见,人情也有公私之别、正邪之分。清人钱泳的笔记《履园丛话》中有一段话颇有见地:“燃情有公私之别、有正邪之分。情而公,情而正,则至贤也。情而私,情而邪,则禽兽矣。可不警惧乎!”用人办事,以人情为标准,搞歪门邪道,此情属私,此情属邪。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提高警惕!

       此时,回味邓小平的“有情”与“无情”,更能感觉到邓小平思想修养的高尚之处。他的“有情”与“无情”再次告诫我们:一个人一旦当了领导干部,他的情感、人格,已经不仅仅属于个人或是家庭、家族,而是与人民的利益紧紧联结在了一起,与党和国家的利益紧紧联结在了一起,绝不能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的家人和亲属去谋取私利。我想,邓小平的“有情”与“无情”就是为古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出了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