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财经》网看到了一篇多难兴邦与制度建设的文章,精彩的内容道出了中国的发展论。
"如果你有1000万,你是要建10座坚固的小学,让农村偏远地方的孩子上不了学,还是建100座质量不好的学校,让多数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我不是专家,但根据报导,防震建筑比普通建筑的造价高5~8%。我们假定这个数字更高一些,20%甚至50%,很显然并不是10和100的关系。[四川汶川地震]
总理上阵显然比起克林顿空中视察更人性化,也赢得了更多掌声。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总理这一个月确实老了许多,说明有大量的事务需要他亲力亲为,这正说明了制度的缺失。总理之下,有一套庞大的政府班子,合理的情况是,总理只需调度,过问一下就可,完全不必如此操劳。如果凡是都要总理亲自过问甚至参与,说明了政府效率的低下,功能的缺失。
《财经》网:这正印证了本文的观点:制度建设极其重要。然而,“制度”这个词比较敏感,我感觉对于类似救灾这样的有具体所指的情况,要求政府做的事情,不妨避免“制度”这个词,改用更中性的“流程”更好。 另外,对于军队的表现,我也颇有微词。毫无疑问,军队这次的作用极其巨大,功绩卓著,反映也非常正面,尤其是刚开始时军队完全是自发救灾。按照相关报道,刚开始的两天,军队的行动完全是自发的,属于各自为战的状况。灾难是突降的,事先没有一点征兆,军队的快速自发行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但问题正在这儿。这次灾难无疑相当于一场战争,军队也正是把它作为战争来对待的。但是,如果在敌人来袭的情况下,有两天时间是各自为战,那么这个仗也不用打了,必败无疑。何况如果是战争,敌人首先要袭击的恰恰是指挥系统,那就不止乱两天了。所以我认为,这次军队救灾打捞有功,但是如果作为一场战争来考核军队,未必合格。
这次的汶川大地震确实给中国带来了不小的灾难。
部分文字来自《财经》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