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个小皇帝


主诉:王女士,39岁,婚龄19年

     我和老公是自由恋爱的结的婚,当时结婚的时候,还小不懂事,家庭条件也不好,我们就相约不要孩子,等到条件好一点之后再要小孩,有时候有了,我们也没有要,等到家庭条件好了之后,再想要却发现怎么也怀不上了,偏方专家都找过了,才在我34岁的时候有了龙龙,我们也算是老来得子了,加上以前我没要的,我觉得对孩子有些愧疚的心理,从小就不打不骂,什么都护着他,谁知到他越来越不争气,才几岁,在幼儿园经常和小朋友打架,有时候老师来家访,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爸爸着急了就揍他一顿,可是还没有三天老毛病又犯了。现在上小学了,更加的变本加厉,扯女同学的头发,在前面同学的背上画乌龟,上课做小动作,上次老师来家访,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哭大闹,好像谁欠了他什么似的,让老师和我们尴尬极了,他爸一生气又给他一顿好揍,可是今天,他在学校,又把人家孩子弄哭了,还是我跟他爸到学校跟人家的父母赔礼道歉,这个人是丢尽了,可是这孩子该怎么办呢?

 

 

 

爱家情感心理顾问张老师解析:

    孩子这种任性行为大部分是因为小时候母亲比较娇惯,和父亲的暴力教育分不开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任性虽然有遗传的因素和性格类型的影响,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养成却是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与儿童的早期教育密切相关。家庭的过多溺爱和过多的责骂,都容易导致任性的行为出现。溺爱的结果是孩子的心里只有自己,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中心,不管客观环境和外界条件是否允许,想说就说,想闹就闹,听任自己的感情的驰骋而毫无拘束。至于过多的责骂和武力,表面上家长或老师发泄了怒气,孩子也“洗耳恭听”,可是并没有达到教育的作用。这种来自父母或老师的指责转移了孩子做错事以后的自身反省和认识的心理过程,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分析、辨别自己行为的对与错,甚至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你在喋喋不休地责骂,而孩子却根本没听。这样久而久之,就使孩子变得任性、固执。任性行为还有害于身体健康。由于任性,情绪不佳,脾气暴躁,直接影响脏腑功能失调,能由此引发许多病症。有鉴于此,家长和老师需要协同配合,讲究策略,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任性心理和行为。
  认识任性行为的危害是矫正任性心理的关键。人离不开集体,虽然有的事个人起着主导作用,但直接或间接也涉及他人,所以个人与集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以我为中心”的任性行为,却亵渎了他人和环境的作用。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必然使孩子远离他人和集体,没有知己,难以与他人合作,成为孤家寡人。
  加强同龄孩子的联系,有助于克服“以我为中心”的观念。现在大部分家庭住在单元楼房,形成各自的封闭天地,孩子成了家里的金丝雀,下楼怕摔着,出门怕丢了,孩子间的交往较少。生活在大人们中间,再加上教育方法不当,就容易助长“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为此,平时应该为一些年龄相近、脾气相投的孩子创造相互接触、玩耍的机会。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玩具、图书拿出来一起玩,一起看;谁家有力所能及的事要做,就一起做,甚至谁有好吃的东西大家一起吃。这种鼓励孩子共同参与的行为,能够培养他们热爱集体、互相关心、共同合作和大方无私的精神,对于克服任性行为是颇有帮助的。
  家长以身作则,讲究教育方法。如前所说,孩子的任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应由家长或老师负责的。他们的教育不得法,酿造了孩子的苦果,因此,家长或老师必须坚持教育孩子宽严适度的原则。这就需要:
  (一)家长对孩子的爱要有分寸、有节制,不能无原则、无限度地溺爱。千万不要护短,要给孩子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
  (二)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要取得共识,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是对孩子施加影响的长辈。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的要求、方式方法一致,就会对孩子形成一种环境的制导系统,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他们的意见有分歧,有的严,有的松,有的溺爱,有的责骂,使孩子在无所适从的环境中也会变得无所适从,就容易自由地选择任性。还要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力求做到口径统一,使孩子认识到家长与老师的要求是一致的,没有缓冲的余地,这就使孩子在别无选择中向良好的行为规范靠拢。
  (三)对孩子不能一味迁就、顺从。对孩子的要求,合理的给予支持和鼓励,这样可以使孩子体会到独立思考的幸福感;对他们不合理的要求,不能迁就、顺从,并说明原因,使其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而应该这样做,从而培养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
  (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家长是孩子的最具权威性的老师,有时老师在学校里苦口婆心地劝诫成果,常常被家长一句泄气的话给否定。如果家长的行为不能自检,任性妄为,那就不可能让孩子远离任性。只有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个好榜样,孩子的任性行为才有望克服。同时,对于是非要掌握正确的标准,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为准绳。这是任性的渊薮。
  除此以外,还应帮助孩子提高自制力。任性行为具有一定的习惯性,不是几句话就能克服的。孩子年龄小,自我意志力低,父母要帮孩子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痛苦的行为约束,理智逐渐增强,任性行为就会逐渐减少,以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