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在赶路了。
坐在火车的车厢里,眺望窗外远去的农田山庄,想起了很多。
人生总在不断赶路,不停辗转,不尽漂泊,悠悠天地,永无停息。突然想起苏东坡晚年的一首诗:
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一声无奈的苦笑,让人听了就骨鲠咽喉。
东坡的一生伴着票流而过,颠沛流离,政治上的风雨如晦让他几乎无一处安身之所,于是,赶路成为了他的宿命。晚年的东坡几乎失去了他全部的爱人,但他还是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态度顽强地活着。没有了昔日“持节云中”的报国壮志,亦没有了“墙里秋千”的柔情百转,作为一个奔波了一生的灵魂,应该是疲惫的时候了。御史台案、乌台诗案、黄州、惠州、儋州,最终客死他乡。东坡的一生虽不似“四弦一声如裂帛”一般痛得斩钉截铁,但滴滴点点的凄苦,却似涛涛春水,连绵不绝。赶了一辈子的路,不过换来一颗“以灰之心”。
老杜有诗云:“文章憎命达。”这似乎是一条永恒成立的文学定律。东坡为他做了强有力的佐证。命运的坎坷缔造了文坛的神话,用秋雨的话讲:“这是东坡的大不幸,却是文坛的大幸!”通俗地说,一生之中路走得越多,所欲的艰难险阻就越多;路走得越多,走过的弯路、岔路、错路就越多,心里的酸涩就越多。这些都是文章的素材。没有了赶路,一切文章便会失去生命力,变的苍白,变得无趣。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去感受古人望尽天涯路的感觉了。现代化的科技让上天入地变得不再困难了。交通工具发达了,速度加快了,但许多古人的情怀却被忘记了。我们走过、路过,却常常错过,错过浪慢的邂逅;错过意外的心得;错过柳暗花明的风景;错过亲人最后的叮咛,错过的太多太多,以致我们已经麻木到不在乎错过了。我们总在说明天还有机会,今日失之东隅,明日还会收之桑榆。匆匆前进,短短停留,亲情、友情、爱情统统淡如清水,因为一切看似都是信手拈来,也就无足轻重了。如果说古人的友情是用浓墨重彩大起大落地挥洒而出的,那么今人的友情仅仅储存在手机里,当你丢失一个人的电话号码时,友情基本已经终结了。相比之下,虽隔毫末之差,却有关山之遥。
相隔很近,心却万里。何处是归程呢?即使身在家乡也难以体会温暖;即使高朋满座也难以体会友爱,放眼望去,整个社会就是一条大路,而我们彼此都是路人,既陌生又熟悉。路途中我们或聚或散、或即或离,在这条没有目的的路上前进,人人都在孤独的前进。
最近让我最感动的一句话是“与你分享的快乐,胜过我独自拥有。”路途中,旅途中还是有风雨同行的伙伴的,彼此分享快乐与喜悦,将一份快乐扩大成若干倍,就算旅途全是荒漠,也会生机盎然。
在路上的我们孤独过、伤感过、哀叹过、失意过,但终要迎着朝霞迈出新的一步。痛苦越多,感受将会越多。就像《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说的:“虽然损失惨重,但收获却颇丰。”
(写于途径黄石赤壁的火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