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养生史话概述 |
字号选择:〖大 中 小〗
|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永恒追求的主题。今天,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越来越渴望着健康,渴望着长寿,希望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中华养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逐渐创造了各种原始保养方式。殷商之前,就已经流传着“阴康氏”的养生保健传说。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可以上溯至殷商时代,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可以发现其记载着许多关于生病、医疗、集体卫生、个人卫生的保健养生记录。 秦汉至隋唐千余年间,是中国养生文化的繁荣时期。两汉时最令世人瞩目的要算《黄帝内经》,该汇集了先秦时的各种养生观点,并首次从医学角度上探讨了养生问题。其养生原则有二:一是调摄精神与形体,努力提高机体防病抗衰能力;二是适应外界环境,避免外邪入侵。另外,《黄帝内经》在对外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也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以后的张仲景的养生原则即“不令邪色干忤经络”、“导引、吐纳”、“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等等。华佗的养生途经主要有“五禽戏”,曰:“虎、鹿、熊、猿、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 隋唐二代,养生文化沿着秦汉以后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向发展,产生了孙思邈和司马承祯等重要的养生学家。司马承祯创立的养生方法有“服气法”,“导引法”,最大的特点在于能用中医理论探讨服气、导引的作用机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主张静养,又强调运动;强调节欲,又反对绝欲;强调饮食疗,又主张药补(其中很多方子都成为后世名方典范,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而受历代推崇);他率先提出了《养老大列》和《养老食疗》,创造了我国最早的老年医学养生体系,较西方老年医学早六百多年。孙思邈高寿至101岁,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他的养生理论。 两宋、金元时期的养生为十分注意从发病学的角度探求养生规律,注重联系老年生理特征探求养生长寿之道。当时的中医养生家已经认识到人体的形体“因气而荣,因气而病。”于是主张养生应努力保养气血、调理气机,应重视饮食调养,精神调摄,怡情悦志,以及顺应四时的气候变化,以养生保健。涌现了金元四大家及陈直、邹铉等著名养生家,由于宋代帝王十分重视养生,组织编写了《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大型官修医书,大大概括和丰富了中医养生学。 明清两代,中国养生文化更是得到了飞速发展和传播,并在先前已有的各种养生之道上加以兼收并蓄,从而显示出了一种动静并重、综合调理的多元趋势。在养生学术理论方面贡献最大的是张景岳,他的养生创见集中在其《治形论》中,辩证地阐述了形与神、形与体与生命有内在联系,提出形是神和生命的物质基础,指出“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丰富和发展了饮食养生的材料宝库和百科全书,在饮食养生学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清乾隆皇帝是系统养生的积极实践者。乾隆享年89年,被誉称“帝王寿魁”。 及至近代,中华民族养生文化日臻完善,民族养生体系得到系统的形成并且深化和细化。中医中药及中华养生文化也得到弘扬和发展,从国内传播到国外,并在世界医疗保健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面对人类亚健康状态及癌症、艾滋病、非典、心脑血管病等各种疑难疾病、慢性病中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十分显著的效果。在中国,亚洲,世界各地中医中药、中华养生文化得到广泛的认同和赞誉及末有过的重视的关注。
。。。养生专家苦心钻研中国历代百朝千家的养生宏论,归纳整理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养生文化及思想体系,《。。。养生宝典》将其概分为三大养生体系:行为养生、心理养生、饮食养生。行为养生又分为:[运动养生] 如华佗五禽戏、天竺按摸法、八段锦、太级拳、各式气功中华武术及现代有各项体育运动、健身手段等。(形神兼养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养神重在“静”字,养形则务必要“动”如东汉养生家华佗说:“动摇则气得消,血脉流通百病不得生);[环境养生]选择合适地理环境(风水好、空气好的地方)起居作息,对健康非常重要;[习惯养生]人的身体状况与大自然的变化(如四季、昼夜变化等)息息相关,遵循自然法则对健康非常重要,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量饮食、依时起居等。心理关生又分为:[艺术养生]中化的艺术宝库(如大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等)尽可陶治性情、怡养天年,身心有益,其乐无穷;[情感养生]如爱情、亲情、友情、爱由心生,情有所归,和谐互助,生生不息;[道德养生]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认识自己,培养整体大局观念,推崇良好道德准则,以精神恬愉、心理健康的“情志”调养身心。 四、养生精品
|
养生史话
评论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