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5月23日重返灾区,在北川中学安置点对同学们说:“要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他在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新华网快讯
记得在2月4日,温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长期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外国专家及他们的亲属讲话中就说到:多难兴邦,中国从革命到建设就是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前进的,我们完全相信通过克服这场自然灾害,会把中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见中广网2008年2月4日电)。
“多难兴邦”一词,源出自《左传·昭公四年》,说的是在春秋乱世,晋、楚、齐等诸候国争雄天下时,楚王约晋王会盟于宋,准备强行确立自己的盟主地位,但晋王很是不服气,不准备与楚王会盟,发狠说:我们晋国地势险峻,又能养育很多高头大马装备军队,加上齐、楚二国还常常遭遇灾难,我用不着怕他们。于是有大臣劝谏晋王说:非但险峻的地势与高头大马不足持,而且,“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就是说:灾难对其它国家的影响难以预料,有些国家,因为常常遭受灾害、面临麻烦,反而能上下一心,变得更加强大;另一些国家,长期没有遭受灾害、面临麻烦,却亡了国。
温家宝写出“多难兴邦”四个字,我想也并不仅仅是为了四川地震这次灾难而写的,也是写给2008年上半年这个不平凡的历史。“戊子年,中华多难。初,雪虐江南半壁,阻道路,断电力,绝通信,困吾民。车马不行,驿外皆焦心归人,电塔崩塌。继,吐蕃骚乱,受惑之藏民焚商铺,掠财物,害无辜,骨肉深痛也。今,天府地裂,震及西北西南,天道无常,大地同悲,耳闻足以催泪,目睹已然心碎。总理亲临,共赴危难,遣十万军入川解倒悬之急,或开路救民,或济粮安人。另召良医延治伤者,此间故事,幕幕感怀。历此种种,炼我国民,处内忧而不妄动,临外辱而不屈膝,盛兴岂远哉!”
“多难兴邦”贵在“兴”。“多难兴邦”就要自强不息。历史告诉我们,每一个历史跨越的前提往往都有大难在先,民众在大难面前“要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和平年代没有战争,但无法预料的自然灾害袭击而来时,我们必须敢于面对。就此次汶川大地震为例,截至25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2664人遇难,358816人受伤,失踪23775人。震中的汶川县有8个镇夷为平地,一大批学校、医院、桥梁和住宅也毀于一旦。如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地震灾难,的确震憾全国上下,震动全世界。
面对自然灾难,就要求人们面对困难不后退、不畏缩,不随波逐流,而是奋发有为,重建家园。灾难使人们心心相印、息息相关,灾难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兴邦”就昌兴自强不息。一国的人们自强不息,那么就是一个民族在自强不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必定是永摧不倒的民族,也就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对于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来说,苦难和伤痛只能化作前进的动力,而不可能让一个曾经辉煌的民族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