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该给检查写个“检查”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检查”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检查是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其本意是用来发现问题,便于总结经验,更好地促进工作。然而,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企业的领导却给“检查”赋予了新的“内涵”:“检查”就是“酒茶”和“简查”。这种解释的确颇有“创意”,但听起来却十分耐人寻味。看来,好好给“检查”总结一下,让其认真“自我检查”一番是十分必要的。

  检查是对工作成效的一种检验或肯定,上级检查下级工作本无可厚非。企业的上级主管机关为体现对某一项工作或活动的重视,总要派出这样或那样的检查组,对基层贯彻上级指示的情况进行检查或督促,看其是否重视?看其是否落实到位?以为只要派出了检查组,只要有检查组的总结或汇报,自己的工作就贯彻到基层了,活动就是收到成效了。然而,实际情况却非如此:上级有上级的做法,基层有基层的难处和对策。一些基层单位为了迎接检查,生怕得罪检查组,不得不打乱原先的工作计划,另外再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对所要检查的内容进行“包装”,以求大吉;有的基层单位本来没做什么工作,为“炫耀政绩”,一方面欺上瞒下,夸夸其谈,阳奉阴违;另一方面对检查组进行“酒精”考验和“礼尚往来”,以致出现“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的问题;还有的单位为了应付频繁的检查,不得不弄虚作假,用些“假、大、空”的东西来糊弄不负责任的检查组,还有的单位每天要接待上级派来的数个检查组,造成基层单位应接不暇,焦头烂额,力不从心。而对于企业的上级机关来讲,有些检查却是名不符实的“花花衣”。有的是可搞可不搞的“大检查”,有的是劳民伤财的“大检查”,有的是“拉大旗作虎皮”的“大检查”等等。如此之多之滥的检查,上级一些单位和部门还有多少精力和心思来为基层办小事办好事办实事吗!有的只是把精力用在借检查之名,行“酒茶”和“简查”之实!检查的多了,就使得“检查”本身变味了,失去了其应有的功用,完全是形式主义、官本位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甚至还滋生了腐败现象,上述这些现象,不仅无益于工作,且危害无穷。这样的检查我看不搞也罢。

  其实,检查的好坏与否,不可一概而论。符合国情民意的检查,实事求是的检查,解决实际问题的检查,“雪中送炭”的检查,职工群众是欢声雀跃的,而关注民情、体察民声、反映民意的检查和求实、扎实、得民心顺民意的检查,就是最好的检查,最受职工群众欢迎的检查,当前如求真务实的企业安全生产大检查、关注合同工工资执行情况的检查、企业劳保政策以及关注下岗职工生活待遇政策是否落实的检查等等,这样的检查,不仅必须,而且是必要的。

  上级的政策、文件、措施等要在基层贯彻落实,有些时候,通过电话、暗访、书面材料、电子邮件等形式就能达到目的了,不一定非要安排检查组下去检查。如果确需派出检查组进行检查,可以采取成立综合检查组的形式,尽量避免重复检查、交叉检查现象出现,给基层单位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使得检查流于形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检查”也是一种资源,检查多了、杂了,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少些检查组就是多给基层单位减负,就是“职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最好体现。

  由此看来,好好给检查写个“检查”,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革,真正让检查成为一种机制,让检查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做到与时俱进,这对于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有效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进一步转变领导干部作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