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洛阳、西安、郑州、北京(盆地)不在地震带上,仔细看洛阳南的黄色是泥石流易发带,非地震带:
2、地震走向也预警过:
天上云流:
地震或余震走向已预警:
3、宇宙和地球引力共振旋涡说:在早期地球造山运动过程中,由宇宙其他天体引力与地球自身运动共同作用,在地球类似地方(如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大庆盆地、北京盆地、南阳盆地、运城盆地、洛阳盆地、秦川盆地、汉中盆地、伊阙南盆地、杭嘉湖盆地等)成椭圆形旋涡,四周隆起,加上地球自转,西部、北部隆起变高。
由于这种引力和旋涡力主要来自宇宙引力流和地下共振流,主要沿盆地边沿呈弧形走向千百万年来成有规律漩涡运动而造就成盆地(盆地中均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物盐等宝贵资源,破坏性大地震只会在盆地边缘发生,盆地中只会有震感不会有破坏性地震)。
西部青藏高原,北部大巴山、秦岭、中条山、王屋山、太行山、燕山等山脉受天地共有引力作用而抬升,形成中国大陆的主脊山脉,地震亦沿此线发生较多,冷暖气流交汇、四季气候变化分界也大致以此线为界。而四川盆地以东地区受这条引力共振线的影响较小,故四川盆地及其东部地区,既能够不随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秦岭、中条山、王屋山、太行山、燕山兴安岭等山系一道隆起也不易受地震的危害。
我国很多主要大城市和古代都城虽然距引力共振线较近,但由于不在此共振线范围,一般没有大的地震。共振线上有大地震时,这些大城市和古都震感是有的,而且感知较快。见示意图。
周武王伐商纣得胜后,为定王都而夜不能寐。《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至于周,自夜不能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有瞻河,粤洛瞻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左传·昭公四年〉“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周书》记:“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
洛阳都城的营建可以说是由周武王与姜太公亲自查看风水确定建城方位。史记中的“南望、北瞻、顾瞻、粤(远)瞻”均为看风水地形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