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说的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边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了几下翅膀,就有可能在两周之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扇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产生,而微弱气流的生产又会引起它四周的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变化。
“蝴蝶效应”最初是由气象学家洛仑兹1963年提出来的。后来“蝴蝶效应”多被经济学家拿来比喻经济发展中一因素发生微小变化,会导致一系列其他系统发生相应变化。
例如,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一是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影响国民经济增长和就业。有人预测,在升值5%,汇率的出口弹性和外资弹性分别为0.8和1的情况下,出口增速将下滑4%,外商投资增速下滑5%,影响GDP增量345亿元人民币,影响就业人数190.6万人。二是如果升值幅度过大,因外需骤减,进口剧增而造成输入型的通货紧缩。三是短期内破坏汇率稳定预期,造成金融形势更加不稳。四是加大地区之间以及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不平等。假定全球农产品市场美元价格不变,那么人民币升值将会压低中国国内农产品价格,从而降低农民实际收入。此外,劳动力的迁移将导致工业部门中非熟练劳动力与熟练劳动力收入差距扩大。
现实生活中,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这种一事物变化引起他事物像多米诺骨牌似的产生一系列变化的现象肯定是存在的。这不难理解,正验证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和相互联系的。我没有否定这种一事物发生变化,引起他事物也随之发生变化的客观存在的现象。我只是想说用“蝴蝶效应”来说明由于一事物发生变化会引起他事物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的不太合适,不太科学合理。
我认为在自然界中不可能存在“蝴蝶效应”现象。原因就是在南美洲亚马逊河热带雨林中不可能就一只蝴蝶,肯定有无数只蝴蝶,而无数只蝴蝶它们也不可能排成一列,向着得克萨斯方向同时扇动翅膀。它们肯定是无规则地向着各个方向扇动翅膀,如此它们之间所扇动的气流就会相互抵消,所以根本不可能产生“蝴蝶效应”现象。
比喻经济发展或是社会生活中,一事物变化引起他事物发生连锁反应的现象,可以用其他现象来比喻,如多米诺骨牌效应等,但不能用“蝴蝶效应”来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