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号召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把解放思想视为发展社会主义的法宝,并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
综观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进步,均是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两大巨轮所推动的结果。我们旧体制的社会模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是邓小平指引国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打碎了旧体制,解放了生产力,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有我们今天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综合国力增强的大好局面。
但是社会发展不会停步,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也没有止境。当前我们社会发展已经到了历史的转折关头,以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并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日益完善巩固,以民主政治改革为核心的上层建筑也已经拉开了序幕。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多年积淀下来的贫富差距拉大,民生欠账较多,公平正义不够的社会矛盾,亟需我们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去解决化解。不改革不创新,就会威胁执政党的地位。前苏联抱着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和管理体制不放,可惜布尔什维克七十多年的历史一夜化为乌有。我们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十六届六中全会告诫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而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举措。没有思想解放,没有改革创新,党的执政能力何以提高。
十七大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地目标”。可是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上,存在着一种不正确的思潮。一些理论家不是以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的积极态度,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献计献策,而是站在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的对立面,对民主政治建设以“中国特色”为借口,横拦竖挡,横加指责。他们以中国国民素质低为借口,阻碍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以不能照搬别国政治制度模式为借口,拒绝借鉴他国政治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以中国先有政党,后有社会,应先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为借口,迟延人民民主进程。……
这些理论家们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为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稳健有序,但由于思想不够解放,思想还僵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上。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变了,上层建设必须跟着发生变化。上层建筑首先是适应经济基础,然后才能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
我也同意“中国特色”说。但“中国特色”绝不能用来作为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的挡箭牌。我认为在中国,有两条原则必须坚持,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其他方面都可以在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之列,都可以让思想展开有力的翅膀,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
在民主政治体制改革上,一定不会风平浪静,一定会有激烈的争论,而且比当年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的争论还要激烈。当年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不是很激烈吗?我想在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一定更为激烈。但是,争论不要怕,争论不可怕。当年的激烈争论,不是争论出一个市场经济体制来吗?我相信,今天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争论,也会争论出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文明的政治体制来。
综观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进步,均是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两大巨轮所推动的结果。我们旧体制的社会模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是邓小平指引国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打碎了旧体制,解放了生产力,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有我们今天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综合国力增强的大好局面。
但是社会发展不会停步,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也没有止境。当前我们社会发展已经到了历史的转折关头,以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并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日益完善巩固,以民主政治改革为核心的上层建筑也已经拉开了序幕。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多年积淀下来的贫富差距拉大,民生欠账较多,公平正义不够的社会矛盾,亟需我们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去解决化解。不改革不创新,就会威胁执政党的地位。前苏联抱着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和管理体制不放,可惜布尔什维克七十多年的历史一夜化为乌有。我们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十六届六中全会告诫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而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举措。没有思想解放,没有改革创新,党的执政能力何以提高。
十七大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地目标”。可是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上,存在着一种不正确的思潮。一些理论家不是以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的积极态度,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献计献策,而是站在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的对立面,对民主政治建设以“中国特色”为借口,横拦竖挡,横加指责。他们以中国国民素质低为借口,阻碍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以不能照搬别国政治制度模式为借口,拒绝借鉴他国政治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以中国先有政党,后有社会,应先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为借口,迟延人民民主进程。……
这些理论家们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为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稳健有序,但由于思想不够解放,思想还僵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上。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变了,上层建设必须跟着发生变化。上层建筑首先是适应经济基础,然后才能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
我也同意“中国特色”说。但“中国特色”绝不能用来作为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的挡箭牌。我认为在中国,有两条原则必须坚持,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其他方面都可以在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之列,都可以让思想展开有力的翅膀,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
在民主政治体制改革上,一定不会风平浪静,一定会有激烈的争论,而且比当年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的争论还要激烈。当年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不是很激烈吗?我想在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一定更为激烈。但是,争论不要怕,争论不可怕。当年的激烈争论,不是争论出一个市场经济体制来吗?我相信,今天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争论,也会争论出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文明的政治体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