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qi看“猎头纠纷案”
2007年的金秋九月,我刚刚涉足猎头行业,正值“力氏官司案”闹得风声水响。这起官司的背后到底隐藏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客观事实,我们没办法究其根本。但从事件本身来说,它的确让我重新审视个人素质、职业道德及公司管理等多方面的关系。
Anqi以为,一个职业人士首先应该拥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然后才是职业技术和将要体现的价值。若无前提,亦因你没有约束而放任而为,会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而职业生涯也带上枷锁,至于企业也会受到影响。
纵观整个事件,我为力氏不值,为万宝盛华不值,亦为Z某不值。力氏虽然赢了,并且是借诸法律武器维护了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保护了合法权益,但是心里留下的创伤——Z的“合理”跳槽,Z的“无情无义”,公司资源的流失,凝聚力的缺失,职场品牌的影响是不能单纯用物质来弥补的。坐拥世界500强猎头的“万宝盛华”虽然获取了当地的猎手资源,但也不禁使人产生疑问:猎亦有道乎?所谓的背景调查呢?所谓的入职劳动关系审核呢?利益的产生一直以来绝对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为什么Z当时拒绝合同的经济补偿呢?Z某真的能“擦亮职场品牌”吗?其是否能走完猎头生涯?毕竟我们绝大多数人是不可以像离开微软投奔Google的李开复博士那样,为自己的职场品牌打上一场漂亮的个人危机保卫战。但之前也有听说过关于Z的很多正面评价:很勤奋、很刻苦、有很多工作成果。所以,我们不能用唯一的衡量标准去评价某个人或某件事物。环境、修养、文化、诱惑、欲望、利益都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与思考。相信事件并未落定在每个职场人士中。
职业人到底应该靠什么来“擦亮职场品牌”? 是信誉,是修养,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是创造价值的真本事。真正人才的职业转换绝不单单只对利益层面的考虑,而更会关注的是工作的快乐与成就感。
有道德有能力的人才是每个企业都中意的,可是该如何去发现他们,如何去培育他们的忠诚度,如何去设计合理约束机制?这些都是每个企业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而不论企业有多大。只要有人才资源的地方,就有猎头的存在。不是说人才因猎头而流失,而是猎头应运人才市场而生。这也或许体现了人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忠诚,同时人才的流失在某种程度上也不一定是坏事情。如何完善公司机制,建立留住人才的方案是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我想“力氏”一定深深反省了。
“劳动合同”和“保密协议”在猎头公司里同样有着重要作用。如果你素质高、誉度高,它就会是你的朋友,保护你的合法权益。如果你不遵守规则,它会在关键时刻提醒你,甚至约束你,直到你厌烦了,说不定还会跟你对薄公堂。所以签合同是基于双方的一种尊重,一种信任,一种约定。在“人在职场,跳者无罪”的今天,才市流动中似乎潜藏着一个心照不宣的微妙———带着“商业机密”砝码跳槽的人,似乎更加胜券在握:“我有核心技术!我有优质客户!我有同行机密!”,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昨天的足迹有可能成为明天的覆辙。所以,人才真的要做转换时也一定是慎重而理性的,客观的状况是不是真的让你非跳不可?你是不是遵守了应该应份的约定。
我们DOWELL对每一位新入职的同事讲:DOWELL期待员工与公司长期发展,但是总会有些原因不能,也能理解,但只要在DOWELL工作一天,就要用心做好每一天,快乐每一天。当时我在心里也对自己这样说:工作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公司,对得起良心。DOWELL不仅仅重视合同形式,更看重的是每个同事心里真实的想法。相信,我会在DOWELL开明尊重及信任的土壤里茁壮成长。
群体——企业——社会,都是由个人组成的,他们依赖个人的成长,个人的价值由他们来体现,相辅相成。每个人都需要借用一个好的平台来发挥自己的才能与价值,但同时也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我坚信我们的诚信加努力会创造好的工作结果,必定会收获美好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