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三岔河(湖)
贞丰在秦代属于夜郎之地,汉代属于同亭两郡,唐代属明州,清朝初年,设永丰州,清嘉庆年间,嘉庆皇帝赐“忠贞丰茂”匾额,于是取匾额中间的“贞丰”二字,将永丰州改为贞丰州,1913年改为贞丰县至今。
贞丰老城,蕴藏着太多的故事,因为它不仅有历史,关键在历史中还有文化。2006年9月,省政府经过评选,将贞丰老城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仅贞丰老城和铜仁市中南门两处。
贞丰一中旁边,便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马二元帅府”,它背依凤山。占地数十亩,兴建于清雍正九年,俗称“武官衙门”,咸丰十年,即1860年,回民马仲率领白旗起义军攻占贞丰县城,设帅府于此,故更名为“马二元帅府”。白旗起义军以贞丰为根据地,东出望谟,南发册亨,西占兴义,北收永宁,整个黔西南八个县城镇皆为义军占领,义军达到十万之众,在清王朝大规模的镇压中,起义军坚持战斗了十四年,在西南一隅,有力动摇了腐朽王朝的统治。
贞丰老城街
距“马二元帅府”不远,还有另一座久富盛名的建筑——文昌宫,文昌宫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建筑群的前面,有长方形荷花池、池中建木桥为出入通道,光绪二十三年,即1879年,文昌宫被清翰林吴嘉瑞辟为“仁学会”址,吸收贞丰有志青年为会员,传播维新、变法思想,讲授数、理化知识,“开盘江风气之先”,会员们后来都转入“贵州自治学社”,会员胡刚、钟振声、彭显臣等人,后来还参加了辛亥革命。在国民党时期,孙中山先生在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过程中,身边曾拥有28勇士,其中有17位是贞丰人,他们大都在“仁学会”受过教育。
“仁学会”旧址——贞丰文昌宫
悠久的历史,使贞丰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遗址,除“马二元帅府”和“文昌宫“外,县城内还有文庙、两湖会馆遗址,周边地区还有者相古城,定边石头城、白层古渡、红军团指挥部,花江铁索桥、李炎故居等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反映了贞丰先民们在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艰辛开拓,繁衍生息的悠久历史和创造的灿烂民族文化。
贞丰县西北15公里的定塘村,有一石头城。定塘石头城又叫定边城,它于明代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至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建成,历时五年,其修建目的就是“宿兵以卫民”,当时的普安监军副使朱家民完成这次浩大的工程后,获得了朝廷的表彰,明思宗朱由检特赐此城名为定边城,但当地居民则以“定边城”称呼这座城堡。
定头城内的老城街遗址长约500米,宽约十米,在没有大型交通工具的古代,十米宽的街道已经是相当壮观了,由此可见,这里曾经是怎样的繁花一时。
定边城在建成后,平面是梯形,西南城垣长约650米,南面城垣长约350米,东和北两面城垣长约55米,整个城垣周长约2100米。高4米,厚1。5米,均用青石砌成,城有四门,占地30万平方米,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定边城内“军民杂处、农商并居”,繁荣一时,成为北盘江畔影响巨大的一座城垣和经济、军事、交通、文化枢纽,可以想象,有这座城堡的庇护,免除兵匪之患,居民们是怎样惬意的享受生活,城内目前尚存有明代建成的大量石阶路和部分屋基,以及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建成的观音庙和关帝庙,现在,还有70多户、数百口人居住在城内。
站在定边城上,可以俯视龙场坝子绵延数千里的肥沃田土,定边城所在的位置不算高,但又绝对的易守难攻,从这处遗址,可以管窥到明代屯兵文化的精妙。
明代疆域广大,很多地方是汉文化没有覆盖的,针对云、贵、吉、辽、甘、陕等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明王朝实行屯兵制,选定地势险要的地方建立屯堡,规定500户为一屯,一户出一屯兵,有战为兵,无战为民,平时屯兵训练,战时出征打仗,屯兵制保证了军事供给主要靠就地解决,减轻了中央政府压力,在边疆地区屯兵,可以在动乱时免于从远方征调部队,得意以逸待劳,众屯堡还可声势联络,收到互相援助夹击功效,有利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定塘万人坟,埋葬的是战于战火的士兵和百姓,汉清两代的贞丰,全县人口不过数万人,而这次史书上没有记载的战役就结束了近万人的生命,可见战争的残酷与血腥。
定边城建成后,明清两代一直是军事要冲,万人坟墓碑上说,坟中埋葬的是清嘉庆丁巳二月死难的军民,而当时的吏部候选县正堂任垅撰写的《志义冢文》,记叙了嘉庆二年破城始末,他叙述的破城方为兴义北乡的苗民,考据当时的苗民起义,破城者当为嘉庆元年(公元1797年)揭竿而起的韦胡元,王囊仙部队,此次起义历时一年,清王朝部队与义军在定头城的数次交战,造成了数四千死难者,万人坟,是当地老百姓笼统而不准确的叫法。
风云上百年的定头城,不知蕴含了多少故事,有关涉国家社会的大事件,也有普通老百姓的爱恨情仇,而今,这些都已随风飘逝,留给我们的,仅仅是石头城里一块快风化侵蚀的石灰石。
定头城残存门洞
在者相镇西北角一华里著名的“虎”字摩崖旁边,有一座巍然耸立的“陶安亭”。亭子旁边一组题为“英魂永存”的雕塑和一面记载贞丰“十七烈士”生平文字的牌墙格外醒目。
“十七勇士”或称“十七烈士”,是民国初年参加孙中山倒袁护法斗争,以身殉国的孔陶安等十七位贞丰籍革命烈士的统称。
“一片丹心耀史册,满腔热血荐轩辕”,这是镌刻在陶安亭红色圆柱上的楹联,也是故乡后人对烈士先驱们最精当确切的评价和尊崇。
2002年落成的“陶安亭”,坐落在秀水红枫的三岔河畔。其命名和来由,顾名思义,与孔陶安为代表的“十七烈士”的革命历程紧密相关。
纪念与缅怀“十七烈士”的“陶安亭”,之所以选址者相,一则与“十七烈士”中的十三位,均系者相人氏,有极大的关联;二则“十七烈士”中的领军人物孔陶安先生,是地道的者相人氏。
说“十七勇士”,不能不回溯到二十世纪初的民国时代。民国二年,即公元1913年,窃据了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的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削弱和最终剪灭南方的革命力量,任用其党羽龙济光为广东都督,取代革命党人胡汉民。龙为扩充兵力,大举向附近的滇、黔、桂等省招募兵员。旅粤的贞丰籍革命党人彭显臣等人认为这是打入北洋军阀内部、策应孙中山护国反袁斗争的绝好机会,即密示贞丰的自治党人,动员和组织境内的进步青年积极应征。孔陶安、尹哲卿、陈思敬等百余名青壮年,迅速组成一支开赴广州的“卧底”连队,号称“贞丰连”。时年35岁的孔陶安被推举担任连长,尹副之,陈为事务长。
孔陶安(1878-1914),字广钧,贞丰县者相镇人。其人身材魁伟,声音洪亮,虎面虬髯,史称其“俨然有三国时张翼德之威仪”(时人谓“天下第一连长”。孔广钧早年在贵州省将弁学堂学习军事,后又回到故乡者相高、初小学堂执教,算得上一个文武兼备的全才。为人喜欢打抱不平的孔陶安,贞丰民间至今流传他给某理发店书写的一副对联:“两只红拳打遍英雄好汉谁能敌手?,三寸白刃扫平贪官污吏孰不低头”。其侠义襟怀,可见一斑。
孔陶安羊城就义之后,其后人子、孙两代,为避祸改为赵姓,直到如今的曾孙一辈,才恢复孔姓。烈士遗孀孙氏,亦是者相街上人氏。烈士身后,遗一子一女;子名赵先志,女赵先蓉。赵先志膝下,也有一子一女,赵忠鑫和赵忠碧。赵忠碧投奔安顺的姑母,终生独身,无后,死后才迎回者相安葬;孔氏亲族晚辈照宗教礼规,称她为“叔”。孔门的第三代,如今尚健在的赵忠鑫、钟洪萍夫妇,年过六旬,都是供销社的退休员工(他们已经恢复祖姓的孔门第四代孙)共二男二女,俱已婚嫁成家,并有了各自的后代。陶安后人,如今仍居住在者相文化街,距钟鼓楼遗址50米祖宅基础上建造起来的一幢三层楼房里。
1914年春,“贞丰连”抵达羊城。孔陶安被龙济光任命为炮二营营长,尹哲卿、陈思敬分别被委任为广东镇守使署卫队营营长和连长。与此同时,按事先约定,他们也分别接受了正在密谋举事的中华革命军广东总司令邓铿的任命:孔陶安,广东卫戍司令;尹哲卿,先锋司令;陈思敬、李绍修、罗世清、陈少白四人为中华革命军团长;龙起芝、钱云昌、冉炳南为营长;许少清为团副;梁辉廷为总司令特派员......这些“贞丰连”官兵,身在北洋兵营,心系孙中山先生的反袁护国大业,随时作好接应革命党人朱执信等人策划和领导的广州起义。岂料事机不密,为龙济光察觉;1914年冬,孔陶安等“贞丰连”官兵数十人,在广州被缉获处死,英勇就义。
辛亥革命烈士纪念碑——“英魂永存”的雕塑
孔陶安、尹哲卿、陈思敬等革命志士在广州事泄遇难,留贞的自治党人,亦受到反动当局的严令通缉。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农历正月二十七日晚上,王廷绩、饶毅、蔺炳清、陈立轩、曾应棠等人,在者相同时被捕。王、饶、蔺、曾四人被押至距者相五公里的萝卜寨杀害,陈立轩被押解到贵阳处死;不久,梁辉廷亦被诱杀于贞丰城外,这就是史称的“者相六君子”。
民国初年发生的贞丰籍“十七勇士”事件中非者相籍人氏只有四位:梁辉廷是北盘江镇人也是“十七勇士”中唯一的布依族青年彭考臣是龙场人尹哲卿是连环乡人陈思敬是贞丰县城人。
“十七勇士”就义时,他们中年庚最长者是43岁的蔺炳清烈士,最幼者为年仅21岁的饶毅和陈少白烈士。由于当时特定的环境和以后“文革”等方面的原因,所以他们生前的遗物和相关的文字记载,存留下来的极其有限,烈士中留下嫡传后代的也没有几人。
饶毅烈士的遗孀姚京华女士,含辛茹苦,终生不再婚,将烈士遗孤抚养成人;在她百岁高龄辞世之时,有贞丰文人撰书挽联:青春丧偶矢志抚孤八十年节行无忝贤母微音真足式;彤管流芳永昭垂训一百岁福寿全归先烈忠魂亦与荣。堪当对烈士及其遗孀的褒奖之词。李少修烈士的遗族,至今保存着烈士生前在广州的两幅相片;彭考臣烈士的遗体被安葬在距龙场五华里的岩子田小山岗上,墓碑上刻有:“江山不朽骨,兰桂后来人”的楹联。国民政府曾抚恤其遗孤300元;
贞丰籍另一位革命烈士罗植斋(1878-1915),曾留下《黔贞游粤十七同志合影》一帧,可惜已毁于“文革”。1936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曾有在贵阳修黔籍辛亥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动议,后因抗战爆发而作罢。1942年,贞丰县政府分别以“陶安”、“哲卿”、“思敬”命名三个乡,以示对烈士的敬仰和纪念。
红军长征过贞丰纪念地——白层古渡
(申明:图片来至网络,本人无版权。他人未经同意而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