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策划中,我们调查发现,不管是男医生还是女医生、不管是刚踏入工作的实习生还是资深的专家,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年轻人面临的是学习和提高技术的压力;年龄稍长面临的是家庭、晋升的压力;年介资深,就要考虑是不是要改行、退休以后怎么办……当然,还有来自身体健康状况的压力等等。下文中所有案例均引自真实的医生留言……
压力面面观——解密医生压力
“这些日子工作太累了,我感觉每天的工作就像是打仗——打仗还有间歇的时候,而我们,没有!我的科室是收治肝病的科室,共有40张固定床,但是,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将床加到了50张。昨天,我科的病人数量达到了历史新高——73人!怎么会这么多,挂床!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本该4点30分下班的我们终于在5点20分完成了任务!回到家,我全身酸痛,好像发烧的感觉,却不是发烧,是累的,今天我从7点30分上班,到下班,坐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半小时,这一个半小时还包括中午吃饭的时间!这种累的感觉,我只有那年爬泰山才有!”
“……嫁给医生,你要做好准备日夜为他身体担心。首先他的睡眠严重不足可间接引起各种疾病,他的体力的严重透支使他会比他的同龄人看起来老成。他们吃饭时间不定,有时一天三顿集中成一顿,所以许多医生都有慢性胃炎或胃溃疡,有的年纪轻轻就做过胃大切。医生比任何一种职业都要过多地接触各种疾病,如果他是一个呼吸科的医生,你就当他生活在充满细菌和病毒的空气中;如果他是一个消化内科医生,他会接触到甲、乙、丙、丁、戊型各种肝炎。如果他是一个外科医生,那他被感染的机会更会直接,几乎所有的外科医生都曾经在手术中被针扎到自己手上了,那么如果病人有传染病,像乙肝、爱滋病,都有可能被传染上。那就更不要说传染科的医生了。不过这种风险,国家还是考虑到了的,每月医生都比别的职业多拿十五块钱的卫生费。……”
——以上是本刊在推出调查时,多位医护人员所发的帖子,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就是这简单的几段话,也足以够我们管中窥豹。“医生”,肩上承受的压力之多、之大可见一斑。
压力无处不在
压力,就是当一个人认识到当前的需要超出自己或社会所能提供资源范围的时候,所感受到的一种状态或体验。简单地说,压力就是你背上一个包袱的感觉。压力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生活之中离不开压力,没压力就没动力。就好像一个打气筒在向一个轮胎打气,没有足够的气,轮胎不能鼓起来向前滚动,只有当轮胎充满足够的气时候,轮胎才能鼓起来向前滚动,然而当这个轮胎的气太满时,这个轮胎随时有可能爆裂。所以,长期过度的压力不能得到缓解,就会出现心理与生理的疾病。
当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医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职业
工作繁重;专业要求很高;工作与家庭、个人兴趣相冲突;人际关系的的问题,例如同事关系不和谐、与领导关系紧张;工作环境、工作氛围的不和谐;晋升的机会渺茫等等。
这都是工作上压力,据问卷显示,主要来源还是专业压力和工作繁忙。特别是那些具有副主
有人说,现代医学是一门爬行的医学,因为它永远不能解决病人所有的病痛。为了这爬行的医学,所有的医生都如勤奋的蚂蚁似的“活到老,学到老”。一位医生这样讲:“作为医生,我要承受终生的业务压力。因为这个职业的确是个特殊的职业,你说他是服务员?他又绝对需要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已经远不能胜任医生这个职业,医学的飞速发展要求医生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所以,必须天天捧着一本本比砖头厚的书,一打一打英文文献,结果人越来越有知识,眼镜一圈圈的加厚;这还不够,还必须争取远走他乡甚至海外去学习深造,三年三年地读硕士,读博士,还没有工资;哦,对了,除了学习意外,还要争取度过医院一次又一次业务考试,进级。总之,这就是医生。”
再如另一位医生所讲:“可以说没有哪一门科学有医学这么复杂,国外医学院校要学习 8年,国内学制至少也要 5年以上。医学的难度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说来大家可能不相信,我们在读书考试时就有救护车在旁边准备急救因为随时有同学晕厥,在7年或8年制的医学生中因为学习压力自杀者并不罕见。即使如此毕业后还要继续进修学习,而且时间也比校长,象我已先后进修两次,一次一年,另一次半年,平时短期学习10天半月的就更多了。我的另一同学已进修8次,医学虽不及电脑换代快,至少2-3年理论要更新一次,所以医生要花很多精力去学习,否则就要落伍。”
不难想象,必须保持学无止境的心态,必须保持孜孜不倦的状态,必须提防被淘汰的命运,必须时刻保持紧绷的神经——医生也是普通人,但医生的身心也总是处于压力状态时,他的健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心理
一位心理学医生说到医生的心理压力时,说,其实主要是个人的心理冲突。稍微专业地讲,就是经常要承受以下几种心理冲突——
双趋冲突:例如,面临升职和进修两个好机会却只能择其一。
双避冲突:例如,当出现医疗纠纷时,既不想和患者方面多纠缠,希望能尽快解决问题,又不想答应一些“非常不合理的要求”。
趋避冲突:例如,感觉医生这个职业是高尚的职业,且自己也有救死扶伤的理想,但这个职业的风险、辛苦等等状况又使自己想放弃。
医生也是人,由于各方面的影响,个人的心理冲突其实经常出现,有时这种冲突是非常重大的,因此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不足为奇。
有位医生的话里透出了无奈和心里的矛盾:“我常常在救与不救之间挣扎着(注,指抢救急诊的病人),我经常会在杂志上看到这样的文章,某某医院因为病人钱不够不进行抢救治疗。人们气愤地问医生的良心何在?这不是个别医生的良心问题,这是整个医疗制度医院制度的问题。不是不让他救,可是救治病人所用的费用由谁来出?医院不会给你出的,出的是当时当班的医院工作者。简单的抢救花不了多少钱,可简单的用药根本没有抢救效果,一些药动辄几百、一动仪器就是上千。不是医生没有良心,可知道在医院中遇到过多少病人悄悄偷跑的现象,我们一个月才挣多少,遇到一个这样的病人就要从我们的工资中扣,一次两次可以,时间长了谁能受得了?还有住院的患者总是向我们发脾气,你们可知道很多事我们是无奈的。护士没有拿任何药物回扣,医生自己看病也是自己花钱买药的。都说医院的医生、护士牛,我就一点也体会不到,现在人们和医院的情感是对立的,当他们向我们发脾气时,我们只能解释再解释,有时候感觉就是低三下四的,我们是公家医院,我们怎么牛?我常常想,为什么我要当医生呢?小时候我觉得这是救死扶伤好高尚的职业,可是我现在却矛盾地老想辞职不干。再这样矛盾下去,我非发疯不可。”
医生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且是与病人这个特殊的人群打交道。职业要求非常高,出现一点差错就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这就无形给医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并且,每个医生分管一些病人,即使休假在家都要去关注,不像其他固定的朝九晚五的工作,放假可以享受生活。长期的值班不规律,会造成生理功能紊乱,身体素质下降,心理承受能力也下降。
想想看,2006年下旬,白衣天使——成都儿童医院护士长张德丽不就是因为过重的心理压力含泪辞职的吗?
生活
家庭矛盾、丧偶、离婚、分居、亲属死亡、生病或受伤、结婚、复婚、恋爱或失恋、退休、家庭成员生病、新添家庭成员、经济条件变化、密友死亡、和配偶争执、子女离开家庭……等等,所有生活中的琐事,都可能给一个人造成多方面的压力。
有位外科医生这样讲自己的故事:“我是一名外科医生,频繁的夜班已将生活规律打乱,常常是通宵达旦抢救病人,次日白天睡眠,吃饭更是无规律,人的生物钟完全被打破,试想在大白天睡觉,是不是件难事?可不管你愿意否还是得去值班,直到你退休。业内流传这样的说法,外科医生必需具备‘能站’(长时间的站立如胸外达8小时以上);‘能忍’(手术台上不许小便大便,要知道水火不留情,可只能忍);‘能饿’(正在手术时饿了只能喝糖水)。别人听来像是笑话,但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使我的心情变得很焦虑、紧张,生活无规律状态,造成严重的睡眠不足,完全处于亚健康状态。前阵子还得了胃溃疡,带着一身病还得给别人看病。这样一来,我差不多大多时间都在医院度过,不能照顾孩子和家人,导致和家人的关系疏远,很担心维系不好家庭。因为工作忙,家庭不和睦甚至导致离婚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给我带来了心理上很大的负担。况且,医生的待遇和一般的四年甚至三年的专科生一样,有时还不及他们,因为毕业时间(工龄)没有他们长,与其他的各机关单位更是没法比。赚得不多,还会给家庭经济带来影响,想让家人过上舒服的生活,却很难做到。”
医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性质决定了其不能全心照顾家庭。医生在某阶段不是高收入者,必然会影响到对家庭的态度,这样容易造成夫妻矛盾,进而会增加焦虑,无形于雪上加霜。家庭属于支持系统,如果家庭都不能给予支持,更容易造成医生的心理疾病,因而把不良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据我们了解,以前,医生和护士结婚组成的家庭是大家心目中的绝配,但现在,医生不敢找护士,护士也不敢找医生,都觉得对方太苦、太累,没有时间照顾家庭。这已经成了行业共识。
社会
社会制度的重大改革、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市场经济下的贫富差距、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社会通行的不成文约定……都会给人以压力。
具体说到医生,大家一致公认的是受到很大的社会舆论的压力。近几年,舆论对于医生的评价日趋严苛,收受红包、弄虚作假……这些负面报道虽然只是针对个别现象,却无形中给整个医生群体罩上了“紧箍咒”。影响了广大医务人员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挫伤了医务人员的自尊和积极性。随着医疗改革的市场化,各地医院转制、出卖的信息影响着医务人员,工作保障、个人前途问题影响着工作;同事弃医从商(医药代表、医疗器械代表等),与其不菲的收入对比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造成心理失衡。
层出不穷的医患纠纷也给医生造成很大的压力。由于不少地方片面强调“社会稳定”和“保护病人利益”,轻视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在处理医疗纠纷案时,常常会出现病人或家属“越闹医生越倒霉”、“越闹得到赔偿越多”的不正常现象,以至于社会上竟出现了专事“医闹”者,这种现象令广大医务人员十分寒心,不少医生在为病人看病时小心谨慎,时刻注意留有凭证,唯恐事后成为“被告”。
来自人际关系的压力也不可小觑。医生要与病人、病人家属,医院其他工作者,甚至医药销售代表等等各方人士打交道,要处理和不同人的关系,人际互动比较复杂,如果良性会起到良好的作用,但如果稍有偏差,都可能带来更大的危害。
有位医生为此不无感叹:“早就听说过,有黑社会到医院实施打砸,其中最恶劣的居然可以有十几个打手,带了十只火药枪,殴打医生,绑架护士。本人与另一护士值夜班曾遇到这样的病人,全家均是黑社会,遭遇非礼后次日只好转入省府医院,否则不知要冒多大的险。我们也担心,生怕出点差错,小偷、流氓、酒醉、黑社会常来光顾,稍不如意就欧打医务人员。如果连累家人更是惨痛。医院是个公共场所,所以又是个惹事生非的场所。医生的饭碗不好端!现在,我们简直就是高危职业人群咯。现在社会对医生有妖魔化趋势,说我们拿回扣多,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这根本不是事实。医生永远都是小医生,只能是挣小钱的医生。像我们这儿药品回扣每月仅100~200元加工资奖金月收入不过1 000~1 200元,比起我在移动通讯公司的同学月薪6 000~8 000元真是小气得很!一方面担惊受怕,一方面又要遭到社会的谩骂,我们的心理真的很不平衡,很容易出现挑剔、多疑、敏感的心理状况,降低了工作效率,对生活也有不良影响。”
压力造成的影响
其实从各位医生的话中,我们已经感受到各方面压力对医生的身心造成的影响了。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压力是影响个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身体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慢性胃炎,以及各种恶性肿瘤疾病都与压力水平高度相关,一般来说,压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心理的疾病比较常见,如焦虑症、抑郁症,甚至会出现精神分裂。
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据中
压力不仅压垮了医生,还有可能压垮这个职业,中
医生解压大家谈
有压力,有动力,虽然常说“医者不能自医”,但面对压力,医生还是应该变压力被动力,去解决这些压力。
对话专家
l 毛德辉(北京京师慧心心理咨询中心 专业咨询师):社会要重视
无论是社会系统还是医院系统要反思是否对医生的关注度非常薄弱?医院能不能真正关心医务人员,可能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社会要求医生关注病人心理,但很少关心医生自身心理。整个系统对医生的心理状况是忽略的。如果一个有才华、有进取心的医生,在医院却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平台,或者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得不到单位的重视和关心,医务人员自然容易“不满现状”。这样很容易造成医生自我认同下降,对人际关系不满意,工作效率都会下降。目前,对医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比较弱,导致医生没有较好的依靠,容易产生认知系统偏差,而又没有人关心医生的心理状况,自然会产生其他的问题。医生的职业性质又容易使其生物免疫系统受到挫伤,因此,社会都要重视起来。
l 林志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心理科):学会管理压力
首先是用积极思维取代消极思维,保持积极的心态,这样才可能有决心、有信心地去对抗和解除压力。总的来说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对自我,自得其乐;对他人,助人为乐;对社会,知足常乐。尤其注意的是发生医疗事故或者没有成功晋级等职业挫败感,过去的就马上让它过去,不能老纠缠其中,否则会不断地影响自己的情绪;另外就是建议每个人(包括医生)都尽量提高工作效率,善于管理自己的时间,以便随时处理每天的压力。一件事情,当下处理完会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如果老是拖延,有可能造成更大的麻烦和压力。并且,如果医生可以很好地管理自己每天的时间,那就有可能在繁忙的工作中给自己挤出一些宝贵的休息时间来,这对身心健康是很重要的。
医生“实名论坛”
l 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陈绍良:
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压力,但是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医生是一个压力强度非常大的职业,沉重的工作负荷、应急的工作性质、现行的工作环境等等许多因素都会造成医生职业压力。我本人的血糖也偏高,我现在正在饮食控制、控制体重增长。我平时采用的方法有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思考,重新考虑事情,尽可能变消极为积极。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们多交流。这些对缓解压力很有帮助,保证我每日充满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中去。我的爱好还颇为广泛,喜欢运动、看书、旅游。但是现在的工作繁忙,只是为了缓解工作压力时,每月我科科室成员坚持去游泳和打羽毛球,大家在一起放松身心。另外,我每天要看大量的书籍,目前是以专业书籍和专业杂志为主,但是我也会抽空看看流行书籍,比如《哈里波特》系列,也很有趣。还有一些人文思考和哲学思考类的书籍,我每周也会看一些,比如前几日我翻到的
l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卢靓
病人对我们要求很高,总希望一个挂号门诊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这只能希望病人能够理解。我们的科研压力是比较大的,要晋升,要名气,需要多写论文多做试验,而这些都要利用业余时间来做,自然觉得有些力不从心。由于时间紧张,因为工作忽略家庭是很正常的,只能一有空就帮助老公和家人都做些家务,弥补平时的不足。多花些时间陪家人是很好的解压方式,而且能够缓和家庭矛盾。
l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工作时间长是造成压力的主要原因,一放假就多陪家人,多陪孩子。我的心态比较好,利用业余时间都参加些活动,这样能放松自己,又能给家庭生活带来乐趣。比如看电影、看演出,听音乐、运动等等。
l 北京大学医学部侯瑞琴
还没从医学院毕业,在实习期间深深感受到做医生的无奈,高强度高风险,与劳动付出不成正比的收入,还有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目前我和我的同学都面临着科研和就业的压力,有的甚至已经准备转行,因为压力太大了。我的解压方式还是和学生的状况比较多,上网聊天、看电影、参加学校的业余活动,不过这些时间比较少,只能是硬挤出来的。
网络“匿名发言”
网友甲:医生的幸福在于能够完全全心全意投入到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上,而不应该有别的顾虑,像担心成为被告,担心自己的收入,担心病人的条件,然后看着他们一天天恢复健康。病人高度理解和支持医生的工作,永远不要再有“医闹”,永远让我们医生有一个正常的执业环境。最后下班回家,可以和家人坐在饭桌前吃顿热乎的不被打扰的团圆饭,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网友乙:在医疗行业工作的人,每个职位都存在很大的压力,全都靠自己平时调节。我释放压力的方式主要在娱乐活动上,比如偶尔和朋友一起去K歌,逛街,做运动。我还养鱼作为精神寄托,有的时候动物是最好的聆听者。还有,我比较喜欢干净,所以经常做些家务,干得大汗淋漓之后,也是一种放松,而且很有成就感。
相关链接之一
解压处方集萃
专家处方
首先,身体上要放松。例如适当的进行有规律的运动,时间紧迫,可以在办公休息期间简单的自我按摩、做些运动操,能够达到舒缓身心的作用。饮食也要有规律,有些医生有吸烟喝酒的习惯,这个很不好,要从细节上抓起。
其次,要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要从实际行动上体现出来,出现小毛病,不能觉得自己是医生而轻视,那时要把自己当成病人。定期的进行身体检查,这样才至于造成因为晚发现而无法挽回的后果。
最后,要进行角色变换,做个普通人。有些医生回到家仍然扮演医生的角色,家属也会不停地来请教。事实上,医生也需要关心爱护,离开工作后就要做个普通人,允许自己发脾气,允许自己无能,这样才不会造成心理上的极端。
网络处方
l 三汤剂:
第一剂“牛黄清热散”。如果负性情绪是由于事业、家庭引起的,并且有实质性的问题存在时,一般情况下,我会先让自己平静下来,使心态保持平和,否则此时做出任何决定都是冲动的。最好再能约几个好友或者同事请他们帮忙分析,把问题分析得更全面、更透彻,才有利于我自己作出决定。自己看自己大多是片面的,别人的建议或者意见这时候显得非常重要。所谓“牛黄清热散”正是喻意要先冷静思考,切不可冲动行事,如果把存在的问题解决了,那些不良情绪也自然消失了。
第二剂“跌打丸”。有些时候,由于工作压力大或者坏天气这些不可操控的因素造成的情绪低落,调节的方式方法也比较多。往往这种情况下我会选择去参加一些不太擅长的体育运动,比如滑冰,既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又能体会掌握新事物的满足感,会迅速地找回一份愉快心情。当然,初学滑冰难免会摔跤,很多新事物刚接触都要付出努力,所以我的第二剂药方是“跌打膏”,用满足感冲淡坏情绪,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最后一剂是“修身养心冲剂”。在工作生活中,有很多不愉快的事情,问题是我们用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它,有时甚至会得到截然相反的两个答案。所以,平时多思考,让自己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非常必要,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于是,第三剂药称它为“养心冲剂”再合适不过。
l 七招式
第一招“歌舞升平”:唱歌、跳舞、听音乐,想想“沧海一声笑”。
第二招“飞龙在天”:去运动、打打球、活动一下筋骨,想想降龙十八掌的招式。
第三招“扬眉吐气”:找朋友谈心,或找信任的人将生气的感觉一吐为快。
第四招“乾坤挪移”:找点事情来转移注意力,例如:看电视、打电脑。
第五招“信笔涂鸦”:把生气的事写在纸上、日记上或者把它画出來。
第六招“气壮山河”:练练深呼吸来开阔心胸。
第七招“无招胜有招”:自创独门息怒秘诀,例如:用力将回收铝罐压扁。
国外偏方
法国——运动消气
法国出现了一种新兴的行业:运动消气中心。中心均有专业教练指导,教人如何大喊大叫,扭毛巾,打枕头,捶沙发等,做一种运动量颇大的“减压消气操”。在这些运动中心,上下左右皆布满了海绵,任人摸爬滚打,纵横驰骋。
英国——看恐怖片。
英国有专家建议,人们感到工作有压力,是源于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此时他们需要的是鼓励,是打起精神。所以与其通过放松技巧来克服压力,倒不如激励自己去面对充满压力的情况,例如去看一场恐怖电影。
欧洲和日本——香薰疗法
在欧洲和日本,风行一种芳香疗法。特别是很多,都为这些由芳草或其他植物提炼出的香油所醉倒。原来香油能通过嗅觉神经,刺激或平复人类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细胞,对舒缓神经紧张,缓解心理压力很有效果。
美国——补充营养
当食物与嘴部皮肤接触时,一方面能够通过皮肤神经将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从而产生一种慰藉,使人通过与外界物体的接触而消除内心的压力;另一方面,当嘴部接触食物并咀嚼和吞咽的时候,可以转移人对紧张和焦虑的注意,在大脑摄食中枢产生另外一个兴奋区,从而使紧张兴奋区得到抑制,最终使身心得到放松。当然,为了避免发胖,专家建议要少吃垃圾食品;心情沮丧时,不妨多吃一些巧克力,君不见,在《哈利波特》里面,巧克力是抵御摄魂怪(其实就是抑郁症)的最好食品?方法4:丰富食物,补充营养。
相关链接之二
国外医生压力状况
作为一种职业,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医生都要承受很大的压力。
在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大约有12%的医生一生中曾经患过抑郁症,同时,与一般民众相比,医生自杀的几率更大。男性医生的自杀率可比普通人高3.4倍,而女性医生的自杀率则比普通人高5.7倍。据美国医界统计,其中以外科医生首当其冲,压力最大,尤其是急诊外科医生,因为进行枪伤、脑外伤等棘手手术,站在人命关天立场来看,压力相对增加。如果外科医生手术不好,很可能面临医疗纠纷,所以心理压力相对增大,加上自己无法调适时,就有可能影响健康,突然爆发心血管方面疾病。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科医生因平时都听病人“倒心灵垃圾”,自我压抑严重,如果不懂得抒发压力,或找人谈谈,也容易想不开而自杀,所以统计,擅于倾听的精神科医生的自杀率为一般人的3至5倍。
在加拿大,一项统计局调查显示,加拿大将近一半的医护人员承受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该联邦机构称护士、医生和实验室技术员所承受的工作压力最高。这份2006年加拿大社区医疗调查发现,在医疗服务工作者中,45%反映工作的时候“非常”或“极度”紧张。而这种情况在其它行业的加拿大人中仅为31%。护士和护理督导的工作压力最高,再就是医学实验室技术员、内科专科医师、全科/
在2006年发表的名为《加拿大医师人力资源策略》的报告中也强调:“除财政因素以外,通过强调一些无形的因素,可以使吸引更多人成为医生并保持现有医生数量的能力得以增强。”“人们也观察到:配偶的就业机会、所有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机会、文化娱乐及宗教信仰活动、社区定向、代理支持的特殊债券、协助投入创业资金、有薪假期等等都对该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专家对策
美国《加州医学期刊》曾发表一篇社论,建议“每一名医师都应该享有休假,否则他可能会成为一名‘疲倦’的医生。而在这样一个忙乱的时代势必会成为巨大的不幸。”
而不少专家都建议,要切实减轻医生的压力,政府和医疗机构就要努力做到:
(1)合理安排值班表和人员配置,保证一定睡眠;保证后勤服务,开设24小时的餐厅服务等。(2)增加继续教育机会,培养高级医生的领导技巧。(3)实施心理层面的健康促进,令年轻医生有机会完善个性。这包括协助医生学习“如何讨论错误”,“怎样应对难于相处的病人”;学习积极应对、时间和压力管理,使这些课题和其他临床问题一起成为研讨题目;举行有关“切合实际期待”以及“情绪反应”的讨论会,探讨医生逃避问题对自己和病人的影响。(4)精神卫生机构提供具有保密性的电话咨询服务, 在必需时为医生提供咨询服务。(5)立专门监督、执行制度,保证上述策略实施;如条件成熟应设专门机构在管理方面进一步协助医生工作。
注:本文为本人和同事共同写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