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模式的历史合理性与出路


  在上次博客中国举办的研讨会上,我侧重谈了汪洋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问题,即解放思想提出的背景分析以及解放思想应当落脚到什么方面。这次我想结合研讨会的主题,侧重谈谈广东模式。首先我想谈谈我对广东模式的认识。我个人的看法是,广东模式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探讨:从浅层面来讲,广东模式有两个表现,一个是土地财政或卖地财政,一个是打工经济,这些概念众所周知,我不展开谈了;从深层次来讲,广东模式就是怎样把“蛋糕”做大,或者换句话说怎么样先让大河有水,然后考虑小河,其潜台词是“大河有水小河满”。

  今天大家坐在这里反思或者激辩广东模式,批评的比较多。我提议一分为二地看待广东模式。我们不能否认广东模式以前的历史合理性。比如卖地财政,当初是为了筹资。要知道,改革开放初期,中央以广东作为试验田,给广东的只有政策,没有其他支持,资金缺乏,人才匮乏,也缺乏技术。广东该怎么办?当时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外汇留存、土地批租等等。特别是土地批租制度,筹集了一大笔资金,2001年广东土地拍卖收入就达16亿元。有了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人才等问题就迎刃而解。有了广东的成功探索,全国各地都学习广东经验,利用土地出让筹措建设资金等。2007年1—11月份,全国土地出让收入高达9000多亿元,占GDP的28%左右。由于缺乏其他改革措施,土地批租制度最终被异化。今天,我们怎么批判卖地财政都不过分,但是在当时还是有它的合理性的。

  至于“打工经济”,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整个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百废待兴,却缺乏发展的基础。广东做排头兵,要发展,按照当时的比较优势,只能靠“三来一补”,给外资做组装车间。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上大学的时候,没有生活费,只好在学校扫地赚钱,扫一个月连30块钱还不到。怎么办?还得干,不干就没法活。那你可能会问,政府为什么不给我补助或者助学贷款?可那时大环境并不好。假定政府是好政府的,但手里没钱。不然,那时候搞什么分税制啊。当然,同样的道理,分税制而今的缺陷非常多,但在刚开始也有它的合理性。

  我们今天在这里反思广东模式,实际上广东自己也在反思他们的模式。第一,以汪洋同志为首的广东领导班子提出了解放思想。刚才各位老师都谈的非常好。大家都认识到,广东提出的解放思想,建立的基础还是广东经济发展的成本日益提高、广东经济竞争力在下降。上次研讨会上,我就说过,这个不叫解放思想。如果是解放思想,则需要反思现在的发展模式,应当把发展的核心重新定为“人”,应当考虑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幸福。第二,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或者广东省长黄华华提出的施政纲领来看,也值得商榷。比如汪洋等同志提出的产业升级、粤港澳特别合作区等设想,都是建立在传统思维框架之下的,对传统模式没有做出根本性的反思,缺乏根本性的突破,其出发点还是怎样保证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保住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或者保住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地位。从而,他们现在提的解放思想也好,提的那些施政纲领也好,还是没有脱离GDP崇拜,还是希望把蛋糕做大,跟以前的区别仅仅在于现在考虑了环保等问题。

  我认为,在现在的背景,“大蛋糕”已经做的比较大的情况下,即政府财力已经可以满足基本公共产品支出的情况下,政府应该考虑的是不单单把“大蛋糕”做大,而更应该考虑百姓能否从中受益,能受多少益。任何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肯定是“人”受益,因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必须落到“人”,最终是为人们的幸福着想。

  我觉得,无论是广东还是全国,应该重视的或者应当考虑的新模式是,让百姓能够做自己喜欢的“蛋糕”。这个道理很简单,只有让小河水满了,即藏富于民,才是正道。一味地强调“大河有水小河满”,是违反规律的,迟早是要出事的。

  如果认识到这一点,下一步该怎么做的思路其实已经很清晰了。比如政治体制改革应该提上日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该如何处理,包括是不是还要政府主导发展,是不是还搞国有经济垄断,都需要重新考虑。具体的发展方略上,如产业政策,也需要根据大思路进行调整。我看了一下广东的“十一五”规划,发现其产业发展的思路还是“满把抓”,重工业化的优势越来越小,很多城市却继续强调“工业立市”,还是把它作为主导产业。广东应当考虑调整主导产业,侧重于现代服务业和新型技术产业,并将那些低附加值的所谓“中国制造”逐渐淘汰。又如,汪洋提出的“粤港澳特别合作区”,颇有眼光,对三地都有利。当然,该设想要付诸实施,必须先找到弥合三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的办法。此外,社会保障等问题也要通盘考虑。这些细节问题,我会在一篇文章中详细谈,这里不占用大家时间了。谢谢。(在“北京学者激辩广东发展模式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