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柏杨辞世看中华民族主义的新时代(5月7日)


  
   4月29日,又一位伟大的思想者永远离我们而去了,那就是台湾的柏杨先生。

  柏杨先生的作品,不管是“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通鉴》”等巨著,本人看的都实在是少,留下印象深刻的,除了《丑陋的中国人》与“酱缸文化”国民劣根性让国人有切肤之痛,过目难忘的感觉之外,也难以数出其他的了,日后定当找时间补课。

  但毕竟柏杨先生可以称得上著述等身的造诣了,而且其立足点显然可归为“感时忧国”的传统,更兼之“故者为大”,台湾最新领导人马英九说先生去世“象征一个时代的结束”,不管是从哪个角度讲,柏杨先生都是值得当世与后世尊敬的。

  柏杨先生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就是民族虚无主义,这跟其坎坷的经历与受到的迫害是分不开的。

  在愤青年代,本人也是有民族虚无主义倾向的,那民族虚无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来源于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强烈于六集电视政论片《河殇》,并在89那场政治风波之后逐渐淡漠下来的。

  最为难忘的是在1990年春节期间,本人兴之所至地利用连续11个不眠之夜将《河殇》那数万字的解说词翻译成为英语。不仅有了检验自己英语翻译能力的机会,更从文字的表现力与思想性的角度感受这部政论片的震撼,单纯从这点以及在1988年公映时的大背景看,出现万人空巷的现象也是历史的必然。

  而在不足20岁的时候,能够做出那样的事情,也算是有些价值的了。

  追溯百年以来的历史,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从“五四”时代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到鲁迅时代,再到柏杨、李敖、龙应台,都是对中国人的人性进行反思的代表,这不仅使得我们对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人性等方面进行批判,更使得我们可以直视自身的缺点。批判的结果就是我们不再认为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留给我们值得自豪的东西,恰恰是那些被放大了的糟粕。刚刚从故步自封中朦胧睁开眼睛,还没充分醒过来,就被当头打了一闷棍,并数十年抬不起头来。这就是民族虚无主义。

  1989年《光明日报》曾发表社论称:“夜郎自大、闭关锁国曾使我们自食苦果,固然不足取;但是,枉自菲薄、自惭形秽、津津乐道中国人的所谓劣根性,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除了使人们悲观失望、自暴自弃之外,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随着中国30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同时发达国家纷纷陷入经济衰退甚至经济危机的旋涡,中国文化中的精髓逐步为世人所重视,特别是汉学与国学的热潮,更是增加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而国际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入侵,物欲膨胀下的享乐欲望横流,按照本人物质与精神之合大抵相同,物质多一些,精神就少些;同样精神多一些,物质就会少一些。就会形成民族虚无主义滋生的土壤。

  值得注意的是:在《丑陋的中国人》之前,也有美国人写过《丑陋的美国人》、日本人写过《丑陋的日本人》,以及法国人写过《丑陋的法国人》,这些都是当初大国对自己的反思。民族虚无主义在大国沙文主义盛行的时候,可以起到客观而理性的作用,在当时揭短性的东西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民族虚无主义更是摆脱国际社会中义务的很好的挡箭牌,并闷头积累国力,这些都是可以肯定的。

  但过度的民族虚无主义确实会让整个民族丧失斗志,甚至成为没有精髓的“孤魂野鬼”。本人在《从拆故宫建文化副都到民族虚无主义》的文章中曾提到:

  不要忘记,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都是通过输出自己的文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就如对女人的定位与传播中,日本自我标榜贤淑清纯、韩国自我标榜传统顾家、法国自我标榜浪漫独立,美国自我标榜特立独行。美国人所传递的救世主、个人英雄主义、德国人所传递的严谨与发动机式的工作方式、韩国人的爱国与民族自我保护凝聚力,甚至连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台湾,都要宣称自己拥有的是大陆人缺乏的个性化特征。

  当我们逐渐接受了别人的东西,就会造成自我形象与定位的缺失,成为真正的民族虚无主义者,这是一个国家与一个民族最为可悲的地方。

  但在当今的时代,我们固然需要民族虚无主义的理性,但更需要新民族主义的民族凝聚力、支持国货、抵制进口侵蚀,这才是当下我们共同的战略目标,也可能是留给我们子孙与历史的最大收获。

  所以,在柏杨时代宣告结束之时,我们有理由从民族虚无主义的阴霾中走出来,并倡导一个新时代的开始——那就是中华民族主义的时代,那也是一个新民族主义的时代。

  因为民族主义是在中国的原始词语里没有的,是西方带来的词语,民族的概念也是西方带来的。然而在中国逐渐强大以后,民族主义却成为了攻击弱小或复仇的利器。不过,这是由于冲动力反作用的结果,是受到压迫的正常反应。由此就得出结论认为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

  某些有个性的学者认为民族主义是圈套。由于中国是有56个民族的国家,民族问题非常复杂,加之这些日子新疆独立与西藏暴乱。就把所有罪责归结到宣扬民族主义的身上,所以认为民族主义的提出对于中国是非常不利的,也是很危险的。他们认为我们提出民族主义就只能激发民族矛盾,使得事态更加复杂,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在这一点上,本人有不同意见。

  个人感觉我们倡导的民族主义应该是“新民族主义”,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旧民族主义”,不应该是狭义的汉民族主义,而是中华民族主义。中华民族主义所指的不仅仅是汉族,也不仅是中国范围内的56个民族,更应该包括那些港澳台及海外的华人华侨,他们的根应该是属于中华民族的。

  关于这一点,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学部主任、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张蕴岭先生深有研究。他在文章中提到,不管是不是拥有中国国籍,华人往往都有着很深的“中国情结”。正是这个中国情结把他们连接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透视这个中国情结的深邃,有时候觉得很容易,有时候又觉得很难。之所以觉得很容易,是因为无论在哪里,一听到他(她)说中文,就感到很亲近,有时候甚至单凭他(她)的一张脸,也似乎觉得可以拉得很近。之所以觉得很难,是因为有时很难理解是什么使众多拥有不同国籍、不同信仰的华人可以天涯连心。

  张先生认为,身居海外的华人很多都是“爱中国,不喜欢中国”,都有一颗“中国心”,所谓“中国心”是指关心中国的发展,希望中国强大,看到中国受到不公平对待就看不下去。让他们的孩子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培养他们的中国情结,不要让他们断了中国的根。

  本人认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有自己的民族主义,而中华民族主义就是新民族主义,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魂,不会有任何地域色彩,不会有任何分种族概念,更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民族魂聚则伟大并被人尊重,民族魂散则软弱被人欺负。

  中华民族主义的概念会让全世界的华人都找到自己的根,找到归属感。

  不管是犹太人还是其他伟大的民族,都没有由于散居在世界各地而遭遇歧视,那核心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历史,有共同的文化,有共同的信仰,虽然也会出现败类,也会有所差异,但真正的民族概念是需要母亲那样的包容的,不会由于历史上曾经犯的错误就惩罚自己,就永远无法抬头。

  本人也在多篇文章中倡导民族主义。

  中国的强大为世界所瞩目,甚至老外都以跟这个国家拉扯上一些关系而自豪,相反的是,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我们却生活在别人设定的游戏规则里。价值观追捧洋品牌,优先购买进口商品;消费以贷款与信用卡的方式讲究寅吃卯粮,不能居安思危,生活在缺乏责任感与历史感的年代里。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是需要有精神内涵的,客观地说,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与民族,没有思想与精神内涵的人是很容易被别人统治与奴役的。

  这是相当可悲的,甚至会成为罪人而被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

  那么我们就需要倡导中华民族主义。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对外联系的增强,中国人出国学习、工作、定居的会越来越多,世界各个角落都会有华人,海外华人已经成为连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重要桥梁,他们有的是通过做生意,有的是通过教育、文化交流,有的可能什么都不做,就是凭他们自己的各种联系与言传身教传承中华民族主义的精髓。这是中国所独有的物质与文化资源。中华民族的人遍布全球,每个国家都有中华民族的人,不管是经济列强还是文化列强,甚至军事列强,中华民族在任何国家里的力量都会是颠覆性的。

  倡导中华民族主义并不是要跟新列强主义为敌,是不具有侵略性的,更不会对56个民族中的少数民族有任何欺凌与不公平的待遇,而是在弱小在中国受到欺凌的时候是反抗压迫的利器,更也会对任何侵略阴谋起威慑作用。

  最后需要说的是:民族的问题自古是高于国家的问题的,就如历史责任感要重于时代的选择,

  也只有放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的利益,也只有把我们放在历史坐标上,我们的努力才有实际意义。

  我们无法决定自己出生在何时何地、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与家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几十年,如果没有任何归属感地活着,就会成为被遗弃的孩子。

  旧的时代结束了,让我们迎接新的时代吧!

  贾春宝

  2008年5月7日星期三

  •首创“B2M”电子商务模式的芝麻客www.zhimake.com,COO

  •电话:13269258122

  •MSN:[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E-mail:[email protected]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