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与快乐


趣摘自生活,更源于人文思想的心态。
趣,不选择被迫,即使是所谓的善意。
所以,形成健康的人文导向与认同,是我国,也是整个世界的需要。这种需要体现在矛盾的激化,体现在社会的动荡,体现在派别之间、宗教信仰之间的斗争,体现在和平时期的迷失,体现在社会的循环,体现在自以为是的好像的快乐与痛苦(女子缠足时期,小脚女人不是也引以为傲吗?)-----
但是我们能吗?事实告诉我们,不能。为什么呢?先看一下我在前面写的一篇文章:

国家与恐怖主义

只要有现实意义的国家,只要有现实意义的领导,就会有‘党争’,以争权逐利为目的,以留名于世为目的等等。而这些是由人的欲望本性所决定的,也是任何人或制度解决不了的,犯罪判刑或杀头,后继者仍如是,只要他是人,不能抛却自己,这种现象就不会改变,在历史的不同时期,这种现象或大或小的展示着。

思想,从自己出发,每个人自己走思想之道,从确定个人的生前死后的人生观开始,自己解决自己,是唯一的方法。

其实,不止是‘党争’,还包括其演变的恐怖与反恐怖,斗争与反斗争,以及所谓的战争与和平,尽是如此。

无论是谁当权都一样,只要你是人,不能自己解决自己的人,那你就有人的本性:欲望。如果你能解决自己,思想达到满欲高境界,则不欲,此者,人亦不聚,亦不会当权,汝之所为,也唯有尽无为之事,教化天下,以无欲为欲,净化、修正、发展灵魂以尚道。

纵观历史,圣人、名人、也包括不为生活困顿的人,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至极而否,要么困惑迷失,要么欲望膨胀变态,要么成为公认的‘成功’,要么成就思想。

人,是变化的,而变化的方向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唉---方向与人文的方向,期待着---

不是没有形成,而是是否被取舍而已----

还是以前的文章:

论‘大才’

大才’者,国必弃之人,亦必用之才。

国存,则制存,则私欲之心存;
此,大才者,所不容也。
私欲之心,不致大才。
大才者,非大功不建也;
大功者,非无为而为之。
常建功者,则耗其心,心既耗,夫难致大才。
而不以私欲为欲,亦人之不欲也。
自己的疑问与解答:为什么自己的倡导(办人文思想学校)不被选择?其实自己在文章中已经整理了答案,只是叹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