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让“家”有了特殊的含义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历史不会忘记这一山崩地裂的悲惨时刻;幸存者不会忘记这一家破人亡的悲痛时刻。一场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特大地震灾害,让无数人瞬间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曾经拥有过的家的幸福。山川在悲号、祖国在哀恸,凝血的四川大地,顿时失去了往日的秀美,被死神和废墟所掩埋。 

    房屋倒塌了,很多人意味着赖以休养生息的家没了,一个在外闯荡但始终牵挂的家没了,一个避风的港湾没了。“家没了,可以再建;钱没了,可以再赚;人在,青山在。”“家没了,但你们还有13亿血脉相连的亲人。”“这里就是你的家。”“我们都是你的亲人”……刹那间,“家”的温暖、“爱”的暖流,迅速从大江南北、四面八方涌向了灾区群众的心头。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首曾经脍炙人口、传唱不衰的歌曲,表达了多少人对家的温暖的渴望和热爱。在商品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今天,又有多少人在为能够买得一个称心如意的家而奔波忙碌、打拼奋斗着。然而,灾难的到来,让一切愿望似乎都变成了一种奢求。“什么都没有了。”是灾区幸存者常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是的,地震使他们失去了一切,家没了,庄稼没了,牲畜没了,但是,他们又说:“还好我们活着出来了。”这是他们乐观的基础,也是他们重建家园的基础。 

    家,一个普通又神圣的字眼。在地震灾区,家的要素被简化到最低限度:一顶帐篷可以是家,一处残房可以是家,甚至在露天的空场上,彩条布之下的空间也可以成为家。但是,在如此简陋的“家”中,因为有了来自全国人民的无私捐助,来自全国人民的颗颗爱心,一样让灾区人民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和温暖。灾区群众的家,虽然没有富丽堂皇的装设、装修,但是因为他们心中充满了对全国人民的感激,所以他们一样感到幸福无比。 

    对于灾区群众而言,地震可以破坏他们的房屋,夺走他们的亲人,但却无法阻止他们从内心深处守望和恢复家的温暖。也许,一些灾区群众要远离祖祖辈辈守望的故里,也许,一些灾区群众要改变过去传统的生活方式,但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在党和政府的殷切关怀下,家的温暖却是他们永远不会失去的。 

    再大的家,如果主人的心中充满了孤寂和忧伤,也会觉得那不过是一个禁锢自己的牢笼;再小的家,如果主人的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憧憬,也会觉得那是一个可以托起天的港湾。家不论大小,家也不论远近。家是心中不灭的明灯。 

    地震发生以后,很多灾民被转移到了祖国各地进行救治或重新安置。“到了这里,这里就是你的家。”“没有了亲人,我们就是你的亲人。”这些是很多被转移或安置别处灾民经常听到的话语。是啊,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大家庭。祖国一家亲,四海一家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有善良的中国人民在,到处都是自己的“家”。 

    家,既是有形的房屋建筑,更是无形的心灵家园。灾难可以摧毁有形的房屋建筑,但却摧不垮我们无形的心灵家园,因为我们中华儿女向来是压不垮、难不倒、砸不烂的。中华民族曾经经历过无数的灾难,但是每一次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热爱我们社会主义的大家庭。 

    地震灾害可预期的严酷后果之一,就是会造成相当数量的“地震孤儿”。对于这些对家还没有一个完整概念的孩子而言,理想的方法是让他们重新进入一个新的家庭,从而在一个和一般孩子基本一样的家庭环境里,在爸爸、妈妈的关怀下,更加正常地继续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和发展。让“地震孤儿”重新有个家,不致于让他们在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家破人亡的阴影,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重建家园,更要构建坚强的精神家园。 

    曾几何时,多少人抱怨同住一层楼,却相互之间很难有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而灾难的到来,让“家”没有了围墙,没有了壁垒。不管你身处何方、家住哪里,面对地震灾害,都会情不自禁地走出自己的家园,打开心灵的窗户,相互鼓舞、相互支持,共同呼吸、共同前行。灾难让我们懂得了珍惜生命,懂得了奉献爱心,懂得了家国天下。正如一首歌中所唱:“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地震,让灾区人民暂时失去了家园,但是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靠前指挥,有党员领导干部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有来自海内外祖国亲人的真情援助、无私奉献,一个崭新的、充满特殊含义的“家园”将会在我们的心中成形,在我们的身边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