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财团法人爱心第二春文教基金会、美国Renewal Foundation INC. 和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的创办人王建煊最近表示,基于台湾9.21地震的经验,灾后重建是漫长而艰巨的工作。爱心教育基金会原有的捐款都已有特定项目,但是愿意在原有《捐建爱心小学》、《捡回珍珠计划》的项目上,侧重灾区的校舍重建或维修,提供学生爱心餐券以及教学设备。(详见财子的双语博客)。以下是财子在“爱优知心助学社”成立七周年之际所写的文章,主要是对爱心教育基金会及其创办人王建煊前辈的介绍。
图为“爱心教育基金会” 的LOGO
给爱心“第二春”
BRINGING THE SECOND SPRING TO OUR COMPASSION
最初发表于Friday, February 22nd, 2007 多维财经
暂且不提环保、健保等现代课题,仅就“一老一小”这个古老的生存挑战来看,或强或弱或贫或富的政府机构都存在“积极逃避、消极应付”的倾向。 于是非政府组织(NGO)在养老与教育的现实舞台上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配角”,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喧宾夺主”的程度,也带来了一些新希望。 华人族群在此方面将后来居上,因为我们存在最大的“需求与供给”,目前有待突破的是“沟通与融合”,力求以太平洋般宽阔的胸襟孕育大爱心。 近两年来,财子考察了美国亚裔社区的一些相关活动,也联络了台湾海峡两岸的一些活跃社团,感觉到“跨越太平洋”的历史性机遇正在悄然来临。
我们可以不观赏那“电闪雷鸣”般的政治明星脱口秀,我们也可以不关注那“光打雷而不下雨”的权力代表派对,但是我们不能漠视那细无声的春雨。 在这个私下以为比较特别的日子,财子开始与您分享一个别样的“春天的故事”,聊聊台湾前“财政部长”王建煊将如何给中华民族的爱心带来第二春。
“爱心第二春”之一贴:孩童援助的国际视野
现代意义上有组织的大规模孩童援助活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叶,成立于1919年的Save the Children “救助儿童会”为第一次世界大战遗留的部分孤儿提供了保护伞,该会迄今为止依然是英国最大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之一,项目范围遍及全球60多个发展中国家。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在欧美大陆导致了贫困人口的激增,以美英为首的各国政府相继通过制订和改善社会保障法规以提供更具稳定性的生存安全网,但是依然有大量饥寒交迫的孩童生活于社会底层,尤其是在偏远的郊区与乡村。在1932的冬天,一群有良知的“幸运”商人在纽约组建了Save the Children USA“美国救助儿童会”,从此一发不可收,如今其救助网覆盖了美国各州以及50多个国家。上帝的使者更没有忘记那些角落里的小生命,以基督精神立国的美利坚各地相继出现了许多源于教会附属部门的独立救助机构,其中一些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东西方冷战之后成长为全球性组织,例如初创于1936年的Holy Land Christian Mission如今是在南美洲和非洲部分地区极具盛名的Children International。
更多的战争带来更多的苦难,也促生了更多的英雄。英国记者John Langdon-Davis在西班牙内战期间(1937年)与友人发起设立了Foster Parents Plan for Children in Spain,后来干脆称为Plan,目前在49个国家给约100百万的儿童提供援助;美国J. Calvitt Clarke 长老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创办China Children’s Fund,后来改名为Christian Children’s Fund,当然缩写还是CCF,目前受其救助的孩童达到近8百万人,分布于34个国家;美国Bob Pierce博士在朝鲜半岛战争期间开始通过World Vision救助孤儿,并逐步扩展到亚洲其他地区、拉丁美洲、非洲、东欧和中东。其他比较知名的类似机构还有SOS Children’s Villages, Compassion 等,而综合性的国际慈善基金组织也通常具备援助孩童的功能。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制度变迁撕破了原有的脆弱的保障体系,推倒重来以后又是漏洞百出,在“缝缝补补”的过程中,除了各地的慈善基金会之外,一些半官方或受政府部门支持的机构成了贫困孩子们的救命稻草,其中“关心下一代协会”和“希望工程”分别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在各种“内因”的限制下而没有发挥长期性、系统性的援助效能。始于八十年代末的国际“外力”介入不仅起到了补充的作用,而且促进了国内各类新旧机构的规范化运作。其中英国救助儿童会率先在云南省、安徽省及西藏自治区开展项目,1995年该会“中国项目办公室”从香港迁至云南省昆明,1999年又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现在称为总部)。近十年来,台港澳及海外华人乃至留学生的爱心也犹如涓涓细水开始汇聚,通过各种渠道给以“助学为主”的中国儿童援助事业带来了新鲜血液,其中比较具有影响力与发展潜力的就是“爱心第二春”基金会。
“爱心第二春”之二贴:台岛财爷的大陆情怀
王建煊是在台湾知名度极高的前“财政部长”和“新党”创党元老,曾经因任上与美国进行贸易谈判时姿态强硬而博得“小钢炮”的美称,又因从政清廉和热衷公益而被誉为无欲则刚的“王圣人”,其公众口碑不亚于所谓的“不粘锅”马英九先生,几年前有关媒体的民意调查显示王建煊在台湾岛的认知度达到80%之高。
1996年王建煊结束“台湾立委”的一届任职后,决定不再参选,而用竞选时的选民捐款余额1080万新台币申请成立了“财团法人爱心第二春文教基金会”(简称“爱基会”)。卸任后的王建煊到北京拜访了时任慈善总会会长的前中央统战部部长阎明复,两人相见如故,并在后来成了知交,为日后在大陆的考察与运作奠定了基础。2001年王建煊参选台北县县长失利,他又将竞选经费结余款及政府补助费共计新台币3200多万元全数捐作公益慈善之用,自己和夫人苏法昭女士都成了全心全力投入的“专职慈善家”。
如今,“爱基会”已经成长为跨越台湾海峡乃至太平洋的行善平台,在中国大陆的执行机构是“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在美国的注册机构是Renewal Foundation Inc.(“美国爱心第二春文教基金会”),总部设在纽约。虽然“爱基会”在台湾岛内的教育领域也有不少慈善项目和活动,但是其工作重心一直在大陆,从浙江平湖辐射到全国各地,“王财长”的大陆情怀也逐步得到彰显。
王建煊的老家在安徽合肥,夫人的老家在江苏泰州,但是当他们在三年前讨论“晚年之家安在何方”的问题时,不约而同地说出了一个想法——“摆在最贫困的地方。”据说目前的选择很可能是贵阳,“因为贵州是大陆最贫困的地方之一。”正是在去年(2007年)的春天(3月初),由“爱基会”组织捐赠的三所爱心小学在当地农村落成了。而遍布于大陆各省(市、自治区)的爱心小学已经接近 150所,受益学生超过50000人。昔日台岛政坛上最铁面威严的“王财长”如今是大陆数万孩子心目中最和蔼可亲的“王爷爷”。
“爱心第二春”之三贴:爱心助学的现实瓶颈
在所有的慈善事业中,什么最重要、最伟大?王建煊认为莫过于办教育。相信许多朋友与财子一样也有这样的看法,否则怎么会有越来越多来自四面八方、各种背景的有识之士加入到爱心助学的行列之中?然而爱心本身是很容易受到伤害的,王建煊在台湾和大陆都曾经体验过,相信不少朋友与财子一样也有类似的感受,只是不太清楚如何利用系统的运作和团队的力量保护捐助者的爱心与受助者的自尊。
曾在1992年被评为“亚洲最佳财政部长”的王建煊既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一辈子与钱打交道,深刻了解人的本性——“本来很好的人,只要一近利,嘴脸就变了。”有鉴于此,他在以台湾“爱基会”董事长名义“登陆”后,首先花了两年时间走访大江南北,在耐心、细致、冷静的考察过程中,王建煊看到了太多的制约因素,于是放弃了原先想要创办社区大学(“爱基会”在台北有成功经验),而把起点降到了最底线——“只要办一所学校就行”。然而合适的地方、合适的伙伴依然难觅,这一耽搁就是几年。
2002年的春天(3月),时任浙江省平湖市市委书记的孙贤龙利用赴台招商的机会,与教育局局长一道主动登门造访并且诚意邀请,王建煊终于带着台湾著名企业家温世仁先生等人捐助的约1000万人民币来到平湖创办了“新华爱心高级中学”。作为浙江省第一所政府和民间捐资合作办学的民办高中,学校没有股东,不盈利,20年后捐赠给当地政府。“这是一所彻头彻尾献爱心的学校。”王建煊自豪地说。
但是“爱心学校”不等于“救济学校”,其运营有严格的财政测算,并实施“分级学费制度”——富裕家庭的孩子支付全额的教育费用,而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则分别享受三个级别的爱心助学待遇:“大鹏爱心班”学生不仅享受3年全免费教育,而且每月可以领到一笔零花钱;“骏马爱心班”学生除了餐费自理外,享受3年的全免费教育;“海鸥爱心班”学生3年学费全免,自理其他费用。学校募集获得的善款则可用来“锦上添花”,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非营利办学模式,有了这个基础就比较容易突破爱心助学所面临的现实瓶颈,尤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
推广“捡回珍珠”计划,捐建“爱心小学”,倡导“一个孩子一个蛋”,延伸中等职业教育,“爱基会”在神州大地开始了自己的千里之行——要使中国从人口大国成为人力资源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