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凭什么能吸引着世界莘莘学子呢?
当时做管理学课件,因为我对书上的案例不太满意,想找个好的、说明问题的,更加接地气的。一天,我去“深大继教院”上课,时间充足,便去了隔路相望的“深圳书城”,寻找了十几分钟,突然,《哈佛凭什么》一书吸引了我,快速阅读了一下前言,眼前一亮,我找到了最关键的东西,那就是中国人才管理模式、理念可以借鉴的东西,或者说是精髓。我用了几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中国在管理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例如,长城、悬棺、人才的培养上早已经借鉴他的东西,但是固有的模式还是影响着着中国教育的步伐。我从中得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思路,使我的教学效果有了新的高度,更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我的作业再不是理论概念,而是学员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加理论,去解决问题的实质性作业。学员兴趣也高,有时就某个学员管理上的实际问题,大家积极叁与,提出各自见解。我向他们推荐了《哈佛凭什么》这本书,一致认为是本好书。
哈佛凭什么能吸引着世界莘莘学子呢?
伍德编著的这本书告诉了我们。
哈佛大学创建300多年以来,为美国及世界培养了无数的政治家、科学家、作家、学者.......先后有6位美国总统、3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全球500家最大财团中2/3的决策经理们在这里探求出成功的奥秘。
它有一整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和管理制度,能让所有进入哈佛的“金子”都能在毕业后发出耀眼的光芒。
事实证明,他们的教育应该说是一种独特的“精英”教育。而美国人反对这种说法。
美国维吉尼亚联邦大学商学院教授Van R. Wood在接受《价值中国》专访时说:中国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国家,社会上的个人主义并不强烈,大多数的学生都很害羞,老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回答,也不太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相反,美国学生更喜欢思考,充满想象力,有创新的激情。注重背诵知识的教育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使其思维固定化。
这种情况必须改变,我们要做创造性的工作,教育要培养知识型的工人,而不是记忆机器。
不仅重视书面教育,而且积极参与实践,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特别要了解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要适应这个商业世界,要懂得这个世界的发展趋势,不能与社会脱离。如果做不到这些,你将缺乏竞争力。每个人都知道钓鱼需要鱼钩,可很多人不知道怎样的鱼钩才能吸引鱼上钩,同样,知识非常重要,但是了解究竟通过何种方式才能有效的发挥知识的作用则更为重要。
哈佛大学的创建于1636年。当时,为了保存欧洲的传统文化,移民大会决定创建一所培养牧师的学校。约翰•哈佛是建校委员之一, 1638年,哈佛人为了纪念这位捐献者,把校名改为“哈佛学院”。1780年,又改名为“哈佛大学”,并于19世纪中叶摆脱了教会和政府的控制,在行政与财政上取得了独立。
《哈佛凭什么》无论在管理模式还是教学模式上都非常值得我们相关部门和人员学习研究。
在管理上,有著名的故事。在哈佛大学图书是不允许带出去看的,一天,一名学生在看捐献者约翰.哈佛留给哈佛大学的书,到闭馆时间了,书没有读完,又不舍得放下,就偷偷带回宿舍了,当天晚图书馆着火了,书全烧了。这名学生害怕了,“怎么办?书送去,我犯了校规,不送,这是捐献者唯一留下的一本书,”经过思想斗争后,他决定找校长承认错误送回书,校长听了他的话,心里也很矛盾,但为了学校的管理,校长最终还是决定开除了他。校长说:你保留下了唯一的一本书并且送回来了,应该得到奖赏,可你犯了校规,你就必须受到处罚,学校的制度任何人不可违反。学生接受了处罚。
这就是哈佛大学的管理,制度高于一切。
学生这样评价哈佛:进了哈佛,第一年,是地域,第二年,是天堂。 在第一年的基础课学习中每天只有3个小时的休息,其余就是拼命学习。第二年,是实战,学习重点以案例为主,是创造激情的训练和开发,学生在老师面前发挥想象能力的最好机会。能得到老师认可,到社会上就很快成才。
哈佛的学生被认为“拥有某种神奇的威望”。
这就是哈佛能吸引着世界莘莘学子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