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多难兴邦”?


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四川地震灾区的孩子们时,曾经在北川中学帐篷教室的黑板上工整地写下了这样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他以此语教育灾区的孩子们:多灾多难的局面,往往可以激发人民励精图治,转危为安,使国家复兴强盛起来。事实正是如此,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在夺取了七万条性命、将上百万间建筑夷为平地的同时,也给了我们许多东西。经历过无数艰难困苦的中华民族,在遭遇如此灾难之后,必将更加坚强,国家也必将更加繁荣强大。在这场地震灾害的面前,中国犹如浴火凤凰,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必将涅槃重生。以下试列举一些侧面说明之。

政府的公信力提高。长期以来,由于腐败现象的存在,人们对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屡屡提出质疑和挑战。在此次大地震的严重灾害面前,在已经过去的18天中,可以说。我们的政府向人民交出了一张合格的答卷。从对灾情发生的快速反应、国家领导人和军队在第一时间亲赴灾区一线,到舆论环境的高度透明、各级政府救灾组织工作的有序展开,都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府为人民”的宗旨。各级政府官员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用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向全体纳税人表明,真正的人民公仆应该怎样履行自己的职责。从国家主席、政府总理这些中央领导,直到基层的县长、乡长、普通公务员的言行,的确做到了不辱使命。这其实是比喊多少响亮的反腐倡廉口号、进行多少次政治学习都有意义得多的政府公信力再造啊。

社会的防灾意识明显加强。中国是个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但人们的防灾意识和防灾措施却非常欠缺,在这方面和日本相比,我们就差得多。记得8年前我去日本参加一个企业研修班的学习,就曾专门参观过一个县里的防灾教育基地。人家的观点是,既然地震预报目前还无法准确地做到,那就坚决地将功夫下在了灾害发生时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上。幼儿园的孩童就知道地震发生时如何合理躲避,各种学校往往就是当地的防灾中心,建筑的防震性能是最好的,应对紧急情况的相应物资是最全的。这一次灾害我们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这定会使我们更加聪明起来,为应对今后可能的各种灾害做更多的有用之功。依我们如今的能力,日本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一定也会做得到。

非政府组织得以健康发展。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各级政府和解放军武警部队无疑是中流砥柱,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而与此同时,我们的各级nqo(非政府组织)在组织自愿者队伍、募集赈灾款物、提供心理救援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必须指出,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以往我们更多地习惯于依靠政府官方一个渠道去完成所有社会救助任务,尽管作为政府承担这种社会救助使命责无旁贷,但多个积极性总要比一个积极性好嘛。出于种种原因,在过去我们对这些非政府组织往往有一种本能的排斥,而在此次抗震救灾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情况有了实质性的变化。政府和舆论都非常正面、积极推崇这些非官方的力量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开始,相信一个多元的中国社会会更加丰富多彩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以人为本理念得以更好诠释。中国历来是个崇尚民本主义的国家,新中国所历来倡导的行政理念也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然而由于种种思想意识上的偏差,人民的利益在很长一个时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逐渐在正本清源,以人为本成为了基本的施政理念。在此次抗震救灾中,这个理念得以根本、彻底、全面的弘扬。在灾情最为严峻紧急的时刻,我们从国家领导人口中得到的最明晰最终紧急的号令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救人。为了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100%的努力”。我们的各级政府和人民子弟兵以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实际行动,为“以人为本”作出了最好的诠释。面对此情此景,长期以来一直诋毁我们不重视人权的西方世界集体无语,并只能叹服中国人的人性与博爱。

中国国际形象更加凸现。今年注定是中国人赢得整个世界的尊重之年,在大灾突然降临的时刻,我们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能量汇集之后,中国的潜能被极大的焕发出来。地震灾害不仅不会压垮中国人,反而会更加激发出我们中国人的昂扬斗志,我们强大的综合国力完全能够支持我们抵御地震灾害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基本面更不会发生逆转。而且我们会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更好地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灾后的中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在大灾面前,中国很好地向全世界彰显了东方巨人的良好风范,遭遇如此大灾,依然不忘对国际社会应该履行的责任,前不久向缅甸灾区捐款1000万美元就是明证。中国的积极灵活的外交仍然显示着独有的魅力,精彩的北京奥运会正在张开热情的臂膀,喜迎全球朋友的光临。就连一向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颇有微词的西方舆论,这回也不得不承认:这场地震灾害使中国的国际形象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