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华/文
胡福明教授近照
三十年前的今天,光明日报在头版发表了署名为“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场讨论为后来开始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打下了理论基础。文章主要作者胡福明是我在南京大学上学时的公共哲学课老师。如今胡老师早已退休,但是他还在为进一步的思想解放而到处呼喊。
当年的胡老师只有40岁出头,身体健壮,为人谦和。由于我是一名学生干部,胡老师布置作业后通过我们落实,因此我跟胡老师有些接触。1978年春夏,每天早晨,我在教学区校园里朗读英语时经常可以看到头发花白的胡老师,拎着当时流行的黑色提包来上班。偶尔,我也会守候在他通往哲学系的路上等候他,向他请教一些问题。当时我们也没有觉得眼前这位中等身材、稍微发福、穿戴朴素的胡老师有什么特殊。
直到5月11日之后,胡老师突然跟以前不同了,因为光明日报的这篇文章。有一天,校方安排胡老师在礼堂给我们做报告,介绍他的大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时的政治气氛还很紧张,胡老师在讲台上既激动又谨慎,介绍这篇文章的经过与背景,包括他几次赴京讨论修改的情形。尽管胡老师突然在全国出名了,但是他依然谦和,我也有好几次在哲学系门口拦住他就哲学课的内容提问,他一如过去,总是满面笑容地耐心解答。
1983年夏天,在北京读研究生的我回南京家里度暑假,特意看望了几位老师,其中包括已经调往省委宣传部担任副部长的胡老师。我一打通他的电话,他立刻就叫我过去。我来到北京西路省委大院,径直来到他的办公室。胡老师平时烟瘾很大,见我不抽烟,立刻把正在抽着的烟给掐了。他询问了我在北京的学习情况,笑嘻嘻地不断点头。在交谈中,我告诉他,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已经调到新闻出版署当署长,不久前还到我们班上做了个报告,其中介绍了关于真理的文章和那篇文章所引发的思想解放运动。
胡老师听了很有兴趣,还问了杨署长报告内容的一些细节。他说,尽管这篇文章是他应光明日报编辑之约而写,但是发表出来的文章却是集体创作,参与修改这篇文章并做出重要贡献的就有在光明日报工作的王强华和在中央党校工作的孙长江、吴江等人。据说,这篇稿酬共1000元,胡福明分得700元,孙长江和吴江得300元。尽管如此,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包括标题,都是在杨西光总编辑的指导下反复修改的。胡耀邦当时担任中央党校第二副校长,而杨西光又是在胡耀邦的亲自关照下来指导这篇文章的修改和定稿。
记得胡老师谦虚地说,这篇文章的写作虽然几经波折,他也做好了可能会因此而坐牢的思想准备,但它毕竟是时代的产物,时代正在迫切地呼唤这样的文章,恰巧光明日报向他约稿,才有了这么个故事,一个促使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故事。他还说,如果他不写,别人也会写的;以后他可能再也写不出这样有重大影响的文章了。
由于胡老师要开会,我们的交谈大约只持续了半个多小时。胡老师说,如果他能选择的话,他还是想回南大教书做研究。这次师生交谈很是轻松,我还跟他提到有关他的一段佳话:大约是在我们读大三的这年春夏之交,胡老师和爱人去逛玄武湖公园,坐在湖边木椅上休息,突然一位小男孩掉进了湖里,听到孩子母亲的求救呼叫,胡老师连忙跑过去,顾不得脱下西服鞋子,奋不顾身地跳下湖去,把孩子给救了上来。胡老师听我讲这个故事,爽朗地笑了起来,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说,第二天新华日报上都刊登了这个消息。他说:“幸亏湖边水不深,很容易就把孩子抓了上来,不然的话还真够呛!”
自从那次拜访胡老师之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最近,在纪念光明日报发表胡老师等人创作的这篇文章30周年前夕,媒体对退休了的胡老师做了不少报道,使淡出了公众视野的胡老师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催生了当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继而拉开长达30年的改革开放的序幕。历经30年后,文章的主要作者胡福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提到他,人们就会想到“真理”、“实践标准”,就会想到“思想解放”。最近,在跟记者的对话中,说起“民主”、“腐败”、“新闻立法”、“互联网”这些不乏敏感的话题,73岁的胡老师依然保持着当年敢言不惧的坦率本色。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广东,胡老师在报告会上更是大声疾呼:没有民主就没有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