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诉:王女士,39岁,婚龄19年
爱家情感心理顾问张老师解析:
认识任性行为的危害是矫正任性心理的关键。人离不开集体,虽然有的事个人起着主导作用,但直接或间接也涉及他人,所以个人与集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以我为中心”的任性行为,却亵渎了他人和环境的作用。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必然使孩子远离他人和集体,没有知己,难以与他人合作,成为孤家寡人。
加强同龄孩子的联系,有助于克服“以我为中心”的观念。现在大部分家庭住在单元楼房,形成各自的封闭天地,孩子成了家里的金丝雀,下楼怕摔着,出门怕丢了,孩子间的交往较少。生活在大人们中间,再加上教育方法不当,就容易助长“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为此,平时应该为一些年龄相近、脾气相投的孩子创造相互接触、玩耍的机会。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玩具、图书拿出来一起玩,一起看;谁家有力所能及的事要做,就一起做,甚至谁有好吃的东西大家一起吃。这种鼓励孩子共同参与的行为,能够培养他们热爱集体、互相关心、共同合作和大方无私的精神,对于克服任性行为是颇有帮助的。
家长以身作则,讲究教育方法。如前所说,孩子的任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应由家长或老师负责的。他们的教育不得法,酿造了孩子的苦果,因此,家长或老师必须坚持教育孩子宽严适度的原则。这就需要:
(一)家长对孩子的爱要有分寸、有节制,不能无原则、无限度地溺爱。千万不要护短,要给孩子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
(二)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要取得共识,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是对孩子施加影响的长辈。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的要求、方式方法一致,就会对孩子形成一种环境的制导系统,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他们的意见有分歧,有的严,有的松,有的溺爱,有的责骂,使孩子在无所适从的环境中也会变得无所适从,就容易自由地选择任性。还要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力求做到口径统一,使孩子认识到家长与老师的要求是一致的,没有缓冲的余地,这就使孩子在别无选择中向良好的行为规范靠拢。
(三)对孩子不能一味迁就、顺从。对孩子的要求,合理的给予支持和鼓励,这样可以使孩子体会到独立思考的幸福感;对他们不合理的要求,不能迁就、顺从,并说明原因,使其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而应该这样做,从而培养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
(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家长是孩子的最具权威性的老师,有时老师在学校里苦口婆心地劝诫成果,常常被家长一句泄气的话给否定。如果家长的行为不能自检,任性妄为,那就不可能让孩子远离任性。只有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个好榜样,孩子的任性行为才有望克服。同时,对于是非要掌握正确的标准,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为准绳。这是任性的渊薮。
除此以外,还应帮助孩子提高自制力。任性行为具有一定的习惯性,不是几句话就能克服的。孩子年龄小,自我意志力低,父母要帮孩子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痛苦的行为约束,理智逐渐增强,任性行为就会逐渐减少,以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