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关头的医护人员
刘牧憔
5月12日地震以来,一直没有写博客。只要有时间,就是看新闻,中央电视台和四川电视台轮流转换。由于职业的关系,更多的关心医务人员,看到了参加抗震救灾的医疗卫生人员克服困难,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令人可歌可泣。卫生部新闻办公室5月15日10时公布的消息,卫生部共调集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贵州和云南18个省(区、市)的1755名应急医疗卫生救援人员,组成190个医疗组在灾区开展医疗救援工作。另外,各省、区、市还自发组织1200多名医务人员到灾区开展医疗救援。再加上解放军、武警、公安系统派出的医疗队,共有近5000名医务人员在灾区实施医疗救援。
5月12日正好也是国际护士节,国际护士节在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将南丁格尔的诞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旨在激励广大护士继承和发扬护理事业的光荣传统、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做好护理工作。
在这天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大地震。当时的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剧烈的摇晃,楼板哗哗直响,人站立不稳,时间持续约2-5分钟。有文章写道,当惊慌失措的人群向楼下涌去时,门诊医务人员一边维持次序,一边大声告诉不要惊慌,不要坐电梯,从楼梯下。住院部的主任、护士长带领科室的医、护人员紧急安排患者从楼道转移,背的背,推的推,更多的是相互搀扶着,除了不能移动的危重患者由部分医生留守看护外,两千多患者都安全有序地疏散到大楼外。新大楼的地板跷起了,放射科的楼顶板跨了,门诊大厅灰雾弥漫,那是剧烈晃动导致的灰尘的飞扬。为了避免余震带来损伤,大楼的门被保卫人员把守着劝告暂时不要入内,但还是很多医务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回到自己的科室,继续坚守岗位。地震时正在为了监护室的十多个患者做血气分析的检验科主任,没有离开岗位一步,直到做完分析。手术室的医生们也镇定地坚持做完手术,有的近7点才离开手术室。大楼外人山人海,为了寻找走散的患者,医护人员举着牌子,写着科室名字。从下午2点28分起,从两幢住院大楼疏散两千多患者到大楼外,4点余震结束后又安排患者返回科室,无一人在其过程中受伤。
危机关头的医护人员的形象一下就高大了起来,在此之前,医护人员,这些曾经被奉为“天使”的一群,在矛盾频发、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中,似乎正越来越沦为可以被随意辱骂、挥拳的对象;受伤害的还有“脸面”——在公众舆论中,这个职业的声望也正一路下滑。近年来扰乱医疗秩序事件逐年上升,统计显示被打伤医务人员2004年为3735人,2006年(1月至10月)为5519人。
危机关头,绵阳市中医院的护士长黄琼,在5月12日地震中丧失7个亲人 仍坚守手术台黄琼的爱拖着虚弱的身体继续工作,做了近100例手术。她仍然用微笑面对病人和同事,甚至没有一个同事知道她的亲人遇难的消息。面对每一个病人,她都笑着安慰他们说:“一定要挺住,至少你还活着,就值得庆幸。”每个病人都在她鼓励的眼神中感受到了温暖,但是没有人知道这句话背后饱含的伤痛。
危机关头,绵阳安县的手术帐篷内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赴川医疗队,正在进行一台惊心动魄的眼科手术,当时正在发生6.4级余震,就在手术进行到关键时刻,脚下的地面忽然晃动,随后又持续了几秒钟,外面一片嘈杂,有人在喊:“地震了”。仲教授显然意识到了这次余震(6.4级)的力度,但是他丝毫没被干扰,坚定的目光和手势感染了身边的几位队员。没有人说话,只有继续手术。经过2个小时的艰苦努力,手术取得圆满成功。目前,患者病情稳定,等待康复出院。
曾经的危机关头——2003年的SARS事件中,医护人员成为了2003年“最可爱的人”,他们用生命谱写了辉煌。在迎击这场天灾的战斗中,医疗战线的英雄冲锋在前,前仆后继地用汗水和生命筑起了一道血肉堤防。他们用自己不计利害的大智、生死相许的大勇、悲天悯人的大爱,保卫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然而,在一个个病人健康地重新站起来时,有的医务人员却病倒了,更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新华社曾以“有一种倒下叫站起--记在抗击非典型肺炎中以身殉职的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医生邓练贤”在SARS事件中献出生命的还有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追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在抗击SARS一线殉职医护人员包括香港台湾地区就有20多人。
在一起一落的医护人员形象中,我们希望永远记住危机关头的医护人员的光辉伟大的形象,白衣天使的微笑和奉献,让更多的生命有尊严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