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著名报人曾经如此评价“新晋商”:“新晋商”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也许只是现实中官员层面上一厢情愿的设置和学术中的伪存在。如果硬要把如今靠挖掘上帝留给山西的地下丰厚资源,从而短时间内聚敛了大量财富的新贵们赋予“新晋商”的桂冠,恐怕更多的是历史的嘲讽。
还有一位网友如此评论:晋商的话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重新提起,并愈来愈热的。其发韧大致是从余秋雨的散文《抱愧山西》及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开始。一时间晋商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在学术层面上也成了一门显学,而在山西的行政操作中也把老祖宗的残阳当作重振山河的朝霞来膜拜。企图从中探幽烛微,炼冶出一副灵丹妙药,来疗救今天千疮百孔的人文和经济环境。对于省内人来说,在次又一次把老祖先抬出来向外炫耀,也脱不了有些阿Q的滑稽嫌疑:我们的祖上也曾经阔过,而且不是一般的阔,可以阔到让当年四大家族之一的宋家小组合不上嘴巴。据我看来,对外省人炫耀的意义仅此而已。对于省内人为说,回忆一下往晶的繁华与辉煌,借以刺激一下已经有些麻痹的神经,让山西人稍稍振奋起来,这是看完电视之后忆富思穷的现实意义。
之所以这样评论,是因为,一个商人群体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此急功近利地来推广一个尚未成型的概念,是让人难以信服的。
一位朋友在看了《头脑风暴》这个节目播放的一个专题为新晋商和新徽商话题节目后,在博客上面记录了自己的一种感受,我们不妨来共享(括号内的东东是该博主加的旁白)。
首先大家讨论的是新晋商和新徽商的特点。
晋商的一个代表说:晋商的特点是俭,一块钱要扣到九毛九,节约每一分成本。而徽商是奢,花大资金投入,但会奢出品牌来。(看得出一开始大家还比较客气,会说对方的好话。)所以我们山西都是高筑墙,深挖洞,广积粮。(一阵哄笑)
有一个后援团的成员说:山西人比较注意练内功,不象有的人什么都没练就出去。
主持人袁岳就问这位晋商代表:你们什么时候内功才算练好了呢,人家温州人都已经走出去了,你们还在练内功。
这位晋商说:这个问题很好,以前有一个老人。(我还以为他要说故事或是老晋商的案例,结果是他说话大喘气)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大家暴笑)
袁岳:这个圈没划到太原,你要等到画到太原才可以啊?
晋商代表:1979年这个圈画到沿海地区,1999年又提倡开发西部,太原也不在其内。我们不算东也不在西,不算个东西。现在奥林匹克2008年的机会来了,所以我们就要出山了。
下面轮到另外一位及其有趣的老总,山西醋连锁集团王建忠发言,他首先大赞一下徽商并拉裙带关系,因为他老婆就是安徽人,他写的两点是“奉献和深藏不露”:这个奉献啊,我们山西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华东,把污染留个了自己,把光明留给了中国。这个深藏不露,我要向大家披露一个很重要的首次发布的信息,200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发布(又一阵哄笑)山西有多少个亿万富翁,大家猜一猜。
有人回答:有多少个煤洞,就有多少个亿万富翁…
王总继续披露,有6000个亿万富翁,不仅是煤矿,更多的是铁矿,还有镁矿,象我这种这种模样的,一不挖煤二不什么的,也是个亿万富翁。(下巴略翘,一脸得意洋洋)
袁岳很“有意思地”总结了一下:王总刚才的两句我再加一句,山西把污染留给了自己,把光和热送给了中国,然后又把亿万富翁留给了山西。(一阵哄笑)
不知诸位读者看了这段文字记录后是什么感受?这就是新晋商的思维与状态。正如《苏商》杂志主编俞文勤在现场的看法一样:新晋商和新徽商,作为一个帮来讲,或者作为一个群体来讲的话,这两个帮派还没有成型,还没有形成。或者说你们在努力构建,想去重振当年的雄风,再筑你们的辉煌。但是从目前来讲,新晋商和新徽商,根本上来讲没有形成,因为他要形成是说有几个领头或者领袖式的英雄式的企业家,徽商有一个左延安,有一个尹同耀,或者我们晋商有个李安民,有个李兆会,他就说明我们新商帮正在形成,他没有成型,他需要的是,像当年你们的祖辈一样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群体,是聚族而经商,或者是聚乡,整个乡里都在共同经商。这种群体性没有形成,所以你没有这个基础。第二个我认为,这两个商帮,从目前来讲,他有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都是在巨商的脚下,再做小买卖。就是说浙商。不是浙商也不是我们苏商。我讲晋商和徽商,到目前来讲,你们也不要生气,虽然我们刚才醋业的老总讲,说我们山西有6000个亿万富翁。我觉得一点都不值得拿出来讲,江苏或者广东的GDP是多少,这两个省都已经超过2万亿,财政收入更不要说,都是在1500亿以上。我们山西和安徽这两个省的省力,GDP,安徽是6000多,6000出一点头,山西是4000多,所以这个量应该来讲,整个省还是很小。第三个讲你们的不同点,刚才六位老总写的这些词,我认为根本不是你们核心最特色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谁没有?我们苏商没有吗?浙商没有吗?粤商没有吗?活力、智力、或者说我们所讲的,刚才我们讲的什么藏而不露,我们苏商才藏而不露呢,我认为。
目前在中国商帮里面,如果来引领中国的目前的商业群体,或者说在商业部落中,能够重新绽放出他们这种璀璨的光辉的话,我想一时半载,恐怕10年都不太容易,我想不说多,这个差距至少是10年。
我们再看新晋商代表的感受。李彦宏,对大家称他为新晋商的代表,“感觉压力非常大”。李彦宏坦言对晋商所知不多,他认为新时代的晋商应该有更多新的东西。“我从高中离开山西后,在北京学习,后来又到美国,我吸收了很多很好外来的东西。”他认为晋商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山西的企业家应该在继承明清时代晋商优良传统的同时,吸收外界更多优秀的东西,从而形成新一代的晋商群体。
这,正如俞文勤所言:恐怕十年都不够。
前文提到,晋商不死那是不可能的,是因为晋商的文化出了问题。同样,新晋商十年不可能成气候,也是文化出了问题。
在一篇题为《世纪末的山西》的文章里,作者老牧就提到了这个观点:
三晋文化处于我国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带,因而积淀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素养,在一段时间一直保持领先地位。这使它能够以黄土大地般浑厚而广阔的襟怀,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并逐渐吸收、融合,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三晋文化的发展。
纵观中华历史的进程,山西的兴衰基本上是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同步的。在这过程中有三次相对的高潮。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曾是七霸之一,这时候以法家为主体的三晋文化是一个个性比较突出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在瑰玮璀璨的中华古文化总根系中,三晋文化占据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产生过深远的历史影响。第二次是在盛唐,这时候山西是以文艺为其特征,出了许多大文学家诗人,有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白居易,有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第三次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达到顶峰的明清,这时候山西是以经济世俗为其特征,能数代集中优秀人才锐意经营商业,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文化的商人群体。由于他们把儒家教育的诚信、仁义、忠恕精神引入商界,从而有了商业之繁盛。
在两千多年的演变过程中,三晋文化逐渐由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融入整个中华文化之中,也由精神文化逐渐向世俗文化跌落,从而也渐渐失去了代表我们文化活力的部分。山西的衰落首先是文化的衰落,清代以后山西在全国文化学识上能提起来的只有傅山一人。就是辉煌一时的山西商人,“他们奋斗了那么多年,却从没有遇到过一个能够代表他们说话的思想家。他们的行为缺少高层理性的支撑,他们的成就没有被赋予雄辩的历史理由。说到底,他们只能靠钱财发言,但钱财的发言又是那样缺少道义的力量,究竟能有多少精神的效果呢?而没有外在的精神效果,他们也就无法建立内在的精神王国,即便在商务上再成功也难于抵达人生的大安详。”
没有一定的思想理念作先导,又没有深入的理论分析断后,山西商人渐渐成了一群无头的苍蝇。山西商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由于没有文化上的支撑,他们只能躲在历史的角落里。我自认为读书不算太少,但知道山西商人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比晋邦商人势力小得多的徽邦商人,由于文化上的优势,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则远远胜于晋邦商人。
近代的山西能在全国的大舞台上长袖善舞的很少,能在中华文化思想史的天空上闪耀的几乎没有。土皇帝阎锡山曾在山西几十年,且不说他的功过是非,为了隔绝山西与外界修的窄轨火车足以贻笑千古。历史上尤其是在中国历史的前半期,山西是个胡化严重的地区,胡人强悍孔武挠勇善战。阎锡山的兵被人讥为“丢枪不丢醋葫芦”,以古较今,山西兵的战斗力也不可同日而语。
山西解放后出了那么多的劳模,都是第一线的工人农民。作为劳动者他们表现了少有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但要作为一个省的代表,特别要作为山西人这一族群的代言人,他们并不合适,缺少太多的知识修养文化背景,更缺少开启未来的胆略和统领全局的气魄。
三晋文化脱离了优势文化,走向衰落是必然的。这里有两重意义,一是我们文化再没有优胜劣汰的优势,其次是我们族群的代表已不是最优秀的精英。失去了优势文化,也就失去奋发进取的精神,甚至失去了我们应有的自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文化衰落的时候,新晋商崛起哪里来的营养?而这种文化的给养,岂止十年?
还有一位网友如此评论:晋商的话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重新提起,并愈来愈热的。其发韧大致是从余秋雨的散文《抱愧山西》及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开始。一时间晋商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在学术层面上也成了一门显学,而在山西的行政操作中也把老祖宗的残阳当作重振山河的朝霞来膜拜。企图从中探幽烛微,炼冶出一副灵丹妙药,来疗救今天千疮百孔的人文和经济环境。对于省内人来说,在次又一次把老祖先抬出来向外炫耀,也脱不了有些阿Q的滑稽嫌疑:我们的祖上也曾经阔过,而且不是一般的阔,可以阔到让当年四大家族之一的宋家小组合不上嘴巴。据我看来,对外省人炫耀的意义仅此而已。对于省内人为说,回忆一下往晶的繁华与辉煌,借以刺激一下已经有些麻痹的神经,让山西人稍稍振奋起来,这是看完电视之后忆富思穷的现实意义。
之所以这样评论,是因为,一个商人群体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此急功近利地来推广一个尚未成型的概念,是让人难以信服的。
一位朋友在看了《头脑风暴》这个节目播放的一个专题为新晋商和新徽商话题节目后,在博客上面记录了自己的一种感受,我们不妨来共享(括号内的东东是该博主加的旁白)。
首先大家讨论的是新晋商和新徽商的特点。
晋商的一个代表说:晋商的特点是俭,一块钱要扣到九毛九,节约每一分成本。而徽商是奢,花大资金投入,但会奢出品牌来。(看得出一开始大家还比较客气,会说对方的好话。)所以我们山西都是高筑墙,深挖洞,广积粮。(一阵哄笑)
有一个后援团的成员说:山西人比较注意练内功,不象有的人什么都没练就出去。
主持人袁岳就问这位晋商代表:你们什么时候内功才算练好了呢,人家温州人都已经走出去了,你们还在练内功。
这位晋商说:这个问题很好,以前有一个老人。(我还以为他要说故事或是老晋商的案例,结果是他说话大喘气)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大家暴笑)
袁岳:这个圈没划到太原,你要等到画到太原才可以啊?
晋商代表:1979年这个圈画到沿海地区,1999年又提倡开发西部,太原也不在其内。我们不算东也不在西,不算个东西。现在奥林匹克2008年的机会来了,所以我们就要出山了。
下面轮到另外一位及其有趣的老总,山西醋连锁集团王建忠发言,他首先大赞一下徽商并拉裙带关系,因为他老婆就是安徽人,他写的两点是“奉献和深藏不露”:这个奉献啊,我们山西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华东,把污染留个了自己,把光明留给了中国。这个深藏不露,我要向大家披露一个很重要的首次发布的信息,200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发布(又一阵哄笑)山西有多少个亿万富翁,大家猜一猜。
有人回答:有多少个煤洞,就有多少个亿万富翁…
王总继续披露,有6000个亿万富翁,不仅是煤矿,更多的是铁矿,还有镁矿,象我这种这种模样的,一不挖煤二不什么的,也是个亿万富翁。(下巴略翘,一脸得意洋洋)
袁岳很“有意思地”总结了一下:王总刚才的两句我再加一句,山西把污染留给了自己,把光和热送给了中国,然后又把亿万富翁留给了山西。(一阵哄笑)
不知诸位读者看了这段文字记录后是什么感受?这就是新晋商的思维与状态。正如《苏商》杂志主编俞文勤在现场的看法一样:新晋商和新徽商,作为一个帮来讲,或者作为一个群体来讲的话,这两个帮派还没有成型,还没有形成。或者说你们在努力构建,想去重振当年的雄风,再筑你们的辉煌。但是从目前来讲,新晋商和新徽商,根本上来讲没有形成,因为他要形成是说有几个领头或者领袖式的英雄式的企业家,徽商有一个左延安,有一个尹同耀,或者我们晋商有个李安民,有个李兆会,他就说明我们新商帮正在形成,他没有成型,他需要的是,像当年你们的祖辈一样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群体,是聚族而经商,或者是聚乡,整个乡里都在共同经商。这种群体性没有形成,所以你没有这个基础。第二个我认为,这两个商帮,从目前来讲,他有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都是在巨商的脚下,再做小买卖。就是说浙商。不是浙商也不是我们苏商。我讲晋商和徽商,到目前来讲,你们也不要生气,虽然我们刚才醋业的老总讲,说我们山西有6000个亿万富翁。我觉得一点都不值得拿出来讲,江苏或者广东的GDP是多少,这两个省都已经超过2万亿,财政收入更不要说,都是在1500亿以上。我们山西和安徽这两个省的省力,GDP,安徽是6000多,6000出一点头,山西是4000多,所以这个量应该来讲,整个省还是很小。第三个讲你们的不同点,刚才六位老总写的这些词,我认为根本不是你们核心最特色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谁没有?我们苏商没有吗?浙商没有吗?粤商没有吗?活力、智力、或者说我们所讲的,刚才我们讲的什么藏而不露,我们苏商才藏而不露呢,我认为。
目前在中国商帮里面,如果来引领中国的目前的商业群体,或者说在商业部落中,能够重新绽放出他们这种璀璨的光辉的话,我想一时半载,恐怕10年都不太容易,我想不说多,这个差距至少是10年。
我们再看新晋商代表的感受。李彦宏,对大家称他为新晋商的代表,“感觉压力非常大”。李彦宏坦言对晋商所知不多,他认为新时代的晋商应该有更多新的东西。“我从高中离开山西后,在北京学习,后来又到美国,我吸收了很多很好外来的东西。”他认为晋商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山西的企业家应该在继承明清时代晋商优良传统的同时,吸收外界更多优秀的东西,从而形成新一代的晋商群体。
这,正如俞文勤所言:恐怕十年都不够。
前文提到,晋商不死那是不可能的,是因为晋商的文化出了问题。同样,新晋商十年不可能成气候,也是文化出了问题。
在一篇题为《世纪末的山西》的文章里,作者老牧就提到了这个观点:
三晋文化处于我国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带,因而积淀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素养,在一段时间一直保持领先地位。这使它能够以黄土大地般浑厚而广阔的襟怀,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并逐渐吸收、融合,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三晋文化的发展。
纵观中华历史的进程,山西的兴衰基本上是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同步的。在这过程中有三次相对的高潮。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曾是七霸之一,这时候以法家为主体的三晋文化是一个个性比较突出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在瑰玮璀璨的中华古文化总根系中,三晋文化占据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产生过深远的历史影响。第二次是在盛唐,这时候山西是以文艺为其特征,出了许多大文学家诗人,有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白居易,有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第三次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达到顶峰的明清,这时候山西是以经济世俗为其特征,能数代集中优秀人才锐意经营商业,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文化的商人群体。由于他们把儒家教育的诚信、仁义、忠恕精神引入商界,从而有了商业之繁盛。
在两千多年的演变过程中,三晋文化逐渐由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融入整个中华文化之中,也由精神文化逐渐向世俗文化跌落,从而也渐渐失去了代表我们文化活力的部分。山西的衰落首先是文化的衰落,清代以后山西在全国文化学识上能提起来的只有傅山一人。就是辉煌一时的山西商人,“他们奋斗了那么多年,却从没有遇到过一个能够代表他们说话的思想家。他们的行为缺少高层理性的支撑,他们的成就没有被赋予雄辩的历史理由。说到底,他们只能靠钱财发言,但钱财的发言又是那样缺少道义的力量,究竟能有多少精神的效果呢?而没有外在的精神效果,他们也就无法建立内在的精神王国,即便在商务上再成功也难于抵达人生的大安详。”
没有一定的思想理念作先导,又没有深入的理论分析断后,山西商人渐渐成了一群无头的苍蝇。山西商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由于没有文化上的支撑,他们只能躲在历史的角落里。我自认为读书不算太少,但知道山西商人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比晋邦商人势力小得多的徽邦商人,由于文化上的优势,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则远远胜于晋邦商人。
近代的山西能在全国的大舞台上长袖善舞的很少,能在中华文化思想史的天空上闪耀的几乎没有。土皇帝阎锡山曾在山西几十年,且不说他的功过是非,为了隔绝山西与外界修的窄轨火车足以贻笑千古。历史上尤其是在中国历史的前半期,山西是个胡化严重的地区,胡人强悍孔武挠勇善战。阎锡山的兵被人讥为“丢枪不丢醋葫芦”,以古较今,山西兵的战斗力也不可同日而语。
山西解放后出了那么多的劳模,都是第一线的工人农民。作为劳动者他们表现了少有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但要作为一个省的代表,特别要作为山西人这一族群的代言人,他们并不合适,缺少太多的知识修养文化背景,更缺少开启未来的胆略和统领全局的气魄。
三晋文化脱离了优势文化,走向衰落是必然的。这里有两重意义,一是我们文化再没有优胜劣汰的优势,其次是我们族群的代表已不是最优秀的精英。失去了优势文化,也就失去奋发进取的精神,甚至失去了我们应有的自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文化衰落的时候,新晋商崛起哪里来的营养?而这种文化的给养,岂止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