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虚假数字的背后是少数干部工作浮夸,通报批评的四个单位为大家敲响了警钟,今后再发生类似情况,坚决给予严肃的纪律处分,坚决予以一票否决。”5月3日,盱眙县召开专题大会,县委书记蔡敦成通报了四个单位和个人在工作中虚假问题的处理意见。(2008年5月5日淮海晚报)
统计数据是一切科学决策的基础。一个真实的统计数据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注水的统计数据则注定了会殃及黎民百姓的生活和福利。然而,数字造假似乎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中国的官场,甚至还被一些官员给“发扬光大”、“变本加厉”了。有些官员工作实绩平平,但要标榜自己的功劳,要完成下达的任务,只好动数字的脑筋;有些官员为了争取上面的扶持,取得政策上的优惠,装出一副可怜相,也从数字上做文章;数字成了一些官员的外衣,什么时候穿什么衣,什么季节换什么服。“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已经成为中国官场挥之不去、招之即来的一大顽疾。
当然,数字本身并没有错,并且真实的数字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比如当地的工农业发展状况如何,招商引资项目完成怎样,人均收入多不多,群众的生活水平高不高,等等,都离不开数字描述。真实的数字一目了然,它胜过许多语言。但是,数字一旦有了假、掺了水,便成为了一种欺上瞒下、自欺欺人的“恶作剧”,必然影响参考的价值,甚至会产生相当的负作用。人民群众欢迎能够反映实际情况、客观真实的数字,坚决反对各种弄虚作假、无中生有的数字。
说到底,一些官员热衷虚假数字的根源是私利的驱动和贪欲的冲动,即保位子、升官衔、得实惠。贪官王怀忠有一句名言:“只要你能搞出政绩,就算你能,能上,但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要让领导看到政绩”。当然,虚假的政绩为王怀忠带来了好处,王怀忠的官越做越大,而且升迁的速度相当惊人,平均两年多升一次官。但是,终究“纸包不住火”,最终王怀忠还是为自己的“欲壑难填”付出了代价。
评价干部和组织考核干部,一个重要标准是看政绩。但是,有的地方简单地把政绩与几个经济指标划等号,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导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弄虚作假。因此,必须科学地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
一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政绩。具体地说,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另外,在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基础上,还应按照德、能、勤、绩、廉即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和廉洁自律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考核。这些方面都兼顾到了,才能比较全面地看一个干部。
二要用实践的观点看待政绩。政绩是实的不是虚的,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不是形式主义“花架子”。考核政绩,就要深入实际,不仅要亲眼看一看,还要亲耳听一听。看看它是否符合实际,符合客观规律,是不是实干出来的,干的是不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要的实事,能不能切实发挥作用,真正造福一方,惠及人民群众。
三用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应倾听群众呼声,看看领导干部是不是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评价一个领导干部政绩的优劣或大小,是上级有关部门的职责所在,而履行好这个职责的第一要义,就是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干部政绩的大小、优劣,乃至是非功过,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衡量干部政绩,最重要的是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我们一直强调干部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政绩观。笔者认为,干部科学政绩观的形成,最终还是来源于科学的考核评价政绩体系。一些“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怪事和某些目标考核指标过高,是一些干部搞浮夸的“病根”。为此,必须要不断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并要求干部即使是客观上完不成考核目标也不能虚报浮夸。就如同高考指挥棒一样,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令人欣喜地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已经由中央颁布实施。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抓好落实。
作为领导者,对于下级上报的数字能不能正确地判断、科学地分析、实事求是的对待,既是其自身素质和执政能力的一种体现,更是其能不能做到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高度负责的一面镜子。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很多领导干部看到下面的同志造假,能够厉声断喝、怒批,指出其危害性,并引起疗救的警醒。但是,光有断喝、怒批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真抓实干,形成实事求是的良好风气。另外,要严肃统计法,建立严格的制度,实行“一把手”问责制,并且有必要设置数字统计举报制度,只要出现了数字上的造假决不能泰然处之,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于用虚假数字生成的政绩予以撤消,公开曝光,决不能让一些官员靠假数字得到功名。
新闻链接:
县委书记拍案怒批虚假数字
统计数据是一切科学决策的基础。一个真实的统计数据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注水的统计数据则注定了会殃及黎民百姓的生活和福利。然而,数字造假似乎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中国的官场,甚至还被一些官员给“发扬光大”、“变本加厉”了。有些官员工作实绩平平,但要标榜自己的功劳,要完成下达的任务,只好动数字的脑筋;有些官员为了争取上面的扶持,取得政策上的优惠,装出一副可怜相,也从数字上做文章;数字成了一些官员的外衣,什么时候穿什么衣,什么季节换什么服。“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已经成为中国官场挥之不去、招之即来的一大顽疾。
当然,数字本身并没有错,并且真实的数字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比如当地的工农业发展状况如何,招商引资项目完成怎样,人均收入多不多,群众的生活水平高不高,等等,都离不开数字描述。真实的数字一目了然,它胜过许多语言。但是,数字一旦有了假、掺了水,便成为了一种欺上瞒下、自欺欺人的“恶作剧”,必然影响参考的价值,甚至会产生相当的负作用。人民群众欢迎能够反映实际情况、客观真实的数字,坚决反对各种弄虚作假、无中生有的数字。
说到底,一些官员热衷虚假数字的根源是私利的驱动和贪欲的冲动,即保位子、升官衔、得实惠。贪官王怀忠有一句名言:“只要你能搞出政绩,就算你能,能上,但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要让领导看到政绩”。当然,虚假的政绩为王怀忠带来了好处,王怀忠的官越做越大,而且升迁的速度相当惊人,平均两年多升一次官。但是,终究“纸包不住火”,最终王怀忠还是为自己的“欲壑难填”付出了代价。
评价干部和组织考核干部,一个重要标准是看政绩。但是,有的地方简单地把政绩与几个经济指标划等号,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导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弄虚作假。因此,必须科学地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
一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政绩。具体地说,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另外,在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基础上,还应按照德、能、勤、绩、廉即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和廉洁自律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考核。这些方面都兼顾到了,才能比较全面地看一个干部。
二要用实践的观点看待政绩。政绩是实的不是虚的,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不是形式主义“花架子”。考核政绩,就要深入实际,不仅要亲眼看一看,还要亲耳听一听。看看它是否符合实际,符合客观规律,是不是实干出来的,干的是不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要的实事,能不能切实发挥作用,真正造福一方,惠及人民群众。
三用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应倾听群众呼声,看看领导干部是不是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评价一个领导干部政绩的优劣或大小,是上级有关部门的职责所在,而履行好这个职责的第一要义,就是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干部政绩的大小、优劣,乃至是非功过,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衡量干部政绩,最重要的是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我们一直强调干部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政绩观。笔者认为,干部科学政绩观的形成,最终还是来源于科学的考核评价政绩体系。一些“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怪事和某些目标考核指标过高,是一些干部搞浮夸的“病根”。为此,必须要不断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并要求干部即使是客观上完不成考核目标也不能虚报浮夸。就如同高考指挥棒一样,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令人欣喜地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已经由中央颁布实施。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抓好落实。
作为领导者,对于下级上报的数字能不能正确地判断、科学地分析、实事求是的对待,既是其自身素质和执政能力的一种体现,更是其能不能做到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高度负责的一面镜子。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很多领导干部看到下面的同志造假,能够厉声断喝、怒批,指出其危害性,并引起疗救的警醒。但是,光有断喝、怒批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真抓实干,形成实事求是的良好风气。另外,要严肃统计法,建立严格的制度,实行“一把手”问责制,并且有必要设置数字统计举报制度,只要出现了数字上的造假决不能泰然处之,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于用虚假数字生成的政绩予以撤消,公开曝光,决不能让一些官员靠假数字得到功名。
新闻链接:
县委书记拍案怒批虚假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