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只有“改”没有“革”


伍洲/文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才能为人所认识,让人去品味;每个人都应该辨明自己的独特个性,才能扬长避短、正确发展。城市也一样。城市个性从哪里来?归纳起来源自三个方面,第一是外在的市容市貌、建筑形态;其二是城市和市民的行为举止特征、风俗习惯;第三就是城市的文化精神特色,这也是最核心的内容。

对于深圳这样一个只有三十年历史的城市而言,谈城市文化可能有点让人见笑。确实,就传统文化来看,北京有其厚重的京城品位,上海有着独特的海派风格,广州也有浓郁的岭南意蕴,相比之下,深圳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可能与此有关,深圳的发展才被定位为“国际性城市”,而广州是“现代化大都市”。深圳没有传统,当然也就谈不上“现代化”了,除了“国际性”一点,恐怕也没什么好出路了。不过,缺乏文化传统并不代表没有文化个性,长须老者并不见得比学龄孩童更有个性,大学教授也不见得比初中毕业生更有特色。最怕的是,错误地认识自己的特色。

有人说,深圳最大的文化特色是包容,依我看,这是不着边际的。“包容”意味着你自己要有点料,得有框架结构有内涵,否则你拿什么去“包”?用什么去“容”?就一片钢筋水泥的架子,那叫“居住”,就谈不上“包容”了。说“包容”显然有点缺乏自知之明和夜郎自大了。钻这个牛角尖可不是无谓的,相反是非常必要。用时髦的话说“态度决定一切”,缺乏自知之明又夜郎自大,怎么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怎么会有积极进取的态度和行动呢?怎么能制定出合理高效的发展策略和政策呢?

照我看,深圳更象是一块海绵(不知道这是不是首创的说法,如果不是,纯属撞车,绝无抄袭)。海绵的特性不是包容,而是吸收。包容和吸收差别极大。包容是被动的,你来了我就包,他来了我才容;吸收是主动的,象一个饥渴的人,主动去吸,努力去收;包容是消极的,那是好的也包,坏的也容;吸收是积极的,辨明了才吸,看清了才收,有用才收,有效才吸。我们的政府如果到现在还是以“摸着石头过河”为行动准则,显然太伤市民的信心了,也很难赢得市民的信赖。难怪,时常听到“深圳,路在哪里?”的感叹。

记得有人这样说,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子,窗子打开了,苍蝇蚊子也自然要跑进来。我想的是,你怎么就不会装个纱窗呢?让阳光、空气和清风进来,把苍蝇蚊子的挡在外面。看来,无形的价值观念的纱窗是不好造啊,有形的倒是容易得很。你看,深圳二线关不是到现在还横在那里,象个铁窗一样阻碍交通?从“包容”的观念到“围城”的二线关,深圳倒是有些闭关自守了。

回顾深圳三十年,只有“改”,没有“革”,只有政策上的小改变,还是缺乏观念上的大革新。

 

                                                               一个不是深圳人的深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