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富老师是浙江省名教师,特级教师,今天早上在江北唐弢小学听了他的专题讲座,课题是《生成性课堂与学科教学规范》。他结合早上的两节数学教研课,给我们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怎样才能上好,我虽然从未上过数学,平时听数学课也很少,但我从林老师的讲座里还是听到了很多新颖独到的东西,其中一些内容我感触颇深,现稍加整理。记录下来与同行们共勉。
林老师说:所谓“生成性课堂”的内涵是“课堂教学应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是不具备生成性的,从生命的角度来看,每一节课堂都是补课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的生成过程。”
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最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态。数学课堂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如在计算教学时应做到“以用激算”,即提出学生在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算的欲望;“以用理算”,让学生走进生活,用最适宜的方法整理自己的算法;“以用促算”是充分体现数学中的“算用结合”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去进行猜想,验证、应用,然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林老师结合新旧课堂教学给我们分析了生成性课堂的优点以及生成性课堂要注意的一些环节,学生的差异是很大的,所以我们通常说不同的人学数学,学的是不同的数学,这也叫个性化数学,我们在数学科教学中,“生成性教学分三个环节,一是动态生成,二是预设与生成,三是生成的有效性”(林老师语)。教师对课堂的预设有时不是很全面的,有时学生会提出一些老师没预设到的观点、方法、结论。所以老师对学生提出预设外的结论或观点应给予很好的鼓励,才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课堂的切入点往往是学生的在不经意中提出来的,老师这时候可以大胆的展开,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但是在数学课教学中也要注意它的规范性,即教学规范,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是很随意的,虽然整堂课生动活泼,学生由于娱乐性的增加而和老师的互动很积极,但整堂课的收效却非常低。有的名师上课也出现类似的问题。所以老师上课要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把课上得更扎实,更细腻,才能做到教学规范。
我们数学老师上课常常走入以下误区:
一是教学目标虚化,就是没有突出本节课的目标(其他学科的老师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二是教学内容泛化,很多老师在教学时把其他学科的很多内容都渗透进来,杂乱无章,强加引用,冲淡了本学科的特点,名誉上是数学课,上成了四不象的课。
三是教学活动非学科化,
四是指导作用弱化,教学课还得强调老师的指导作用,因为数学课的概念强,也比较抽象,所以老师有时须多加指导,也就是说我们传统教学方法也还有用武之地。
五是教学技能退化,现在一些老师上课,不注重环节间的过度,环节时间的把握,板书、语言、肢体语言也不规范,特别是年轻老师更要加强教学技能的夯实。
所以我们老师要做到数学课要上出浓浓的数学味来,要以数学的思想、方法来思考数学,多研读教材,用活教材、探究生成性课堂的理念,不断的提升教学水平,用理性的眼光看问题。使数学教学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