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洛阳伊川“三安”史话


邵雍洛阳伊川“三安” 史话 

 

 .             翟智高   图、文 

 

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儒学、史学、数理学家邵雍,在洛阳生活了三十多年,其传世著作《皇极经世》、《渔樵问对》、《观物篇》、《伊川击壤集》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哲学、科学研究价值,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邵雍在洛阳留下有“安乐书院”、“安乐窝”和“安乐佳城”遗存,此“三安”均与洛阳、伊川有关。

 

              

安乐佳城卧龍泉水涌动,呈天然太极图形状:

 

卧龍泉水涌动盘旋,似神龍若隐若现: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谥号康节,封“新安伯”:

 

 

伊川大莘店安乐书院的内圣外王邵雍塑像

 

 

 

 

《宋史·邵雍传》记载:其先范阳人,父古徙衡漳,又徙共城。雍年三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上,遂为河南人。” 邵雍祖籍河北范阳就是今天的北京地区,生于衡漳(今河南林县),幼时随父亲邵古迁到共城(今河南辉县),三十岁时随父邵古隐居于洛阳伊川神荫原西南(今伊川平等村),自称伊川翁。邵雍的父亲,名古,字天叟(公元985--――1064年),邵古的墓志铭记载:“尧夫侍亲,往来洛阳,见山川水竹之胜,人情舒遐,遂于闲旷之地,架屋竹间,水流其门,浩然其趣,因自号伊川丈人。铭曰:世范阳,家伊川,神荫原,原西南。(参见《宋隐君邵子启贤公讳古墓志铭》)。邵古以隐士浩然其趣,好古文奇字,喜研声律韵类,著有《正声》、《正字》、《正音》论等三十篇。

邵雍随父亲邵古迁到共城(今河南辉县)时,读书非常刻苦,数年如一日博览群书,冬天室内不烤炉火,夏天不用扇子,夜不就寝席,跋涉河、汾、淮、汉,遍游齐、鲁、郑、宋等地,了解了山川风土人情。他精研《河图》、《洛书》、《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图象》深奥的内涵,彻悟天地运化、阴阳消长之理。

邵雍父亲邵古由苏门共城迁到伊川神荫原西南隐居之地的史实,见邵子家谱 卷四》宋 ·陈绎所作的宋隐君邵子启贤公讳古墓志铭》:“河南邵尧夫执亲丧之三月,泣为书以告其里人陈曰,我先君以寿考终,以士礼葬,葬有日,愿凿文以志其墓。今与尧夫游,知尧夫者从而知其先君亦隐君子也,铭固不让。君讳古,字天叟,其姬姓,出自召公,别封燕,世为燕人不絶,祖讳令进,善骑射,历事太祖皇帝,以军校尉,老归范阳,戎难避居上谷,又徙中山,转衡漳而家焉,父讳德新,读书为儒者,早卒,君生衡漳,纔十一岁而孤,能事母孝,力贫且养,长益好学,必求义理之尽。余二十年,而终母丧于卫。天圣中,尝登苏门,顾谓其子雍曰,若闻孙登之为人乎,吾所尚也,遂卜居于山下。异时,尧夫侍亲,往来洛阳,见山川水竹之胜,人情舒遐,始得闲旷之地,架屋竹间,水流其门,浩然其趣,固自号曰伊川丈人。忽一日,得小疾,逮浃旬,饮水不食,谓其家人曰:我今年七十九矣,时逢太平,而康尔寿,有子若孙,贫且自如,没无恨矣。虽然身无余物,慎无为浮屠事以荐。吾死惟择高塏地葬焉,幸不速朽耳。言绝而逝,是(时)治平元年正月朔日也。君性简宽,独喜文字,学用声律韵类 古今切正 为之解 曰 正声 正字 正音者论三十篇。原配李氏,生子雍,即尧夫也。继娶杨氏,生子睦,举进士。一女适卢氏,孙男三人皆幼。呜呼,先生有道者欤,有子而贤,有孙而贤,葬之祭之岂可无铭,铭曰:世范阳,家伊川,卒十月,葬乙未。神荫原,原西南。”
 

 

 

 

 

 

 

 

                                     

        墓志铭中的“天圣中,尝登苏门,顾谓其子雍曰,若闻孙登之为人乎,吾所尚也,遂卜居于山下”。说的是宋天圣四年(1026),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少年邵雍曾跟随父亲游历,先后“渡河、汾,客梁晋,游淮、汉,走吴,适鲁,往来洛阳”。广泛涉猎各地山水风情,悉心搜集各类史书、旧志、秘籍,什么书都搜集,什么书都看。他认为:“天下之言读书者不少,能读者少。若得天理真乐,何书不可读?何坚不可破?何理不可精?”

       天圣七年(1029年),邵雍19岁,生母李氏去世。当时辽兴宗要挟北宋归还周世宗时占领的瓦桥关以南的十县地,宋派富弼使辽,以增加岁币达成协议。但辽与西夏,西夏与宋连年用兵,邵雍父预知北方将乱不能长久安居,于是带领邵雍多次“往来洛阳”寻觅安居之地,初步选定洛阳伊川神荫原的卧龙山之阳。邵雍为母亲守孝三年期间,冬不炉,夏不扇,崇拜华山道士陈抟,拜易学家、共城县令李之才为师,不仅对易学情有独钟,还博学儒家经典,积累下丰厚、坚实的多学科知识基础。

     当他陪侍父亲过洛阳龙门,亲眼观看他崇拜的陈抟(号希夷)在龙门石窟留下的石刻真迹“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龍”后,发出由衷感言:“及见希夷迹,又见希夷真。始知今与古,天下长有人。”

  下图:洛阳龙门石窟有宋代陈抟立的碑,碑文曰:“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龍”(据说此碑在南宋灭亡、金人占据洛阳时,有人将碑隐藏封住,清代又重立于此):
 
  
      
陈抟的真言成了邵雍立志成才的精神力量和行动准则。在学术思想上,作不受限制、无拘束的“天岸马”。在做人方面,不贪名利,不邀“世俗尊”,“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只恐身闲心未闲,心闲何必住云山”。埋头做自己的学问,志在做“奇异人中龙”的大事业。二十多年后,他回首往事,写诗曰:“伊川往复过龙山,每过龙山意且闲。莫道移人不由境,可堪深著利名间。”“龙门石楼看伊川: 数朝从款走烟霞,纵意凭栏看物华。百尺楼台通鸟道,一川烟水属僧家。 
直须心逸方为乐,始信官荣未足夸。此景得游无事日,也宜知幸福无涯
。”“往复过龙山”、“何必住云山”,道出了邵雍与父亲邵古隐居伊川神荫原的信息,“龙山”指伊阙龙门石窟,伊川-洛阳之间必经之地;“云山”指伊川神荫原卧云山,在邵古故居西二公里,其山有龙头沟,有天然石龙,沟中之水东流经过故居门前,“水流其门,浩然其趣,故自号伊川丈人。” 

      从以上邵雍父亲的墓志铭中,可以对邵雍祖籍和先辈的迁徙线路有较为完整的了解,但关于邵雍随父由苏门共城迁之洛阳“家伊川”,历来是众说纷纭,而邵雍著《皇极经世》,办“安乐书院”,“讲学于家”的地方,更是语焉不详,疑云重重。

 

 

邵雍的诗集《伊川击壤集》透露出邵雍与父亲邵古天圣年间卜居苏门百泉的大致时间有十来年,据邵雍的《重阳日再到百泉故居》诗:

 故国逢重阳,登临但可悲。山川一梦外,风雨十年期。

白发飘新鬓,黄花绕旧篱。乡人应笑我,昼锦是男儿

(笔者注:上面诗句中,故国指共城。登临但可悲指邵雍父亲墓志铭记载的登苏门可悲是说亲生母亲于在此亡故。风雨十年期,即在这里经历十多年风雨。

    邵雍与他的父亲邵古为何会由苏门共城迁往洛阳,过去的资料一直说是依邵雍的儿子邵伯温的回忆录《邵氏闻见前录》的说法,邵雍是在庆历年间过洛,“慕洛阳山川秀美,遂有定居之意”,并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奉大父伊川丈人由共城迁洛”,居洛阳“天宫寺三学院”。邵伯温对其父邵雍和爷爷邵古隐居到伊川神荫原的事情隐而不提,对当时重要时代背景也没有交代清楚。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西北的元昊建立了大白高国。消息传到开封,宋朝称之为西夏。西夏新皇帝元昊对宋朝刮起了第一场飓风:“臣偶拟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称王不喜,朝帝是从……”公然宣称不再臣服于宋朝。 宋仁宗接到书信,狠狠地拍案而起!怒归怒,可宋朝一点防备都没有。边境线太长了,从辽国到西夏,宋朝疲于应战。加之辽国萧太后当政,虎视眈眈欲问鼎中原,北方动荡更为加剧。

 邵雍父亲眼见西部、北部战事日紧,苏门一带不是长久安居之地。遂决意南迁到早已选定的伊水安乐窝。

《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邵雍传》记:邵雍字尧夫,其先范阳人,父古徙衡漳,又徙共城。雍年三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上,遂为河南人道出了邵雍父亲邵古由苏门共城迁到伊川神荫原的准确年代,是邵雍30岁这年(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这年邵雍生身母亲李氏去世已满十周年,符合迁葬的礼制。邵古带着续娶的杨氏和邵雍的同父异母弟弟邵睦,在邵雍陪侍下迁到洛阳伊川神荫原。邵雍生母李氏的骨殖也随迁到伊川神荫原卧龙沟之阳安葬。

邵雍三十岁这一年将生身母亲李氏的骨殖由共城迁葬于河南伊川,邵雍成了真正河南人。过去所说葬其亲伊水上是指邵雍的父亲邵古的说法是不对的,此年邵雍的父亲邵古才55岁。 “躬爨以养其父母”,这个父母指邵父续娶的杨氏。人莫能窥也明白说明是隐居,何况邵雍的诗中也明白写有“吾隐安乐窝,恬淡自所得”,“击壤集,伊川翁自乐之诗也”。

程颢所作的《邵雍先生墓志铭》中,谈到邵雍初到洛阳的情况:先生在洛几三十年,始也,蓬荜环堵,不蔽风雨,躬爨以养其父母,居之裕如。讲学于家,未常强以语人,而就问者日众。乡里化之,远近尊之,士之过洛者,有不之公府而必至先生之庐。

将程颢所说与邵古墓志铭中记载相联系, “始也,蓬荜环堵,不蔽风雨,躬爨以养其父母,讲的是刚到伊川神荫原乡下时,在闲旷的竹林中搭起简易房屋,但难蔽风雨,邵雍亲自为父亲和继母烧火做饭,生活比较艰苦。后来,邵雍在父亲的支持下,办了个私塾学校,讲学于家隐安乐窝乡里化之,远近尊之。这个伊川神荫原,原西南,在洛阳郊外的伊川乡下,故人莫能窥也

 

邵古的孙子邵伯温《邵氏闻见前录》记述说: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邵雍全家在门生怀州武陟知县侯绍曾帮助下,从卫州共城奉大父伊川丈人迁居洛阳,住在天宫寺三学院。天宫寺位置在洛阳隋唐皇宫中轴线天津桥南繁华之地,如果真是住在天宫寺三学院,怎么能是蓬荜环堵,不蔽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平居屡空,人莫能窥也

 

邵伯温所说的祖父在皇佑元年(1049年)迁洛之说不确。最重要的是他的父亲邵雍诗中已明确在“新国”乡关隠居“二十年”,按宋史“雍年三十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上” ,和邵雍自称“伊川邵雍”碑刻铭文的记载,邵雍三十岁(仁宗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迁洛阳伊川,葬其亲伊水上,这年邵雍生身母亲李氏去世已满十周年,符合迁葬的礼制。到嘉祐七年(1062年,邵雍52岁)“洛阳新居成”,全家在伊川神荫原生活了二十多年.与邵雍的诗相吻合。

     “安乐窝中弄旧编,旧编将绝又重联。
      灯前烛下三千日,水畔花间二十年。
      有主山河难占籍,无争风月任收权。
      闲吟闲咏人休问,此个功夫世不传。”

 

 

邵伯温爷爷邵古的伊川丈人之称,是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迁到伊川后浩然其趣,自号曰伊川丈人。(:唐明邦先生所著《邵雍评传》第二章“邵雍生平”说,“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年’,邵雍30岁,母亲去世,他守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汲水烹饪以养父亲,善尽孝道闻名乡里。”唐先生所记邵雍年龄有误。最大的误是把邵雍母亲去世时间向后推了十年以上。例如,邵雍的同父异母弟弟邵睦卒于熙宁元年(1068年),卒年33岁。以此可知邵睦生于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此时邵雍父亲邵古已“续娶杨氏生子睦”,李氏怎么会在此后的康定元年(1040年)去世呢?按古代礼制,原配夫人去世,丈夫再娶当在三年以后。三年满后,经媒婆提亲、续娶完婚、婚后生子,一般需二年以上。所以邵雍生母去世时间,至少应向前推到五年以上的宋仁宗天圣年间,符合邵古墓志铭所记:“天圣中,尝登苏门,卜居于山下”)。

按那时的风俗,迁葬老人最佳时机是去世十周年,所以,宋史和邵雍的墓志铭记载 “雍年三十,葬其亲伊水上,遂为河南人”,指邵雍三十岁这一年随父隐居伊川,并迁葬生母于伊川神荫原西山,从此成了河南人,这是当时的真实历史记载。而所谓“皇祐元年(1049年)邵雍奉大父伊川丈人迁洛”的回忆录是不准确的,此时邵雍已三十九岁,不会等到生母逝世二十年后才迁葬伊川神荫原西山。

战事的发展也证明,邵古全家由黄河北迁居洛阳南是很有战略远见的。宋与西夏交战,1040年三川口之战、1041年好水川之战、1042年定川砦之战。西夏三战三捷,令宋朝宰相吕夷简触目惊心,哀叹一战不如一战,宋仁宗派范仲淹镇守延州,西北战况才略事平稳一些。

《宋史》所说雍年三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上,遂为河南人。吻合邵雍的父亲邵古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迁伊川的时间,这一年邵雍亲生母亲李氏遗骸迁葬于伊水之阳乾阳坡南卧龙沟之阳,正是雍年三十” 。如果按邵伯温的说法,以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由共城迁洛算,此时邵雍已三十八岁,怎能与雍年三十,葬其亲伊水上,遂为河南人吻合呢?。再说,邵古病逝于治平元年(1064年),葬于伊川,此时邵雍已55岁。很明显,《宋史》与程颢所记述的邵雍葬其亲,不是指葬邵雍的父亲邵古,而是葬邵雍亲生母亲李氏遗骸的年代,也是邵雍父亲邵古迁伊川的准确年代。

 

 

     邵伯温回忆录说的“武陟县知县侯绍曾”,帮助把邵雍的父亲伊川丈人迁洛,住天宫寺。可以看看邵雍的《伊川擊壤集序》中是怎么说的:“《擊壤集》,伊川翁自樂之詩也。非唯自樂,又能樂時,與萬物之自得也。志士在畎畝,則以畎畝言,故其詩名之曰《伊川擊壤集》,時有宋治平丙午中秋日也。”。“畎畝”指乡下,非城里。可见邵伯温回忆录不准确。
   侯绍曾是伊川上官店人(今伊川府店街人),全家住在伊川, 他帮助把邵雍全家安置在伊川神荫原西南的莘店,符合邵雍父亲的墓志铭“世范阳,家伊川”的记载。邵伯温的回忆录记载年代有误,当慎用。
    如果仔细分析《邵氏闻见前录》,可以发现,邵伯温刻意隐去了他爷爷带着他父亲早期隐居伊川神荫原的一段历史,并且有意将他父亲邵雍“神秘化”(例如邵伯温所著《邵氏闻见前录》记述“伊川丈人与李夫人因山行,于云雾间见大黑猿有感,夫人遂孕。临蓐时,慈乌满庭,人以为瑞,是生康节公。公初生,发被面,有齿,能呼母”)。他极力宣扬父亲与司马光、吕公著、富弼等高官宰相的交往,而有意掩饰早年《世范阳,家伊川》的历史。或许他认为,爷爷和父亲早年那段生活经历似乎有点“寒酸和卑贱”,可能对他作为士大夫身份有影响。但他爷爷和父亲的《墓志铭》和正史是当时的真实历史纪录,是不能随便篡改的。况且,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合,退居洛阳撰写《资治通鉴》是熙宁三年以后的事,不可能在二十多年前与邵雍交往。邵雍60岁生日时有诗曰:“居洛八九岁,投心唯二三”指的就是二程、司马光、吕公著、富弼等。

 

  《邵氏宗谱》“知非集”记载:“至宋康节先生由范阳徙共城又徙洛之伊水为河南人”。邵雍的诗集《伊川击壤集》中的击壤一词,相传是帝尧时老者伊奋《击壤》歌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邵雍把自己的字命名为“尧夫”,意思即尧故地的村夫,是有历史典故的:五帝之一的尧生于伊候之国(又称伊侯之墟),据《三辅旧事》载:“尧母庆都配高辛氏而生尧,因依伊长孺为姓,尧出生时寄于伊长孺之家,遂姓伊。”《纬书》载:“庆都生尧时有石流血,父恶之,寄于伊侯长孺之国。”伊侯之墟之基岩为血红色,有血石泉。大禹的父亲鲧为崇伯,据《汉书.古今人表》载:“鲧妃,有新(莘)氏女”。《水经注·伊水》载:“禅渚水,渚在原上,陂方十里,佳饶鱼苇,禹父之所化。……涓水又东南注于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即伊尹也”,。《归藏·启筮》载:“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化为葬,即鲧死后葬于伊川禅诸水有莘之地。邵雍的诗中,把伊水称作“尧水”:“山留禹凿门,川阁尧水痕。古人不复见,古迹尚或存。岁月易凋谢,善恶难湮沦。无作近名事,强邀世俗尊。”。邵雍取字“尧夫”,典出他选定的居住地在伊侯之墟,是尧、鯀、禹、有莘氏伊尹故地,安乐佳城墓园“安乐佳城”向南直照伊尹祠,正东是伊侯之墟“新城古城”;正西与巨型石龙通脉,这一切绝不是偶然的。

 “尧”还典出《孟子,万章》:“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

  安乐佳城 伊尹祠 九皋山第三峰恰为一条中轴线。邵雍取字“尧夫”,自称为像伊尹那样做一个“乐尧舜之道的村夫”。。

安乐佳城 伊尹祠 九皋山第三峰恰为一条中轴线:

安乐佳城,美不胜收的瑞云:

 

      邵雍随父亲邵古隐居的伊川神荫原西南的大莘店,是商代贤相伊尹的故里,伊尹未出山时,在此耕种乐尧舜之道,成汤三番五次来聘请他,伊尹被感动的说“与其我在乡间乐尧舜之道,不如辅佐成汤成为尧舜之君,实行尧舜之道,天下百姓都享受尧舜之道”(参见“价值中国网  文化 社会  人物 烹饪鼻祖、 第一名相—伊尹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8/29/42150.html

邵雍《观易吟》诗中讲到他与父亲在伊川神荫原,原西南的莘店隐居之地是“吾隐安乐窝”:“庖牺大圣人,画卦传万古。阴阳变化机,乾坤为易祖。吾隐安乐窝,天地乃同伍。窥破圣贤心,恬淡自得所。”

 

他对伊川这个竹林环绕,水流其门的隐居很满意,当时他尚未结婚,心想在伊川找个终身相依的伴侣生活一辈子,伊川吟写到:“ 休嗟流年随逝水,但将清景逐闲情。山河天下从来广,日月林间长自明。幸有园林供笑傲,岂无诗酒乐升平。如何更得烟霞侣,好向伊川老此生”。

 

 

 

 

 

 

 

 

 

邵雍把隐居在乡下的地方取名安乐窝。那么,安乐窝是什么意思呢?《无名公传》谈到安乐窝的意思:“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不求过美,惟求冬暖夏凉。”

 

 

 

 

 

 

 

 

 

 

 

 

 

 

邵雍隐居伊川的二十多年,明代宣德三年(1428)河南布政司在邵夫子祠旧址所立的《重建康节先生祠堂记》记载:“先生之功德被于后人,薄海内外皆知遵从而奉祀之,新店为先生故里”。在当年邵雍隐居的伊川县平等村邵夫子祠旧址内发现有印着“安樂書院”字样的土坯,确认了伊川莘店确实是邵雍的隐居、讲学于家之地,“吾隐安乐窝”是事实。

 

 

 

 

 

 

 

他虽居住在乡下,却不断到洛阳进行学术活动,他写道“伊川往复过龙山,每过龙山意且闲。莫道移人不由境,可堪深著利名间。”

   后来受洛阳留守王拱辰之邀,迁居洛阳道德坊新居,新居房子是公房,没有产权,朋友们说新居起名叫“安乐窝”,邵雍说“窝名安乐岂无权?”虽然迁到洛阳,但他仍然向往在伊川生活的日子:“安得先人旧槎在,伊川云水乐无穷”。

 

 

 

 

下图,邵夫子祠旧址发现有印着“安樂書院”字样的土坯,这些土坯原镶在邵夫子“安樂書院”的老房子墙上,应是重修时以此“安樂書院”石匾为坯底制做的特殊有字土坯,原“安樂書院”石匾现已下落不明

 

 

 

 

 


      邵雍随父隐居神荫原的二十多年间,对历史演变、朝代兴衰规律有独到的研究。对易学的研究更是由表及里,洞彻蕴奥,他批评世人把“象数学”变成“术数学”是“失于理也”

 

 

 

邵雍在伊川“安樂書院”中撰写《皇极经世》、《渔樵问对》、《观物篇》、《伊川击壤集》等哲学、易学、史学等著作对历史演变、朝代兴衰规律有独到的研究。在《渔樵问对》中,他说的:“天下将乱,人皆言利。天下将治,人皆言义”,乃精辟惊世良言。《皇极经世》采用独特的“元、会、运、世”方法,来诠释历史发展固有的规律法则。书中详细列出了从帝尧到宋以前个朝代天干地支年表和大事记,不仅记载的历史年代比《资治通鉴》多,而且成书的年代远在《资治通鉴》之前。

安乐窝中弄旧编,旧编将绝又重联。
      灯前烛下三千日,水畔花间二十年。
      有主山河难占籍,无争风月任收权。
      闲吟闲咏人休问,此个功夫世不传。

 

      邵雍随父亲邵古隐居的伊川神荫原西南的大莘店,是商代贤相伊尹的故里,伊尹未出山时,在此耕种乐尧舜之道,成汤三番五次来聘请他,伊尹被感动的说“与其我在乡间乐尧舜之道,不如辅佐成汤成为尧舜之君,实行尧舜之道,天下百姓都享受尧舜之道”(参见“价值中国网  文化 社会  人物 烹饪鼻祖、 第一名相—伊尹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8/29/42150.html

 邵雍《观易吟》诗中讲到他与父亲在伊川神荫原,原西南的莘店隐居之地是“吾隐安乐窝”:“庖牺大圣人,画卦传万古。阴阳变化机,乾坤为易祖。吾隐安乐窝,天地乃同伍。窥破圣贤心,恬淡自得所。”

邵雍把隐居在乡下的地方取名安乐窝。那么,安乐窝是什么意思呢?《无名公传》谈到安乐窝的意思:“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不求过美,惟求冬暖夏凉。”二十年时间里,他的学问核心究竟是什么?喜欢算卦的人,说邵雍是个算卦先生。喜爱儒学的人说它是先儒康节大师,尊师重教的人,说他是教书先生等等。以上说法都有一定依据。
      邵雍随父隐居神荫原的二十多年间,对历史演变、朝代兴衰规律有独到的研究。对易学的研究更是由表及里,洞彻蕴奥,他批评世人把“象数学”变成“术数学”是“失于理也”

邵雍在《安乐窝中吟》一诗中讲到他隐居在安乐窝中二十年“弄旧编”,撰写了《皇极经世》、《渔樵问对》、《观物篇》、《伊川击壤集》等著作,对历史演变、朝代兴衰规律有独到的研究。《渔樵问对》中:“天下将乱,人皆言利。天下将治,人皆言义”,乃精辟惊世良言。《皇极经世》采用独特的“元、会、运、世”方法,来诠释历史发展固有的规律法则。书中详细列出了从帝尧到宋以前个朝代天干地支年表和大事记,不仅记载的历史年代比《资治通鉴》多,而且成书的年代远在《资治通鉴》之前。邵雍对易学的研究更是由表及里,洞彻蕴奥。创造性的把易学八卦的阳爻(—)叫做天根‘’,把阴爻(- -称为月窟‘’(月亮那样的圆圆的窟窿),用超越历史时空的非凡思维,提出仅用就能解决宇宙万物的互变。六十四方圆图,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数码理论模型图,为后世电子计算机研制发明提供了启蒙性理论。后来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使中国和世界科学文明进程发生了突飞猛进的跳跃,邵雍的功德无量,永远值得人们颂扬。为了解析先天象数学理论,画出一张《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在《渔樵问对》中对他的学说有论:象起于形数起于质名起于言,意起于用天下之数出于理,违乎理则入于术世人以数而入于术,故失于理也”“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有象必有数。数立则象生,象生则言著彰,言著彰则意显。象、数则筌蹄也”(筌蹄 :quán tí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捕鱼用的竹器;蹄,捕兔网。“筌蹄”比喻达到目的一种手段或工具)。他将易经的六十四卦象精心排列,阳爻|(阴爻0--有规律的变化形式,画出六十四种数码方圆模型图。这张图后来大行于世,是因为此图显示的二进制数率排列原理,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像数互变模型图,启蒙促进了电子计算机研制发明进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的进步并促进科技创新跳跃式发展,对世界科学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可以说,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享受到邵雍研究成果的好处,只不过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邵雍的学术实质是什么?

。他后来他移居洛阳,所写《昼梦》诗,即是对自己与父母那一段生活的回忆:“梦里到乡关,乡关二十年,依稀新国土,隐约旧山川。身已烟霞外,人家道路边。觉来犹在目,一饷但萧然。”  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隐居到伊川神荫原,到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其间“隐”在“新国、乡关”大约二十余年,“新国土”,指伊川神荫原有莘地,在《汉书·地理志》中称“新城,故蛮子国。”《孟子·万章》记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也是邵雍取字“尧夫”的典出依据。朱熹为邵氏写的世系表中有:“景企当年康节公,樂窝千载梦依依”。“樂窝”指邵雍所说的“吾隐安乐窝”,“梦依依”有邵雍回忆当年隐居伊川神荫原的“梦依稀”诗句。

 请看同为写故乡的“梦依稀”诗,可以对比邵雍与毛泽东的诗句:
一,
宋 邵雍 《伊川击壤集 昼梦 乡关》:
梦里到乡关,乡关二十年。
依稀新国土,隐约旧山川。
身已烟霞外,人家道路边。
觉来犹在目,一饷但萧然。

(注:邵雍父亲邵古病逝于治平元年(1064年),葬于伊川,当时邵雍55岁。这首诗可能是邵雍为父亲守孝三年时第二年治平二年所作,时邵雍56岁)
宋 邵雍《十八日逾乾阳坡南 达伊川坟上》
年年时节近中秋,佳山佳水烂漫游。
此季归期为君促,伊川不得久迟留。
气候如当日,山川似旧时。
独来还独往,此意有谁知?
三尺荒坟百尺山,生身慈爱在其间。
此情之死不能尽,日暮徘徊又且还。

(注:这首诗可能是邵雍为父亲守孝三年满后第四年,治平四年中秋节期间到伊川安乐佳城为父母上坟时所作)

二,
毛 泽 东《七律·到韶 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 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将两首“梦依稀”回故乡诗对比:
               邵雍(56岁)             毛 泽 东(56岁)
       地点: 乡关---------- ------------- 故园
       时间: 二十年------------------- 三十二年
       回忆: 梦里依稀---------------- 别梦依稀
       过去 :旧山川-----------------   逝川

 情景: 觉来犹在目-------       喜看稻菽千层浪
       人物: 人家道路-------------    遍地英雄

 思念: 烟霞外----------           下夕烟
 

    有人说,邵雍一不是官员,二不是商人,三不是财主,四不种地,靠什么在大莘店乡下研究学问、著书立说?
    宋史中明确记载邵雍“讲学于家,未常强以语人,而就问者日众。乡里化之,远近尊之,士之过洛者,有不之公府而必至先生之庐”。说明邵雍在随父隐居伊川“躬爨以养其父母”时,不仅刻苦钻研学问,著书立说,而且靠办私人书院做为养家糊口、研究学问、著书立说的经济支撑,把自己的所得教给日益增多的“就问者”。当时,邵雍的父亲邵古“喜文字,学用声律韵类, 古今切正为之解, 曰: 正声、 正字、 正音者论三十篇”。邵雍与他的父亲隐居伊川办私人书院做为养家糊口的经济来源是没有问题的
《邵氏家谱,卷二,知非集》记载:“宋康节先生由范阳徙共城,又徙洛之伊水为河南人”。

 

      邵夫子祠旧址内发现有印着安樂書院字样的土坯,说明这是当年此地安樂書院石匾被做为托土坯的模具底使用。

   安樂書院土坯在伊川平等村原邵夫子祠遗址的发现,亦确证《宋史·邵雍传》中关于先生讲学于家,未尝强于语人。乡里化之,远近尊之,士大夫之过洛者,不之官府必至先生家,史书所记邵雍在家办私人书院 安樂書院是真实的邵雍全家嘉佑年间迁居洛阳。

   北宋时期,封建社会进入了它的成熟阶段,私人新建书院不断出现.仅洛阳南伊阙神荫原伊川县境内就有张齐贤在酒后办的和樂書院”;邵雍在大莘店办的 “安樂書院”;程颐在鸣皋办的 “伊川書院 以周敦颐、邵雍、二程为代表人物的道学、易学、理学研究,开始超出理论范围,向更高的哲学层次发展全国各地书院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例如河南登封嵩山书院、河南邓州的花洲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长沙岳麓书院、商邱应天书院、陕西嘉岭书院、陕西横渠书院、安徽颍州西湖书院、 江西义宁樱桃书院、江西临川兴鲁书院、浙江建德龙山书院、广东遂溪文明书院、山东泰安泰山书 院,江苏无锡龟山(东林)书院、广东德庆州濂溪书院、江西南城盱江书院、江西新城风目书院、江西义宁濂山(濂溪)书院、江西宗濂书院 、江西赣县清溪书院等。所有这些,也都推动了北宋时期书院的发展。因其对于维护国家统治和培养人材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这些创办书院的代表人物皆学识渊博,识见深邃,品行敦厚,堪为人师表,故而其学术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由于古文运动提倡者及其学生所建之书院地位也还在官学之下。书院数量不断增加,其教育职能逐步增长,社会影响的日益扩大,一些有名书院如等还被改制改为官学。当时官府采取支持态度,赐书,赐匾,赐田,赐予官职皆史不绝书。

 

   在邵雍长眠的安乐佳城正西约两公里龙头沟中发现有长90多米,高近10米的巨型天然石龙,在不远的凤凰沟中发现二十多米长的石凤凰:

 

   

 “由于邵雍的父亲邵古也安葬在这里,故此墓园也称为"邵夫子墓":
   

 

    后来邵雍被封为“新安伯”,即是依据他曾隐居在“新国故地安居乐尧舜之道”的史实。“先人旧槎”指邵古在伊川神荫原的故居,“槎”的意思是船,邵古故居地的村子四周是河流,此地像一条船。

 

邵雍在伊川神荫原安乐窝隐居期间,精心研究易学,探赜索隐,妙悟神契,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观夫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远而古今世变,微而走飞草木之性情,深造曲畅,庶几所谓不惑,而非仿象类、亿则屡中者。遂衍伏羲先天之旨,著书十余万言行于世。其代表作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等。

     两宋间人王湜《易学》皇极经世节要序中说:康节先生衍《易》作《经》,曰《皇极经世》。其书浩大,凡十二册,积千三百余板。以元经会二策,以会经运二策,以运经世二策,声音律吕两相唱和四册,准《系辞》而作者二册。

王湜所见十二卷本的《皇极经世》,已是邵伯温于邵雍去世后将《皇极经世》与《观物篇》合在一起,又加入其祖父邵古的正音、正字、音律韵类之学篇,与张岷听邵雍讲学时所作的笔录厘订而成。

正如王湜所言:康节先生遗书,或得于家之草稿”,这个家应是邵雍陪侍父亲邵古选中的“家伊川”。邵雍的《观物篇·渔樵问对》的第一句话就是“渔者垂钓于伊水之上。樵者过之,弛担息肩,坐于磐石之上,百问于渔者。渔者与樵者游于伊水之上。渔者叹曰:“熙熙乎万物之多,而未始有杂.吾知游乎天地之间,万物皆可以无心而致之矣。”

对随父亲邵古隐居在伊川神荫原西南的安乐窝,“架屋竹间,水流其门,浩然其趣”,邵雍与他父亲一样是满足的,他说“伊川云水乐无穷”。

作有《乞笛竹》表明当时的心情 

   洛人爱种花,唯我好种竹。所好虽不同,其心亦自足。 
   花只十日红,竹能经岁绿。俱沾雨露恩,独无霜雪辱

 

嘉祐五年(1060年),王安石作《上仁宗皇帝言事疏》,提出变法。

当时王拱辰是西京留守,相当于今天的洛阳市长,慕名请邵雍为自己看一片百年后安息的风水宝地,邵雍欣然允诺,相得龙门山南“尧之故地”为佳地,王拱辰非常满意,给邵雍酬金,邵先生坚辞不受。(九百年后,《王拱臣墓志》出土于伊川神阴原之北九公里伊川县城关镇之“尧地”村,风水极佳,此是后话)。他看到邵雍住在伊川神荫原西南乡下,往来洛阳不方便,提出为邵雍在洛阳盖一处新居作为报答。邵雍对由伊迁洛之事思考再三,觉的自己在伊川乡下正是“知非”、“宣尼读易”的好地方。但既不宜拒绝西京留守王拱辰的人情,又恋恋难舍伊川的山山水水,谁能与我一道相伴在伊川奋斗终生啊?“哎,天意如此”,这是真有点难为人,但将来还要回来的。有诗曰:

       《新正吟 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邵雍50岁) 
        蘧瑗知非日,宣尼读易年。人情止于是,天意岂徒然?
       立事情尤倦,思山兴益坚。谁能同此志,相伴老伊川?

(注:蘧瑗,周卫蘧瑗,字伯玉。年五十,知四十九年之非。灵公与夫人南子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南子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南子曰: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君子不以冥冥堕行。伯玉,贤大夫也,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公使问之,果伯玉也。宣尼,尼,孔子。孔子周游列国走投无路之际,数次投奔蘧伯玉。他曾称赞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君王有道,则出仕辅政治国;君王无道,则心怀正气,归隐山林。)
    王拱辰利用洛阳天津桥南原五代节度使安审琦故宅改造成新居,邵雍为他相得尧之故地为安息吉地。作为为报答,王拱辰欲将洛阳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废宅整修,移用部分前代原洛阳知府郭崇韬旧宅木料,并动员二十多家慷慨解囊资助,盖起新居,请邵雍由伊川乡下前此处居住。邵雍当时心理比较矛盾(因为这个安审琦当过后唐的节度使,虽然相当于宰相,但后来被杀,他的宅基不能算是什么好地方。整修房子又利用郭崇韬废宅的砖瓦木料,郭崇韬虽是五代名将,当过后唐军事长官,也被杀了),所以对去住这个城中的“豪宅”心中比较矛盾,“立事情尤倦”“人情止于是,天意岂徒然?”邵雍作有《安乐窝中好打乖》诗,讲在安乐窝自在的生活:

    安乐窝中好打乖,打乖年纪合挨排。
       重寒盛暑多闭户,轻暖初凉时出街。
       风月煎催亲笔砚,莺花引惹傍樽罍。
       问君何故能如此,祗被才能养不才。

邵雍把与父亲隐居在伊川神荫原云山安乐窝看成烟霞宝地,是静心宣尼读易的好地方,这是天意的安排。王拱辰力劝他到城里住,并写了一首《七律·和尧夫先生安乐窝中好打乖吟》诗劝邵雍:

王拱辰《安乐窝中名隐君》诗曰:

安乐窝中名隐君,(您是安乐窝中隐居的君子

 腹藏经笥富多闻。  (早就听说您学富五车,满腹经纶)。

一廛水竹为生计,(特别喜欢清清的潺潺溪水与四季常青的翠竹

      三径琴觞混世纷。(弹琴饮酒笑看世事纷纷
      婉画旧尝辞幕府,(南朝宋谢瞻《张子房》诗:"婉婉幕中画。"谓张良为刘邦
                      运筹帷幄之中。后以"婉画"指幕僚辅助长官谋划。)
      少微今已应星文。(您的才华有如吴少微,我已向朝廷推荐授予您官职。
                    少微,吴少微,唐代文学家,他的诗文雄迈高丽,新安(
                    徽黄山休宁) 人。唐高宗时,长安元年(701年)辛丑进
                    士,授晋阳尉,中宗神龙初,由吏部侍郎韦嗣立举荐,升任
                    右台监察御史。有《过汉故城》诗:金狄移灞岸,铜盘向洛
                    阳。君王无处所,年代几荒凉。宫阙谁家域,蓁芜罥我裳。
                    井田唯有草,海水变为桑。 
                      星文,星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及星文
                    风气,率不劳为之。”唐沉彬《入塞》诗之二:“苦战沙门
                    卧箭痕,戍楼闲上望星文。” )
      了心便是棲真地,(注:了却我的心愿的,就是您为我相得百年安棲吉地。)
      何必烟霞卧白云。(注:何必再隐居乡下烟霞安乐窝自享清高呢?)
 
    二年后的嘉祐七年,王拱辰将洛阳新居整修好,碍于洛阳最高长官的盛情和人情,邵雍举家离开安居二十多年的伊川神荫原安乐窝,迁居到洛阳的新居。仍命名新居曰“安乐窝”。邵雍有《天津新居成谢府尹王君贶尚书》诗 (壬寅,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邵雍52岁): 

   嘉祐壬寅岁,新巢始僝功。仍分道德里,更近帝王宫。 
   槛仰端门峻,轩迎两观雄。窗虚响瀍涧,台迥璨伊嵩。 
   好景尤难得,昌辰岂易逢?无才济天下,有分乐年丰。 
   水竹腹心里,莺花渊薮中。老莱欢不已,静节与何穷。 
   啸傲陪真侣,经营贺府公。丹诚徒自写,匪报是恩隆。
   邵雍迁到洛阳这个新宅半年后,有机会第一次与刘君玉登天宫寺三学阁,洛之风景因得周览,见邵雍《洛阳怀古赋》: 
   “洛阳之为都也,地层天地之中,有中天之王气在焉。予家此始半岁,会秋乘雨霁,与殿院刘君玉登天宫寺三学阁,洛之风景因得周览惜其百代兴废以来,天子虽都之,而多不得其久居也。故有怀古之感,以通讽诵。君玉好赋,请以赋言之。
    秋雨霁,日色清。万景出,秋益明。何幽怀之能快,唯高阁之可凭。天之空廓,风之轻泠,览三川之形胜,感千古之废兴。乃眷西北,物华之姘,云情物态,气象汪然。拥楼阁以高下,焕金碧之光鲜。当地势之拱处,有王居之在焉。
    惜乎天子居东都,此邦若诸夏,不会要于方策,不号于於天下。声明文物,不自此而出;道德仁义,不自此而化。官殿森列,鞠而为茂草;园囿棋布,荒而为平野。鸾舆曾不到者三十余年,使人依然而叹曰:虚有都之名也。
    噫!夏王之治水也,四海之内列壤惟九,而居中者实曰豫州。荆河之北,此为上流。周公之卜宅也,率土之滨达国为万,而居中者实曰洛阳。湹涧之侧,此唯旧邦。迄于今二千年之有余,因兴替之不定,故靡常其厥居。
    我所以作赋者,阅古今变易之时,述兴亡异同之迹,追既失之君王,存後来之国家也。昔大昊始法,二帝成之,三王全法,参用适宜。伊六圣之经理,实万世之宗师。我乃谓治民之道,於是乎大尽矣。逮夫五霸抗轨,七雄驾威,汉之兴乘秦之弊,曹之擅幸汉之衰,始鼎立而治,终豆分而隳。晋中原之失守,宋江左之画畿,或走齐而驿梁,或道陈而经隋。自元魏廓河南之土植,六朝之风物,李唐蟠关中之腹孕,五代之乱离,其间或道胜而得民,或兵强而慑下,或虎吞而龙噬,或鸡狂而犬诈,或创业於艰难,或守成於逸暇,或覆餗而终焉,或包桑而振者。故得陈其六事,虽善恶不同,其成败一也。
   其一曰:大哉德之为大也,能润天下,必先行之于身,然後化之于人。化也者,效之也,自人而效我者也。所以不严而治,不为而成,不言而信,不令而行。顺天下之性命,育天下之生灵。其帝者之所为乎!
   其二曰:至哉政之为大也,能公天下,必先行之于身,然後教之于人。教也者,正之也,自我而正人者也。所以有严而治,有为而成,有言而信,有令而行。拔天下之疾苦,遂天下之生灵。其王者之所为乎!
   其三曰:壮哉力之为大也,能致天下,必先丰府库,峙仓箱,锐锋镝,峻金汤。严法令于烈火,肃兵刑于秋霜,竦民听于上下,慑夷心于外荒。其霸者之所为乎!
   其四曰:时若伤之於随,失之於宽,始则废事,久而生奸。既利不能胜害,故冗得以疾贤。是必薄其赋敛,欲民不困而民愈困,省其刑罚,欲民不残而民愈残。盖致之之道,失其本矣。
   其五曰:时若任之以明,专之以察,始则烈烈,终焉阙阙。既上下以交虐,乃恩信之见夺。是以峻其刑罚,欲民不犯而民愈犯;厚其赋敛,欲国不竭而国愈竭。盖致之之道,失其末矣。
   其六曰:水旱为沴,年岁耗虚,此天地之常理,虽圣人不能无,盖有备而无患。不得中者,加以宽猛失政,重轻逸权,不有水旱兵革而民已困,而况有水旱兵革者焉?所谓“本末交失,不亡何待”。天下有成败六焉,此之谓也。
   君天下者得不用圣帝之典谟,行明王之教化。士可杀不可辱,民可近不可下。上能抚如子焉,下必戴其后也。仲尼所以陈革命,则抑为人之匪君;明逊国,则杜为人之不臣。定礼乐而一天下之政教,修《春秋》而罪诸侯之乱伦,删《诗》以扬文、武之美,序《书》以尊尧、舜之仁,赞大《易》以都括与六经而并存。意者不可以地之重易民之教,不可以天之教悖天之时,必时教之,各备则居地而得宜,是故知地不可固有之也。
君上必欲上为帝事,则请执天道焉;中为王事,则请执人道焉;下为霸事,则请执地道焉。三道之间,能举其一,千古之上犹反掌焉。则是洛之兴也,又何计乎都与不都也?如欲用我吾从其中。”

   从作这首赋的时间“予家此始半岁”,当在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邵雍52岁)秋天。赋中讲到“予家此始半岁,会秋乘雨霁,与殿院刘君玉登天宫寺三学阁,洛之风景因得周览”,其“洛之风景因得周览”之语,说明是首次登临天宫寺三学阁。这与《邵氏闻见录》所记述说: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邵雍全家在门生怀州武陟知县侯绍曾帮助下,从卫州共城奉大父伊川丈人迁居洛阳,住在天宫寺三学院”明显不一致

    居洛新宅二年后的治平元年(1064年)正月朔日(初一),邵雍父亲去世,及执亲丧,将父亲安葬于伊川神荫原“安乐佳城”,守孝三年哀毁尽礼后的第四个年头,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初八,邵雍的同父异母弟弟邵睦却突然暴卒,邵睦生于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出生于苏门共城,生母杨氏,是邵古续娶的夫人。按此计算,邵雍亲生母亲李氏去世当在此之前。古代礼制,夫人去世三年之内不得再娶,因而邵古续娶杨氏的时间,至少要由邵睦出生时向前推四到五年到天圣八年(1030)前,由此也可推算出邵雍生母李氏去世时间在天圣七年(1029年)左右(唐明邦先生所著《邵雍评传》第二章“邵雍的生平事迹(上)二、拜师学道 精通易图----青壮年时期(1040--1048)写道:‘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年)邵雍三十岁,母亲去世,他守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汲水烹饪以养父亲,善尽孝道,闻名乡里。’”唐先生将邵雍生母去世的时间整整向后推迟了十一年。实际上,李氏去世满十周年后,邵雍三十岁时随父邵古迁洛阳伊川神荫原,迁葬生母伊水上,遂为河南人)。

    父亲刚去世不久,弟弟邵睦仅33岁又亡,邵雍连遭此不幸,痛苦万分,他在弟弟亡故当年熙宁元年(1068年)写有《伤二舍弟无疾而化 又一首》诗曰

兄既名雍弟名睦,弟兄雍睦情何足。居常出入留一人,奉亲教子如其欲。 
     慈父享年七十九,四人稚子常相逐。其间同戏彩衣时,堂上愉愉欢可掬。 
     慈父前年忽倾逝,尔弟今年命还促。独予奉母引四子,日对几筵相向哭。 
     不知肠有几千尺,不知泪有几千斛。断尽滴尽无奈何,向日恩光焉可赎

熙宁三年(1070年)邵雍60岁,作有《自悯》诗曰: 

    天无私覆古今同,手足情多骤一空。五七年来并家难,六十岁许更头风。 
    常情不免顺世俗,私计固难专仆童。安得先人旧槎在,伊川云水乐无穷。

从诗可以了解到,邵雍从神荫原迁到洛阳后,父逝要守孝,弟亡更悲伤,没有在伊川神荫原花竹间那样从容悠闲的读书、宣尼、读易、讲学、著书的时间,难怪思念当年与父亲在一起“安得先人旧槎在,伊川云水乐无穷”的美好回忆与向往,还有“断尽滴尽无奈何”,“十许年来不读书”的感叹

 

熙宁三年(1070年),神宗全面推广新法,富弼、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等不满变法,纷纷退居洛阳。此时,讲学已二十多年的邵雍名声早已传遍洛阳。这些达官贵人与邵雍交游往来后,对邵雍的学识品德极为敬佩,特别是司马光看到邵雍所作的《皇极经世》大为惊讶,因为此时他正奉皇命编撰《资治通鉴》,而《皇极经世》从三皇五帝到后周,三千多年的天干地支纪年和历史大事邵雍记述的很详尽,所涉猎的历史资料甚为丰富,这些历史资料正是编撰《资治通鉴》所亟需的,邵雍毫无保留的让司马光查看他的所有收藏的史料,因而司马光对尚是一介布衣百姓的邵雍刮目相看,并结交为挚友,视邵雍为老乡。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王安石行买官田之法,邵雍所居属官地。出榜三月,洛人敬重邵雍而不忍买,,朝廷下令拍卖公房地产,这对邵雍又是新的危机和打击。这时,司马光出资把邵雍所居的地产过户到自己名下,富弼把花园买下无偿送给邵雍,王不疑又为邵雍在延秋置办庄园,他们把房产证和地契无偿送给邵雍,邵雍作诗曰:

重谢诸公为买园,买园城里占林泉。七千来步平流水,二十余家争出钱。

嘉佑卜居终是僦,熙宁受券遂能专。凤凰楼下新闲客,道德坊中旧散仙

 陌彻铜驼花烂漫,堤连金谷草芊绵。青春未老尚可出,红日已高犹自眠

   “嘉祐卜居终是僦”,道出了邵雍是在嘉佑七年到洛阳临时“将僦”居住的实情。直到“熙宁受券”,熙宁三年“受券(拿到房产证和地契)”才安心下来。对此事,邵伯温《邵氏闻见前录》记曰:“熙宁初,行买官田之法,天津之居亦官地。榜三月,人不忍买。诸公曰:“使先生之宅他人居之,吾辈蒙耻矣。”司马温公而下,集钱买之。康节先生以诗谢王宣徽”。

洛浦清风朝满袖,嵩岑皓月夜盈轩。接篱倒戴芰荷畔,谈麈轻摇杨柳边。

 

洞号长生宜有主,窝名安乐岂无权。敢于世上明开眼,会向人间别看天。

尽送光阴归酒盏,都移造化入诗篇。也知此片好田地,消得尧夫笔似椽

 

 邵雍更怀念当年伊川神荫原花竹间那中在“水流其门,翠竹常青”,安静勿扰,从容悠闲的读书、宣尼、读易、讲学、著书的时光,难怪会写出思念当年与父亲在一起“安得先人旧槎在,伊川云水乐无穷”的美好回忆与向往。

      邵雍与富弼、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程颢等称兄道弟,情投意合。熙宁三年(1070年),邵雍60岁生日作诗曰:“居洛八九岁,投心唯二三。”他所指的“投心”之人,有《四贤吟》为证:“彦国(富弼)之言铺陈,晦叔(吕公著)之言简当,君实(司马光)之言优游,伯淳(程颢)之言条畅。四贤洛阳之望,是以在人之上。有宗熙宁之间,大为一时之壮。

   从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邵雍50岁接受王拱辰邀请到洛阳,到熙宁年间与司马光等交往,居洛十几年间,虽然进城住上豪宅,又经常与昔日卿相、达官贵人饮酒作乐,赋诗、出游,他写诗描写这一段的生活:

 “自从三度绝韦编,不读书来十二年。大瓮子中消白日,小车儿上看青天。
    闲为水竹云山主,静得风花雪月权。俯仰之间无所愧,任他人谤似神仙”

   但邵雍对此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另还有自己的看法,他有《感雪吟》诗曰:“ 旨酒佳肴与管弦,通宵鼎沸乐丰年。侯门深处还知否,百万流民在露天。”

 

       熙宁元年(1068年)《戊申自贻》 
虽老仍思鼓缶歌,庶几都未丧天和。明夷用晦止于是,无妄生灾终奈何? 
似箭光阴头上去,如麻人事眼前过。中间若不自为计,所损其来又更多

(注:鼓缶歌,指邵雍的诗集《伊川击壤集》中的击壤,相传帝尧时老者伊奋《击壤》歌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邵雍把自己的字命名为“尧夫”,意思即尧故地的村夫)。

 
   在这段“五七年来并家难”的岁月里:邵雍如何有心思去读史研易和著书立说?而且对邵雍的学说,还有人说他的学说“无所用于世”。据邵伯温《邵氏闻见前录》)记述:“二程先生侍太中公访康节于天津之庐,康节携酒饮月陂上,欢甚,语其平生学术出处之大。明日,怅然谓门生周纯明曰:“昨从尧夫先生游,听其论议,振古之豪杰也。惜其老矣,无所用于世。纯明曰:“所言何如?”明道曰:“内圣外王之道也。”

是日,康节有诗云:

草软波平凤细溜,云轻日淡柳低摧。

  狂言不记道何事,剧饮未尝如此杯。

  好景只知闲信步,朋欢那觉大开怀。

  必期快作赏心事,却恐赏心难便来。”(虽然程颢称赞邵雍之论是内圣外王之道,然最痛苦的莫过于自己的学说被人认为是“无所用于世”,邵雍口头上说“狂言不记道何事”,实则是非常郁闷伤心的,邵雍最苦闷的还有被人称为算命术士,在《渔樵问对》论曰:天下之数出于理,违乎理则入于术世人以数而入于术,故失于理也"。难怪邵雍作伤心行 》诗曰:

       不知何铁打成针,一打成针只刺心。料得人心不过寸,刺时须刺十分深。 

 他在《天宫小阁倚栏》诗中道出了心中的郁闷和无奈:

“ 沙里有金然索拣,石中韫玉奈何疑.倚遍栏杆人不知?"

并用“买卜稽疑是买疑”对外人说他是算命术士给予回应。

诗曰:

“ 六尺残躯病复羸,况堪日日更添衰。满怀可惜精明处,一语未能分付时。 
      沙里有金然索拣石中韫玉奈何疑。此情牢落西风暮,倚遍栏杆人不知

 

 

   买卜稽疑是买疑,病深何药可能医?梦中说梦重重妄,床上安床叠叠非。 
      列子御风犹有待,夸夫逐日岂无疲?劳多未有收功处,踏尽人间闲路岐

 他更怀念当年与父亲一道隐居伊川的日子:见《十八日逾乾阳坡南 达伊川坟上》诗:

   思山吟》:

         看即青山与白云,寻思没量大功勋。未知乐处缘何事,岂止饥时会茹荤。 
         千首拙诗难著怨,一罇芳醑别涵春。壶中日月长多少,能老红尘几辈人。 
         只恐身闲心未闲,心闲何必住云山。果然得乎情性上,更肯埋头利害间? 
         动止未尝防忌讳,语言何复著机关。不图为乐至于此,天马无踪自往还

      (邵雍有诗云“春雷惊起千年蛰,笔下苍龙自往还”。当年他曾立下誓言,要做“天马行空”式的“奇逸人中龙”,他相信自己的学术研究将来会有大用的。)

《代书寄南阳太守吕献可谏议》
        一别星霜二纪中,升沉音问不相通。林间谈笑须归我,天下安危宜系公。 
        万乘几前尝蹇谔,百花洲上略从容。不知月白风清夜,能忆伊川旧钓翁? 
(吕晦《答尧夫见寄》:冥冥鸿羽在云天,邈阻风音已十年。不谓圣皇求治理, 
尚容遗逸卧林泉。羡君身散岁时乐,顾我官闲饱昼眠。应笑无成三黜后, 
病衰方始赋归田。)
 

 

治平丙午(治平三年1066年),邵雍曾作《伊川击壤集》序,父亲邵古卒于治平元年正月朔日,至治平丙午中秋已近满三年。是邵雍在为父亲守孝三年期间所整理。伊川击壤集》序中写道: 

    “《击壤集》,伊川翁自乐之诗也。非唯自乐,又能乐时,与万物之自得也。伊川翁曰:子夏谓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洛居住多年,仍自称“伊川旧钓翁”、“伊川翁”“伊川邵雍”,从出土文物中也可得到印证。1929年,在洛阳孟津海资(今朝阳村)西北出土有北宋祖士衡墓志,是目前仅见的邵雍书丹的楷、篆书体亲笔字。宋神宗熙宁五年十二月初十(1073年),邵雍为祖无择的叔父祖士衡撰写墓志,他以工整的楷字书丹《宋故朝請大夫尚書禮部郎中上護軍范陽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賜紫金魚袋祖公墓誌銘》署名为“伊川邵雍”。并用篆字写了志盖《宋尚書禮部郎中祖公墓誌銘》,邵雍的亲笔字是目前仅见其楷、篆书体:

伊川邵雍书丹:宋故朝請大夫尚書禮部郎中上護軍范陽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賜紫金魚袋祖公墓誌銘並序(全文附录于此文后)

 

此出土碑刻文物,邵雍的亲笔字是目前仅见其楷、篆书体 

自写“伊川邵雍”,确证邵雍自认是伊川人:

 

由此可见邵雍与祖无择二人有非同一般的关系。《伊川击壤集》中,邵雍有多首诗写到“祖龙”祖无择。其一是《代书寄祖龙图》:

                   三十年交旧,相逢各白头。
                         海壖曾共饮,洛社又同游。
                         脱屣风波池,开怀松桂秋。
                         两眉从此后,应不着闲愁。

    这首诗可能于熙宁五年邵雍六十二岁时受祖无择之托为祖无择叔父祖士衡篆书墓志铭,写好后给祖无择的信,回忆了三十多年前(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刚隐居到伊川神荫原西南乡间时),曾与与祖无择在海壖曾共饮过酒(海壖,借指南边偏鄙荒凉乡间小地方,参见柳宗元《南省转牒欲具江国图令尽通风俗故事」: “圣代提封尽海壖,狼荒犹得纪山川。华夷图上应初录, 风土记中殊未传。椎髻老人难借问,黄茆深峒敢留连”。)那时邵雍32岁,祖无择33岁,两人正是风华正茂刚过而立之年的青年,共饮美酒,指点江山,意气风发。自此以后,邵雍隐居山林二十年,不求功名利禄,安贫乐道,精心读史、写史;研易、画先天图;讲学、著书,完成“安乐窝中一部书--《皇极经世》和《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后又到洛阳居住十来年。祖无择走致仕为官之路,于仁宗皇祐六年(1054年)任袁州知州(江西宜春)。他看到当地儒学的教化作用逐渐削弱,学馆残缺破败的情况,担心人材流失,就与袁州通判颍川人陈侁一同察看了旧有的夫子庙,觉得太狭窄,不适宜改建为学馆,决定在城的东北角上建造新学馆,为国家培养人才。后被调回京城修皇上起居注、知制诰,加封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进学士,知郑、杭二州。宋神宗熙宁初年,王安石任丞相后,让监司治祖无择的罪。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官吏汇报其案情,牵连到祖无择。王子韶为巴结王安石,就派内侍把祖无择捕捉到偏远的优州狱中。审查结果,无择没有贪污行为,只是贷官钱接济部下,及乘船越过限制而已。于是贬其为忠正军节度副使。不久,祖无择又被恢复了光禄卿、秘书监、集贤院学士等职,主管西京御史台,又移知信阳军。 

    三十年后,祖无择主管西京御史台与邵雍相逢洛阳,同游洛社,二人都已是成了白发花甲老人。
   邵雍另一首写给祖无择《和祖龙图见寄》诗,回忆起三十多年前在“吾家,云山,游兴,无涯乐”: 

吾家职分是云山,不见云山不解颜。游兴亦难拘日限,梦魂都不到人间。 
烟岚欲极无涯乐,轩冕何尝有暂闲?洛社交朋屡思约,几时曾得略跻攀
?(注:轩冕指帽子,邵雍为布衣,帽子称轩。祖无择是官员,帽子称冕,“轩冕何尝有暂闲”是说二人虽然走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成就不同,都没有闲着)

 邵雍还有写给祖无择《代书戏祖龙图》诗,写明“书志用予姓名”,即“伊川邵雍书丹并篆盖”:
   祖兄同甲申,二十七日长。无怨可低眉,有欢能抵掌。
   交情日更深,道义久相尚。但欠书丹人,黄金八百两。
   原注:择之葬其亲也,书志用予姓名


   诗中的“书志用予姓名”即邵雍以工整楷字书丹的《祖士衡墓志铭》署名为“伊川邵雍”,“但欠书丹人,黄金八百两”是老朋友开玩笑(戏祖龙图)。
    此诗写于熙宁五年,邵雍已由伊川迁居洛阳十来年,但仍署名为“伊川邵雍”,与他在治平三年所作的《伊川击壤集》序中自称“伊川翁”是有深刻的含蕴。他父亲号“伊川丈人”,邵雍称“伊川翁”、“伊川邵雍”,正说明邵雍随父亲邵古由苏门共城迁到伊川神荫原西南隐居之地是史实,也确证宋 ·陈绎所作的《宋隐君邵子启贤公讳古墓志铭》:“铭曰:世范阳,家伊川”是真实可信的。亦可见他对伊川故里感情之深。

  邵雍晚年多病,追思过去尤其伤感,常借酒烧愁,有诗道其事:《重阳前一日作 》
 近来多病不堪言,长欲醺醺带醉眠。新酒乍逢重九日,好花初接小春天。 
 自知命薄临头上,不愿事多来眼前。唯有天津横落照,水声仍是旧潺湲。 

《重九日登石阁》

人情见乐多,世态谙来久。事过忧噬脐,物伤防掣肘。 
水浊更澄滤,衣尘须抖擞。必欲论主衡,何人为好手? 
事出一时间,时过事莫还。当时深可爱,过后不堪看。 
夏去休言暑,冬来始讲寒。人能知此理,忧患自难干。

《代简答张淳秘校》

老年前事怕追思,更见曾悲先德诗。
却有断章聊自慰,如今冢嗣弱於谁。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七月,67岁的邵雍病危,临终前特意嘱咐儿子伯温:“诸公欲近城地葬我,不可,当从伊川先茔。”七月初四,大书诗曰:“生于太平世,长于太平世,死于太平世。客问年几何?六十有七岁。俯仰天地间,浩然独无愧”。当夜 ,邵雍在洛阳病逝,葬于伊川神荫原“先莹”(今伊川“安乐佳城”)。这位哲学大师经历六十七个春秋,长眠于伊水西岸卧龙山,墓志铭由程颢撰写。 

程颢所作的《邵雍先生墓志铭》中,谈到邵雍初到洛阳的情况:“先生在洛几三十年,始也,蓬荜环堵,不蔽风雨,躬爨以养其父母,居之裕如。讲学于家,未常强以语人,而就问者日众。乡里化之,远近尊之,士之过洛者,有不之公府而必至先生之庐。”

将程颢所说与邵古墓志铭中记载相联系, “始也,蓬荜环堵,不蔽风雨,躬爨以养其父母”,讲的是刚到伊川神荫原乡下时,在闲旷的竹林中搭起简易房屋,但难蔽风雨,邵雍亲自为父亲和继母烧火做饭,生活比较艰苦。后来,邵雍在父亲的支持下,办了个私塾学校,“讲学于家”,“隐安乐窝”,“乡里化之,远近尊之”。这个“伊川神荫原,原西南”的“家”,在洛阳郊外的伊川乡下,故“人莫能窥也”。

 

    宋哲宗元祐年间,朝廷按谥法,温良好乐曰康,能固所守曰节,谥曰“康节”。宋理宗给他的封号“新安伯”(新城安居乐尧舜之道的圣人)。

邵雍与同时代的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道学五子”。邵雍与子伯温、孙邵溥称宋代三贤。邵雍与“孔圣”同享庙祭香火之位。( 《宋史,本纪》第四十二,理宗二:“端平二年正月丁酉,太阴行犯太白。甲寅,诏议胡瑗、孙明复、邵雍、欧阳修、周敦颐、司马光、苏轼、张载、程颢、程颐等十人从祀孔子庙庭,升孔伋十哲。程颢把邵雍称之为“内圣外王”,后世人尊称邵雍为——“易圣”。

伊川“安樂佳城”陵园中有明宣德三年,清乾隆六年和民国三十一年重修的三通碑和邵古的墓志铭碑。山门、石坊、飨堂、陵墓保存良好,陵园面积达7600平方米,1963年被河南省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建康节先生祠堂记》,是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岁次戊申秋七月下瀚河南等处承宣布政司左参政周鑑、嵩县知县何新立碑,碑文中记曰:

“宋有天庭人豪英迈盖世之儒曰康节先生 邵氏其墓在今嵩之新店  而功德之被于人者犹存, 虽遐聚僻壤, 薄海内外皆知尊崇而奉祀之,新店为先生故里,而其神道所在” 。

 

 明宣德三年河南布政司重建康节先生祠堂记:全文(照片):

 

 《重修康节先生祠堂记》碑文

河南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使刘威撰文

河南等处承宣布政司刑旭书丹

河南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郑柱篆额

宋有天挺人豪英迈盖世之儒,曰康节先生。邵氏其墓在今嵩县之莘店,岁月滋久,封识浸失,往来经行之人,知者故无不式,其不知者,亦不能无触冒亵渎之患焉,予来河南,尝有志于修治,卒以事牵,弗果偿其所愿。每念之,未尝不颜忸怩而心悒郁也。去年秋,参政钱唐周公,宪副永嘉郑公,俱以公务莅河南,道经先生墓所,拜而伤感,勃然起修葺之志,各捐己资,命有司鸠工伐林,落成其事。今夏以书来,曰:“先生之墓兴起,墓前奉神之祠俱已完治,子盍记之?”予目喜而叹曰:于乎先生之道,之言意象数之微,而极乎事物精粗之蕴,大之若天地日月之运化,皇帝王霸经略,莫不究其奥妙,小之若阴阳之度数,鬼神之情状,靡不穷其本原。等而上之,则有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推而下之,则有以启夫万世既迷之途。今其已矣,而功德之被于人者犹存,遂遐郰僻壤,薄海内外皆知尊崇而奉祀之,矧莘店为先生故里,而其神道所在,乃独无秽不治,岂非吾尚之责而有司者之过耶!今二公奋然出力以新之,可谓能人之所不能者矣。兴于人心,亦可谓同志而合契者矣。既今以往,吾知嵩少之间,庸人儒子之过其下者,必知瞻仰尊奉而不敢犯,而为乡子小子后生,亦必知所景慕,庶几有以伸其敬而传其道也。然则二公斯举,岂细务也哉?故为之记。后之来者亦体夫二公之心,时加修葺,以无负愧如予可也。周公名鉴,字光溥。郑公名柱,字仲砥。历官俱有能誉。相其后者,嵩县知县何新,吴祥县丞王衮、何克斌,主薄周郁、马非,典史杜政,儒学教谕孙介,训导刘威。是为记。

宣德三年(1428)岁次戊申秋七月下浣河南等处书承宣布政司左参政周鉴立石。

知县   何 新

2、《伊川击壤集》(明刻本)重修康节先生墓记

宣德三年(1428)秋七月甲子,河南右参政钱塘周公鉴、按察副使永嘉郑公柱,重修康节先生墓,复建祠,以栖其神,冬十月讫工,属翰林学士杨溥为文记其事,词曰:

呜呼!先生天挺英,仰惟羲文周公孔子寂寂寥寥,越千百祀于厥绪。余心领神会,天地造化、消息盈虚、皇帝王霸,升降隆污,极事之变,究物之初,六合万有,洞见无余。俯就于时而其所至,惟清惟和,可夷可惠,期于大成,终不小试。吾道则然,孰云:玩世高蓬,懿躅千古,有闻顽可使廉薄可使□匪生匪死而亡而存,有□者坟在嵩之下□雨蓬风仅存杯土,子孙遐远刍牧,樵斧不有君子谁式谁顾,有  周候抚临于嵩,亦惟宪副伟矣郑公,瞻彼丘□尽伤于中,乃询邑令以及校官用图,修复所志佥同乃捐俸,廪乃鸠群工,乃翦厥翳,乃考厥卦□以土壤既坚而实,亦广而崇乃建之祠,以栖其神,奉祭有器,以克俎尊,乃树之石,书其谥号,华表有柱,列之墓道,环植以木栝柏松桧,典祀有人,以时启闭,庶功告成,用妥厥灵,人用嘉悦,神其永宁,圣贤之道,名教所系,匪云有司簿书期,会孰急就缓□钜□,细岂无明者味者,比比牧伯司□贵知大体,惟贤惟能。

天子任使越,惟二公先贤是尊,拨厥所本天子知人高岸,□谷岁月无□,用告来者,尚□前闻,

宣德九年(1434)岁次甲寅冬十一月初四日立石

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   国史总裁南郡杨溥撰

 

3、《伊川击壤集》卷一记载,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河南府知府吴相及下属人等出资对邵夫子墓和位于平等村中的邵夫子祠进行了修缮,重修后邵雍墓内的主要建筑有:茔内建享堂五间,东西厢房六间,大门三间。外树牌坊一座,题曰康节佳城。墓碣题曰宋新安伯。邵康节墓周围设立祭田五顷,仍设看坟人役二名,工食本县支给,额设奉祀生员四名,茔域焚修,世代相继,永为典故

 

 

4、嵩县重修康节先生邵子祠墓碑记

 

持身如伯夷,其可乎?曰可矣,清也。然而或病其隘。处世如柳下惠,其可乎。曰可矣,和也。然而未免不恭。学者将奚学而可哉?其孔子乎?然游孔子之门者众矣,升堂者有之,入室者仅矣,得圣人之一体者有之,具体而微者未能数数也。甚矣,学圣人之难也。而孔子之言曰:“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又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夫曰不得中行,则时无中行可知也。曰必也狂狷,则非狂狷必不与,又可知也。圣人未易学而可与,学圣人者亦难其人又若是哉?

康节邵先生圣人者也,称康节者,或言其高明英迈具有雄才,或言其探赜索隐知虑绝人,或言其洞彻天地万物阴阳休咎盈虚消息之理,遂于易数,故事能前知,而明道先生则叹其为内圣外王之学。昔人之论备矣,今请置勿论。惟撮其持身处世者言之,其蓬荜环堵,怡然有乐,焚香燕坐,不屑不洁也,可不谓清乎?其随意所适,信宿可留,童孺厮隶,争相迎候也,可不谓和乎?其坚苦刻励,寒不炉、暑不扇,而德器粹然,接人以诚,谓之不恭不可也。其语程叔子曰:“面前路径须令宽,路窄则自无着身处。”谓之为隘又不可也。严而不激,宽而有制,是固然矣。尝又即其心之声,窥其神明所存,其曰:“若有意时非语话,都无情处是肝脾。”盖洋洋乎孕春气于一腔,而所云当中和天同乐易。友吟自在诗,饮欢喜酒者,怡与沂水春风同一指趣。孔子之所谓然嘉与者鲁氏而后,不当在斯人也欤?先生之墓在嵩县,辛酉夏,人以祠圮垣颓告余者,因出俸寄令俾葺之,惟使署河南守彰德司马李君光型、嵩县令徐玑,亦各捐金赞其后,又以旧坊泐于严寒,采石新建,并添建住房以栖守祠墓之人。鸠工于辛酉孟秋,落成于壬戌仲夏,复请余记之。余谨按传云康节之将殁也,欲为墓志,曰:“以属吾伯淳。”时大中犹未之许,后因步月伯淳曰:尧夫之学可谓安且成矣。大中乃许之,生同时,德相若者,知之犹难尽也。余之浅陋,恶能知之而名之哉!管窥蠡测,姑就臆见而为臆人。用识行之私并多君咸知向往先贤为极不可没也,爰书以俾勒诸石。

大清乾隆七年(1742)岁次壬戌六月既望

赐进士出身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二级滇人赵诚撰文

赐进士出身前署河南府知府事彰德府水利同知纪录二次安溪李光型篆额

赐进士出身河南府嵩县知县加一级纪录三次军功记录二次鄱阳徐玑书丹。

 5、清同治十一年嵩邑莘渠里《重修康节邵夫子祠并后安乐书屋记》碑: 

  

6、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重修邵夫子墓碑记》

宣圣没而易道失,传义理既□□□图象,又复渺茫,虽大传帝出乎震,壹章所载八卦方位,显然明白。惜夫求之诸儒不能阐发表彰,     精□阴□,致使方外得之流为丹灶小术可悲也。夫自我康节先生出,乃有所谓先夫者,其说有六十四卦□□之序,有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之小圆图,有六十四卦方位,始□□终乾坤之大圆图,大圆图中又有方圆,所以象天地之函也。诸图之义,广大高深,非圣人不能作,而先生独能心悟太玄之书,绍希夷之德,定八卦之位,释造化之妙,抉摘穷微,规画图象,使我亘古哲学弥天大道,复启沈沦壹归于正,是大有劝于名教也。予自束发受书,溯义理之渊源,考图象之隆替,即知先生为宣圣而后第壹人,高山景行,心寤向往。三十壹年春,军次伊川之平等镇,距先生墓不五里,辄相瞻临,□唏凭吊,惟恐岁祀寝远,垣宇颓圮,而先生之大德遗迹,因而湮没弗彰也,乃同镇长刘香尊、校董董冠五各出廉俸,略加修葺,共表仰慕,昔贤之至意,并所以劝来学也。先生讳雍,字尧夫,宋之范阳人,寓洛四十年,尊德乐道,高尚其志,神宗旨以著作郎,征之不仕,名所居安乐窝,号安乐先生,所著有皇极经世书、击壤集等,颇行于世,卒于熙宁丁巳,谥康节先生。

陆军第八十一师二四二团团长□可溍撰并书。

伊川县政府指导□兼平等镇长刘香尊篆额。

伊川县平等镇中心小学校校长董冠五监修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五月二十日立

 

     据明代《李氏家集》史料记载,伊川安樂書院当时的规模为:大门是先天八卦门伊伊川莘店原邵夫子祠门匾曰“安樂書院”。门前有水,是为水流其门。大门内西为“天根轩”,东是 “月窟轩”。院内二亭,一曰“击壤亭”,是吟诗赏乐处;一曰“弄丸亭”,是学术研究的地方。正殿为“皇极书屋”,塑有邵雍像,在这里邵雍写下《皇极经世》、《梅花易数》、《伊川击壤集》、《渔樵问对》不朽著作的手稿,又是后世存放皇帝敕封“康节”、“新安伯”、 “學達性天”的地方。西北建有“紫荆背依”。正殿后是“邵氏灵迹”,即邵氏祠堂,供奉邵雍之父邵古以及邵氏先祖列宗。东北建有“伊水东环”,书院内栽植有古柏六十四株。

      康熙皇帝对邵雍的原创“图”有独到的见解,认为邵雍研究《周易》,画出别具一格的六十四卦方圆图,用图示的方式,使复杂难懂的《周易》变的明晰易懂,是一位识破天机的“圣人”。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春三月二十日,康熙皇帝为邵雍的题词“學達性天御匾,由钦差噶拜亲临洛阳,并由洛嵩二邑文武百官跪迎陪送百里,送御匾到河南伊川神荫原西南的嵩邑新店镇邵夫子祠(今伊川县平等村内)。

 

    

 

 

康熙皇帝派钦差将《学达性天》御匾送到嵩邑新店镇(今伊川县平等村)邵夫子祠,并有洛嵩二邑文武百官跪迎陪送百里,说明那时朝廷已认定伊川大新店邵夫子祠是邵雍著书《皇极经世》的“皇极书屋”,是邵雍精研易理,作学问,“讲学于家”的安乐书院所在地,如果洛阳其它地方还有邵雍当年办学旧址,就不会把皇帝所赐的匾送到这个乡下小地方。这大约是迄今为止对邵雍的最高褒奖了。

。邵雍长眠安息的“安乐佳城”,位于伊川平等乡的卧龙沟。 山门上书: "邵夫子墓" 

 

  

安乐佳城邵夫子墓砖:

邵夫子墓山门两边石匾牌上上写着对联,上联:删后无诗啸风嘲月留击壤:下联:画前有易蹑根探窟见先天

 “安乐佳城,位于伊川平等乡的卧龙沟。邵夫子墓石牌坊上写着安乐佳城 山门上书: "邵夫子墓。墓前石匾牌上写着宋理宗给他的封号新安伯 “说的是伊川古代秦汉时称作新城(亦称莘地),安伯意思是安居乐尧舜之道.典出《孟子 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邵夫子墓在伊尹祠墓北一千五百米。

安乐佳城上空卷尾龙与凤鸟彩云:

 

 。 

洛阳伊川大莘店邵夫子祠内有安乐书院,旧房砖墙内加有带“安樂書院”字的土坯:

 

 

 

 明代《李氏家集》史料记载:原来伊川安乐书院内有天根轩月窟轩皇极书屋邵家灵迹等古典建筑,巨大古柏六十四株

《李氏家谱》正德己巳(1509年)重修康节邵夫子庙碑文

康节邵先生大阐理数之学于伊洛,发羲文周孔之未发。程朱谓有内圣外王之道,秦汉以来一人,卒葬伊阙之西南岳。参周公鉴等建祠,墓前堕废既久,无从祗谒。前监察御史李公兴,议于提学秦公金檄,嵩令君正建之莘店西,以便护守。厥弟散官寿捐木工作倡于乡,大建祠宇,堂庑门向,轮奂巍峨,象表可瞻。李公又目祠之别区,俾诗者咏之击壤之前,岂宜蜗噪?仅还其起发兴作之迹尔。柳子曰:“贤者之兴,愚者之废,废而复之为是,习而循之为非,李之伯仲毋乃贤而是者,兴与故引以端诸什。”

 

  

 

 

 

 

  

 

 

 

 

 

 

  

 

 

 

  《莘店邵夫子祠诗》作 明代  洛邑乔缙(明成化1465~1487兵部郎中,著有《河南郡志》四十二卷)

大明正德己巳岁春三月吉日(1509

 

《皇极书屋》

命世谆谆自立言,

经纶万象贯乾坤。

一函典则昭星斗,

千古机微运晓昏。

箕子范畴堪内比,

伏羲数学就中论。

皇王帝伯兼元会,

何术能超众妙门?

 

 《天根轩》,

幽斋危構倚祠旁,额匾名题道益彰。

否泰星排昭悔吝,乾坤云布讬阴阳。

律中气至春初到,復上爻生日渐长。

三十六宫从此立,一元宰制四时昌。

月窟轩

晴窻短阁旁贤居,名取先天造化初。

姤下画生阴渐长,诗中葽秀草辞舒。

氤氲渺渺凝朝露,缞桷稜稜映碧虚。

多少趋炎凭世客,谁知理数有乘除。

击壤亭》

诗什千篇句句工,国风雅颂可相同。

谦言指作尧民咏,極数前知宋世终。

径转碧篁苔影乱,窓虚清影月华通。

温柔敦厚浑佳制,简帙纷纷栋宇充。

弄丸亭

图有先天暨后天,团团浑若弹丸圆。

经年击目观消长,尽日怡情看变迁。

对待流行生意故,分张歙聚化工全。

市南隐士息兵战,豈似先生手探元。

邵家灵迹

贤家櫐櫐岁岁更,豈封寸草不相生。

碑穹指路千万拱,树古迎风万籁声。

緫类彭消安素魄,直同鄒鲁荐牺牲。

王侯将相俱尘土,独见先生万古莹。

紫荆背依

势若参天绿林阴,圣贤坟依树林深。

鸟鸣每听苼簧细,花发时教峰影侵。

卧虎岩前寒气逼,蛰龍岭畔暮云深。

灏澄堂阁闲清画,香送轻风度远岑。

鹤鸣面向

突兀皋山立水南,风烟浩荡露青岚。

商郊草木生寒碧,周雅诗歌听古谈。

唳雨音声闻九叠,逆风飞舞过深潭。

疏林风细云烟散,遥望峰头碧玉簪。

伊水东环

碧流右绕落银河,钸钸征帆逐眼过。

树隔稻苗烁色早,水连村舍夕阳多。

渔人分火看虹影,牧笛吹风起夜波。

祠庙刱新增胜槷,一泓清浅浴金鹅。

海山西拱

槎峩岱岭与天齐,云掩晴峰望眼迷。

虹断已收千夾雨,树排斜映半湾堤。

气蒸碧岫隂籠北,障露青岚拱向西。

邵氏新祠情趣賞,树头时听野鸎啼。

宋家文运》作者 明代 舒城祝富(安徽六安舒城人。著有《默庵集》。)

 宋家文运日中天,钜儒崛起相后先。

伟哉人豪邵老子,数学之妙谁能传?

二程诸公素友善,寻源伊洛嵩之巅。

驾风鞭霆走六合,天根月窟随周旋。

天津桥畔占杜宇,安乐窝里参儒禅。

先生心法载皇极,击壤首尾三百篇。

胸襟跌宕小天地,万古一息还真元。

嵩阳莘店三里北,观化有墓当其前。

过者谒者经几代,祠亭举废岁屡迁。

豈无当道志与后,付之概叹心劳悬。

李家伯仲义且贤,移祠肖像非徒然。

何时浇酒烹溪鲜,紫荆山下神隂边。

欲起先生问遗编,指示先天圈外圈。

皇极书屋

天地即郛郭,光阴一过客。虚囱閒无尘,数向此中得。

天根轩

理从勤中失,还向静中生。空亭心泰定,万象寂无声。

月窟轩

阴极蓄阳道,幽亭究本源。反观无物我,不但解忘言。

击壤亭

逸世轻轩冤,孤高难与伦。土阶歌击壤,畔鉴比尧民。

弄丸亭

太极本无象,一中万化新。隔苍有鸣鸟,窥见弄丸人。

——古藤崔誉  训导

自以狂愚度圣贤,尧夫德性本天然。推宗太极本无极,参透先天与后天。湛湛碧空浮雨露,漪漪绿水泛红莲。后来有契先生者,却是蒿南李谪仙。

——安庆假惠  训导

    正德己巳(1509)岁春三月吉日    

2、大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修宋康节邵夫子坟庙碑记》

特授河南府嵩县儒学加一级纪录二次陈治安撰文

特授河南府嵩县儒学加一级纪录二次高昂青书丹

余少时闻嵩洛间多先贤遗迹,而程邵夫子其最著者。及读二程全书、皇极经世,慨然,想见先贤之为人,筮仕来嵩任教谕,往来周道于洛,得程子茔葬处,而邵子墓与庙,则嵩属也。春秋祭丁豕一羊一,两学率合里缙士与祭焉。余低徊久之,阅古碣知明侍御史陕西巡按君,讳兴者,请于提学秦公创修之嗣,官民重修屡焉。夫祖为作不必孙,为述创于前尤望继于迩者。风雨漂摇,渐次剥落而门楼倾圯,坟垣颓敝。邑监生温如李君玉华及弟侄,以其先父有志未逮,慨然成德,修补并增月台五丈,余禀于县,晨夕经理,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及砖墙壁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焕然改观,约靡百余金工,既讫,功邑缙士咸请县竖匾,而四乡之与祭者,复欲勒石以垂不朽,请记于余。余重李君不吝于财,而得用财之宜也。且嘉其能承先志而保于勿替也。当时豪富流善信□,每惑福田利益,庵寺禅观,是经是营,至先贤栖止之乡,先儒游钓之地,无有过而问焉者,其视君贤不肖何如也。及披李氏宗谱,始知巡按陕西御史公者,其四世祖也。余曰善哉,祖作孙述,相得益彰,是则崇明祀重乡贤,则父兄堂构之肯,吾尤于李君望之,君讳养廉,字静斋。兄韶华,字芳若,皆辟雍士弟。贡生九华,字莲如,侄庠生振翰,字云飞。

大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岁次乙卯菊月  谷旦

五、清咸丰十一年《重修康节邵夫子祠墓并后安乐书屋记》碑文:

嵩邑莘渠里向建有邵夫子祠,创修于明,提学秦公金檄、嵩令顾公正建堂三楹,堂后有皇极书屋、天根月窟二轩、击壤弄丸二亭,后皆浸废。国朝乾隆壬申,邑侯何公源洙、苏公毓鹏相继重修前展三楹,后堂东西轩各三楹,有司春秋致祭,规模极崇焉。讫今历年久远,祠宇荒颓,栋折檩崩,不敝风雨,都有人士过其门者,莫不刿心怵目,早有志于重修。因经费浩繁,未敢任其事,戊午岁岚主讲莘渠社学课,徒其间,目睹颠危情况,昕夕弥觉不安,因而请文昆圊邑侯捐廉为倡,复劝募合里绅士商民,捐资相助,爰鸠材庀工,率作兴事,凡展宇倾圮,门窗剥蚀、缭垣破坏者,莫不一律整修,悉臻完固。□复菱翦荆榛,培修坟垣,并墓前拜殿三楹,以妥神灵是役也。皆由邑有贤宰,里有善良,景仰先贤教□相集掖以□其事。予不敢湮没,悉志衔名于碑阴,窃愿后之君子永守□□□□,复修庶与□夫子理学统绪之传,并垂不朽是为序。

甲辰科副榜候补教谕熏岚沐手撰文并书丹

首事人:布政司理问席继仁  耆老 杨铭仝立,石工杨其龙。

大清咸丰十一年二月吉日

明代成化丁卯年间,洛阳新建《伊洛书院》,据《伊洛书院记》:“宋季逮元则有乡人别建书院曰同文、曰嵩阳、曰潁谷、曰伊川、曰洛西,专祀两程、邵、张并程子所师营道周子…….. 同文嵩阳潁谷三院皆荡然废之,仅存伊川洛西二院,旧虽修茸,今亦入于坏。……河南府以伊川洛西旧院乃命修茸而重新之。至同文嵩阳潁谷诸院,以故其莫究,又郡城南五里而近洛水之阴,古安乐窝遗址并宅旁隙地三十亩总建一书院。”

明代伊川书院在伊川鸣皋镇,而伊川大新店的安乐书院是否讹传成洛西书院,尚需进一步研究。

                                                                           

 伊川神荫原西南大莘店邵古故居,后改建成邵夫子祠(邵雍和他父亲邵古均称为夫子),历代重修,邵雍在当时社会上享有崇高威望,声名远播,他的学术思想和诗篇在历史上留下深远影响。 邵雍的著作《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是中华文化、河洛文化的珍品。他留下的安乐窝、安乐书院、安乐佳城更是难得的宝贵财富。

在隐居伊川安乐窝时,邵雍完成了《皇极经世》史学巨著,司马光从这部书中汲取资料,使他的著作《资治通鉴》也成为千古史学名著。邵雍一介布衣,司马光是那时的宰相,二人成为好朋友。

 

邵雍与富弼、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程颢等称兄道弟,情投意合。熙宁三年(1070年),邵雍60岁生日作诗曰:“居洛八九岁,投心唯二三。”他所指的“投心”之人,有《四贤吟》为证:“彦国(富弼)之言铺陈,晦叔(吕公著)之言简当,君实(司马光)之言优游,伯淳(程颢)之言条畅。四贤洛阳之望,是以在人之上。有宗熙宁之间,大为一时之壮。”
邵雍作有《安乐窝中一部书》诗,曰:

“安乐窝中一部书,号云皇极意如何?......几千百主出规制,数亿万年成楷模

 

很多人以为《皇极经世》是在洛阳的安乐窝写成的,但熙宁四年(1071年)邵雍61岁,迁洛十年,忆想到父逝弟亡之伤情难以言状,痛苦万分,作诗曰:“洛阳城里一愚夫,十许年来不读书。老去情怀难状处,淡烟寒月映松疏。”。

如果在洛阳“十许年来不读书”?那他说的安乐窝中一部书,史学巨著《皇极经世》就不是在移居洛阳新居安乐窝所写的,而是隐居在伊川神荫原西南的安乐窝写成的。

还是邵雍有远见,葬于伊川神荫原“先莹”(今伊川“安乐佳城”)。长眠于伊水西岸卧龙山之阳,至今近千年来祭祀香火不断。但富弼的墓如何呢?近千年来不知其所在,直到当代盖大楼才挖出被盗一空的富弼墓,更别提千年以来享受祭祀香火了。可见当年邵雍坚决不同意富弼、司马光等人将其葬在邙山的提议,执意葬于伊川先茔,自有他超前知的非凡思考。还有邵雍当年与父亲“伊川云水乐无穷”的“先人旧槎”“邵夫子祠安乐书院”依然存在,而“门仰端门峻,轩迎两观雄”的“安审琦故宅”(安乐窝)旧址在何处呢?宋史说邵雍“遇事能前知”,可见此言不虚

============

附录1、

《邵雍先生墓志铭》

熙宁丁巳(1077)孟秋癸丑,尧夫先生疾终于家。洛人吊哭者相属于途。其尤亲且旧者,又聚谋其所以葬。先生之子泣以告曰:“昔先人有言,志于墓者必以属吾泊淳。”噫,先生知我者,以是命我,何敢辞!谨按,邵氏姬姓,系出召公,故世为燕人。父,讳古,隐德不仕。先生之幼,从父徒共城,晚迁河南,葬其亲于伊川,遂为河南人。先生生于祥符辛亥,至是盖六十七年矣。雍,先生之名,而尧夫,其字也。娶王氏,伯温、仲良,其二子也。先生之官,初举遗逸,试将作监簿,后以为颍州团练推官,辞疾不赴。先生始学于百源,坚苦刻厉,冬不炉,夏不扇,不就席者数年,卫人贤之。先生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未尝及四方,遽可已乎!”于是走吴适楚,过鲁宋客梁晋,久之而归曰:“道其在是矣。”盖始有定居之意。先生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有大志。既学,力慕高远,谓先生之事为必可致。及其学益老,德益邵,玩心高明,观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以达乎万物之变,然后颓然其顺,浩然而归。在洛几三十年,始也,蓬荜环堵,不蔽风雨,躬爨以养其亲,居之裕如。讲学于家,未常强以语人,而就问者日众。乡里化之,远近尊之,士大夫之过洛者,有不之公府而必至先生之家。先生德器粹然,望而可知其贤。然不事表暴,不设坊畛,正而不谅,通而不污,清明坦夷,洞彻中外。接人无贵贱亲疏之间。群居燕饮,笑语终日,不敢甚异于人,顾所乐何如耳?病畏寒暑,常以春秋行游城中,士大夫家听其车音,倒屣迎致,虽儿童奴隶,皆知欢喜尊奉。其于人言,必依孝悌,乐道人之善,而未尝及其恶。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所以厚风俗,成人材,先生之功多矣。昔七十子学于仲尼,其传可见者,曾子、子思。而子思所以授孟子,其余门人各以材之所宜为学。虽同尊圣人,所因而入者,门户亦众矣。况后此千岁,师道不立,学者莫知所从来。独先生之学为有传也。先生得之于李挺之,挺之得于穆修伯长。推其源流,远有端绪,今穆李之言及其行事,概可见。而先生纯一不杂,汪洋高(浩)大,乃其所得者多矣。先生有书十二卷,曰《皇极经世》,古诗二千篇,题曰《击壤集》。先生之葬,附于先茔。实其终之年,孟冬丁酉也。

铭曰呜呼先生   志豪力雄,阔步长趋,凌高厉空,探幽索隐,曲畅旁通,在古或难,先生从容。有《问》有《观》,以饫以丰。

天不慭遗,哲人之凶。鸣臯在南,伊流在东。有宁一宫,先生所终。

程明道先生撰

先生降诞辛亥十二月二十五日

================。

附录

受香港亿万富翁邵逸夫先生的委托,邵逸夫的亲外甥姜廉清先生与夫人、姜廉清先生的大姐、二姐、小妹、姐夫、妹夫一行八人,于2007年清明节前特意到邵逸夫的先祖邵雍安息之地洛阳伊川“安乐佳城”、“安乐书院”拜谒 、祭祀 宋代著名的哲学家、邵逸夫的先祖邵雍。

  
图为邵逸夫的外甥姜廉清(右2)与大姐(左2)二姐(左1)小妹(右1)以及姐夫、妹夫在邵逸夫的先祖邵雍安息之地洛阳伊川“安乐佳城”和“安乐书院”拜谒 、祭祀。(以下照片 翟智高 摄)


 

 

 

 

   

图为姜廉清先生主祭:

 

 

 

 

    姜廉清回香港后,向舅舅邵逸夫先生汇报了洛阳之行的情况,当年十月,邵逸夫先生乘飞机到了洛阳。

      按理,洛阳市政府应该有邵逸夫先生到先祖邵雍的“安乐佳城”、“安乐书院”、“安乐窝”拜谒的按排,但河南省政府一位副省长陪同,仅按排在洛阳一个多小时,只看了龙门石窟白马寺,就去了少林寺,然后到郑州去了。根本没有安排邵逸夫先生去拜谒先祖邵雍故里安乐书院、故居安乐窝、墓地安乐佳城的时间邵逸夫老先生能强行去吗?这位为大陆教育部门已无偿捐资38亿的邵雍后裔,离先祖墓园“安乐佳城”仅差二十公里没到,实在遗撼,这种事还需主人要求开口吗?当地政府应抓住机会主动安排,没安排是极大的失误。

2009邵逸夫102岁 方逸华79岁

 

奇逸人中龙  邵逸夫:

 

附录。

以下资料请参考,(因不同文章需要,其中有些地方内容会雷同)。
 1、价值中国网 > 文化/社会 > 历史/哲学 >
 邵雍洛阳伊川“三安”史话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2、价值中国网 > 文化/社会 > 历史/哲学 >
邵雍天根月窟象数理论对世界科学文明的贡献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3、价值中国网 > 社会 > 历史/哲学 >
 邵雍的史学巨著《皇极经世》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4、
价值中国网 > 社会 > 历史/哲学 > ‍
‍邵雍出生地衡漳在哪里?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5、‍价值中国网 > 社会 > 文化/艺术 >
龙乡伊川行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安乐佳城--神秘的乐土
‍6、价值中国网>新兴产业> 文化产业 >
百岁奇人邵逸夫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洛阳伊川古迹名胜十六景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8、四川文物2008年第1期
北宋邵雍书篆祖士衡墓志考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9价值中国网 > 新兴产业 > 文化/教育 >
邵雍千年诞辰纪念安乐佳城盛况空前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10、价值中国网 > 社会 > 文化/艺术 »

令人神往的九皋山天室风光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11价值中国网 > 社会 > 历史/哲学 >
宋代名相富弼墓葬如果移葬浙江,真是“洛阳”的悲哀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附录;

邵雍《伊川击壤集》序 

    《击壤集》,伊川翁自乐之诗也。非唯自乐,又能乐时,与万物之自得也。伊川翁曰:子夏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於中而形于言,声成其文而谓之音。是知怀其时则谓之志,感其物则谓之情,发其志则谓之言,扬其情则谓之声,言成章则谓之诗,声成文则谓之音,然后闻其诗,听其音,则人之志情可知之矣。且情有七,其要在二,二谓身也、时也。谓身则一身之休戚也;谓时则一时之否泰也。一身之休戚则不过贫富贵贱而巳;一时之否泰则在夫兴废治乱者焉。是以仲尼删诗,十去其九。诸侯千有余国,《风》取十五,西周十有二王,《雅》取其六。盖垂训之道,善恶明著者存焉耳。

近世诗人,穷戚则职于怨憝,荣达则专于淫泆。身之休戚发于喜怒,时之否泰出于爱恶,殊不以天下大义而为言者,故其诗大率溺于情好也。噫!情之溺人也,甚于水。古者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覆载在水也,不在人也。载则为利,覆则这害,是利害在人也,不在水也。不知覆载能使人有利害耶?利害能使水有覆载耶?二者之间必有处焉。就如人能蹈水,非水能蹈人也。然而有称善蹈者,未始不为水之所害也。若外利而蹈水,则水之情亦由人之情也;若内利而蹈水,则败坏之患立至于前,又何必分乎人焉水焉,其伤性害命一也。性者道之形体也,性伤则道亦从之矣。心者性之郛廓也,心伤则性亦从之矣。身者心之区宇也,身伤则心亦从之矣。物者身之舟车也,物伤则身亦从之矣。是知以道观性,以性观心,以心观身,以身观物,治则治矣,然犹未离乎害者也。不若以道观道,以性观性,以心观心,以身观身,以物观物,则虽欲相伤,其可得乎!若然,则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亦从而可知之矣。 

       予自壮岁业于儒术,谓人世之乐何尝有万之一二,而谓名教之乐固有万万焉。况观物之乐复有万万者焉。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诚为能以物观物,而两不相伤者焉,盖其间情累都忘去尔。所未忘者独有诗在焉,然而虽曰未忘,其实亦若忘之矣。何者?谓其所作异乎人之所作也。所作不限声律,不沿爱恶,不立固必,不希名誉,如鉴之应形,如钟之应声。其或经道之余,因闲观时,因静照物,因时起志,因物寓言,因志发咏,因言成诗,因咏成声,因诗成音,是故哀而未尝伤,乐而未尝淫。虽曰吟咏情性,曾何累于性情哉!钟鼓乐也,玉帛礼也,与其嗜钟鼓玉帛,则斯言也不能无 

     陋矣。必欲废钟鼓玉帛,则其如礼乐何?人谓风雅之道行于古而不行于今,殆非通论,牵于一身而为言者也。吁!独不念天下为善者少,而害善者多;造危者众,而持危者寡。志士在畎亩,则以畎亩言,故其诗名之曰《伊川击壤集》。 

时有宋治平丙午中秋日也。

:治平, 宋英宗赵曙年号,元年甲辰1064年。治平丙午为治平三年1066年。邵雍父亲邵古卒于治平元年正月朔日,至治平丙午中秋已近满三年也。《伊川击壤集》应是邵雍在为父亲守孝三年期间所整理。

     

 
 

附录,北宋伊川邵雍书丹,宋故朝請大夫尚書禮部郎中上護軍范陽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賜紫金魚袋祖公墓誌銘並序:

 全文如下:

 宋故朝請大夫尚書禮部郎中上護軍范陽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賜紫金魚袋祖公墓誌銘並序:叔父尚書禮部郎中諱士衡,字平叔。大中祥符元年春一上中進士甲科除大理評事通判蘄州。東封禮成遷大理寺丞。代還召試中書改殿中丞直集賢院。後擢為右正言司諫同修《起居注》起居舍人 知制誥 充史館修撰。仁宗皇帝踐祚轉尚書禮部郎中。公自始解褐亟登清貫徊翔禁闥聲問日隆,而介然自居不易其守。真宗皇帝雅知其賢,嘗一日與翰林楊文公並召對於玉宸殿,厥後多獨召公對,必移刻嘉謀讜論言,皆沃心出,則詭辭人無知者,雖孔光之慎密無以過也。時天下無事,盛禮交舉,屢奏賦頌,每篇稱善。真宗皇帝由是益器之,凡薦引士類多所密啟,往往見用。至於顯要人亦莫知公之陰為之地。公在蘄州時,州將罷軟不任事,一郡之政賴公以治。居館中讎校四庫書比它官為多。再為三司度支 戶部判官 會計財賦勤宣風力吏不能欺。任諫官屬朝廷清明百度惟修,然遇事敢言,有犯無隱得諍臣之體,退必削槁時論嘉之。一為提舉,在京諸司庫務輦轂之下,管庫之吏皆貴遊子弟,職事隳弛,習以為常。公一切繩之。人用畏懾,事畢修舉。及掌誥命充職如初。迄今兩制官提舉諸司庫務自公始也。知審官院綜覆名實 無有不當朝士大夫交相慶 。同知通進銀台司兼門下封駮事議者以為稱職。先是真宗皇帝眷注甚厚,將大用之,時執政有不說公者遂尼不行。乾興初,丁晉公南遷,不說公者適專國柄,乃指公為附會,坐貶以禮部郎中知吉州,中外莫不以為厚誣。人或諷公以自辨公曰:“吾在朝廷十數年,朝廷豈不我知,何自辨之?有昔直不疑為人誣以盜,嫂不疑終不自辨,後世當自明也。”既至州謝上表弟雲:惡之斯眾曲成,必察之,聦罪且無疑深玷,惟輕之典而已。執政者益不喜,複以前所坐,再貶監江州商稅,公怡然就職,殊不屑意。居歲餘,一日晨起,謂家人曰:“夜夢先帝召我我其往矣!”次日命左右具湯沐,沐浴訖,乃以疾謁告,齋居三日,戒飭二子,善守門戶,無墜素風。言畢啟手足於牖下,即天聖三年春三月十五日也。時朝廷方欲起公為郡會,驛聞而命遂寢,然猶官其幼子。公少孤,早以故翰林李昌武公為學,雖弱不好弄昌武,每加歎賞期以遠到,乃以其兄宗訥之女妻之。楊文公見公文辭高茂,謂中山劉子儀曰:“祖四辭學日新又日新,孔子所謂後生可畏者,吾見於斯人矣!”其為先達推揖如此。公年十一,嘗過外氏家,在群兒中俄有異僧至,睨而視之曰:“此誰家子?神骨秀異它日有名于時。若年過四十位極人臣。”至是三十九而終,則異僧之言驗矣!積階至朝請大夫,爵范陽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策勳上護軍,其服三品。大王父諱奉時不仕。王父諱仲宣,周許州臨穎縣令,皇朝贈尚書都官員外郎。皇考諱嶽,皇朝尚書比部員外郎,贈吏部侍郎。公三娶,初李氏未及封而卒,繼室亦李氏,封贊皇縣君,皆故相文正公之孫女。後向氏封河內縣君,即故相文簡公之孫女。並有淑行,表于宗婣河內,後於公三月而逝。二男無兢,太常寺太祝。無疆試將作監主薄,皆未受室而亡。女二人,並歸宋氏光祿少卿純之子,封金華、德清二縣君。德清不幸早世。公文集四號《敝帚》者二十卷《西掖》者一十二卷《乾興》者七卷另《別集》三卷。《起居院記》七卷,總載歷代沿革甚詳《西齋話紀》一卷,悉藏於家。祖出於有商,望范陽者為甲族,弈世載德,咸有聞人。逮於我朝比部,君始以政事為太宗知,及公其善繼者也!嗚呼公以才德之美,遭時致位,既通顯矣,卒不克大,用其命也歟!故計至京師薦紳先生,聞者莫不失聲而齎咨焉。大王父而下葬于河南府洛陽縣平樂鄉杜澤裏三世矣。今舉公之喪與三夫人皆卜窀於先塋之次而藏焉,實熙寧五年十有二月十日也。孤侄無擇謹為銘曰:

猗歟叔父 筮仕逢時 羽儀紫禁 步武彤墀 左右侍從
朝夕論思 仲山袞職 射父訓辭 亹亹行義 綽綽猷為
靖共厥服 自結主知 公輔之拜 差若毫釐 道悠運
忽焉已而 
雖則已矣 令名不虧 孰信千古 在此銘詩

 

伊川邵雍書丹並篆蓋  張琇鐫

 

 

 

 

“皇极”一词来源于《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汉书·五行志》记载:“刘歆以为虑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圣人行其道而宝其真。降及于殷,箕子在父师位而典之。周既克殷,以箕子归,武王亲虚己而问焉。”“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陧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弗畀《洪范》九畴,彝伦迪叙。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此武王问《雒书》于箕子,箕子对禹得《雒书》之意也。”“皇极”的意思可理解为“人君所以修身立道之本”。

 

 

 

 

 

 
翟智高 手机:13849904034
 1、邵雍的安乐书院、安乐窝、安乐佳城     
 
 邵雍洛阳伊川“三安”史话 
   2008-05-09 03:20
 
                                                                                                                                 
3、价值中国网 > 社会 > 历史/哲学 >
 邵雍《皇极经世》是严谨的历史学巨著
 
4、价值中国网 > 文化/社会 > 历史/哲学 >
邵雍天根月窟象数理论对世界科学文明的贡献
 
6、价值中国网 > 文化/社会 > 历史/哲学 
邵雍出生地衡漳在哪里?
http://www.chinavalue.net/Blog/672712.aspx
 邵夫子祠安樂書书院的历史变迁
 邵雍诞辰千年盛典
 
 邵雍诞辰千年赋(注释)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1-10-18/846293.aspx

9、重建邵夫子安乐书院 再现丝绸古道商贸繁荣盛景

http://www.chinavalue.net/Biz/Blog/2012-2-3/876595.aspx

10、伊川民声网 →恢复重建大莘店邵夫子祠安樂書院势在必行

http://www.lyycms.com/bbs/dispbbs.aspboardid=2&id=79311&authorid=0&page=1&star=1

附录,关于邵雍研究的部分资料,欢迎浏览、参考。

 

附录:

大型文献纪录片《邵雍传奇》解说词
 
谨以此片纪念中华先儒邵子诞辰1000周年
 
第一集 寒门苦读闻大道
 
 
      公元1087年北宋元祐二年欧阳修之子时任太常博士的欧阳棐向朝廷奏议为病逝
于10年前的西京洛阳平民邵雍请谥。奏折中说雍少笃学有大志。久而后知道德之归。且以
为学者之患在于好恶先成于心而挟其私智以求于道则弊于所好而不得其真。故求之于四
方万里之远天地阴阳屈仰消长之变无所不可而必折衷于圣人。虽深于象数先见默识未
尝以自名也。其学纯一而不杂居之而安行之而成平夷浑大不见圭角其自得深矣。 
     哲宗皇帝当即颁诏赐谥“康节”。按照《谥法》的特定含义温良好乐曰“康”能固
所守曰“节”。 
     淳熙年初南宋朝廷诏谥“配享孔庙”追封新安伯。明代嘉靖中祀称“先儒邵子”。清
康熙皇帝御赐“学达性天”匾。 
    从此一介布衣邵雍被请上了华夏文明的殿堂成为中国三千年来绝无仅有的传奇人物。 
   在今天的洛阳安乐窝邵雍祠还保存着一块三十八代孙邵廷泽刻立于民国三十年春的像考
碑。碑文是这样描述的 
     康节邵子色微紫广颡sǎng身颀然有颧特然。其下癯quán骨爽而神清须长
过领。内服皂领帽有翼围袍土黄色无缘皂縚tāo缁履耸肩低袖平目而睨视坦而
庄和而恭。 
     一位仙风道骨的长者一位和蔼慈祥的老人穿越千年时空邵雍鲜活的形象跃然而出。 
     邵雍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易学家和诗人。 
    公元1011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冬邵雍出生于今河北涿州市大邵村。12岁时随父
母迁居共城今河南辉县的苏门山于百源湖畔结茅屋而居。 
     少年时期的邵雍家境清贫生活拮据但他酷爱读书笃志好学在父亲邵古的指导下
过着耕读生活。15岁时已能诗善文显露聪慧天资。 
 
     采访辉县邵氏后裔 
 
     《宋史?邵雍传》记载雍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
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多年以后邵雍曾对他的弟子感慨道“学不在于乐不可谓之学”。大有“人不堪其忧
回不改其乐”的儒家之遗风。 
 
     采访世界当代十大杰出易学家、著名哲学家唐明邦 
他的思想体系还是属于儒家的。他在给弟子讲课也好给来访的人交谈也好开篇讲话都
是忠孝儒里面的。就是讲要忠于国家我们现在讲的忠于民族忠于人民要行孝道。 
   邵雍一生读书必在自得不满足于斋堂私塾的“记问之学”。他在《观物外篇》中说
“记问之学未足以成事业。”纵观邵雍思想学说始终贯穿着“文化自觉”、“学问自得”的
思想脉络。作为先天易学集大成者他十分罕见地极少引用《周易》文辞苦心孤诣地建立起自
己的易学体系。青少年时期养成的学风深刻影响了邵雍的一生。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郑万耕
 
     他自己要写他的书研究他的《周易》不具体注解一句话。他通过《周易》他讲他自己
的东西。那么样弄起来这都阐发了实际上也是一种创造。所以说这个人的创造应该说比当
时注解《周易》的人都厉害。     青年邵雍久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熏陶曾经雄心勃勃准备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 
     宋天圣四年16岁的邵雍忽然醒悟道“昔人尚友千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辞别父
母外出游学。西跨黄河、汾水南渡淮河、汉江“周游齐鲁宋郑之墟”广交四方朋友遍
访世事人情。 
     一天千里之外的邵雍接到父亲的家书说母亲李氏思儿心切神情恍惚以致“倒诵佛
书”。邵雍得知急忙返家。连夜行至山西北部时不慎连人带马坠落山崖所幸只是摔坏了一
顶帽子。 
     游历数年邵雍归来不禁叹道道在是矣。 
     宋仁宗康定元年邵雍30岁。此时母亲已经去世他守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汲水砍樵
赡养父亲恪尽孝道闻名乡里。 
     而立之年的邵雍身居陇亩心高天下满腹经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这一年
一位奇人的出现冥冥中改变了邵雍的一生。 
      这位奇人就是时任共城县令的李之才。人们并不知道这位进士出身的县令掌
握一手秘传的绝技——《周易》数术学。 
      李之才公务之余一直在暗中物色有慧根的后生作为自己门派的嫡传弟子。听说苏门山
上邵雍结庐耕读颇具才华便亲自上山来微服私访。 
 
采访世界当代十大杰出易学家、著名哲学家唐明邦
 
     他老师是李之才是道家著名的人物的弟子。他对道家或道教有深刻的研究。他先天易学
是陈抟传下来的。陈抟是五代时期、宋初的著名的道家人物道教号称他为陈抟老祖。他传下
来的几个徒弟现在看起来确实是很不错。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历史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章伟文
 
     邵雍的学术是得自于李之才李挺之。李之才的学术我们讲是从穆修那边承传过来的。
而穆修是从钟放钟放又是从陈抟。因此从学术的传承的次序来看应该说邵雍的学术可能与道家的陈抟有着密切的关系。     采访世界当代十大杰出易学家、著名哲学家唐明邦
 
     邵雍这个人物我们从大学的授课就开始讲他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宋明
理学开创祖师之一。《宋史?道学传》把他列为北宋五个著名的道学家之一作为介绍。康熙曾
经给他送一个匾清朝在学者当中皇帝送匾的不多说他“学达性天”。这个人在历史上
很有影响他可以说是一个鸿儒他对儒家的思想研究了很深透。本来他也是想要做一番事业
的他青年时代到全国各处去采访、访问想做一番事业。后来有了变化他的老师给他
引到道家方面去了。     晚年时的邵雍夏居安乐窝冬栖云溪洞整天吟诗、著书、焚香、
饮酒与“四物幸相亲”。 
     一编诗即《伊川击壤集》一部书就是《皇极经世书》。而那一炷香是他每晚敬献
在陈抟老祖画像前的遥思与冥想。 
算起来邵雍已是陈抟的四代弟子他们师徒之间秘密传授的易学与通行的《周易》思想体系
并不相同其核心密码源自《河图》、《洛书》、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图。也就是引发千百年来无
数易学研究者上下求索而难得要领的《先天图》。 
    自从拜师李之才之后邵雍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转折开始收藏起儒家经邦济世的纲常
名教转而接受道家和道教的《易》学理念。”三年不设榻昼夜危坐以思”一心钻研《先天
图》及先天之学。 
 
     采访易学研究学者、清华大学《儒藏》编审专家郭彧
 
     的确邵雍的易学是自成一家的。按照程颢给他写的墓志铭是自得者多。虽然说他师从
李挺之甚至往上还可以追溯到陈抟但是他真正的先天易学是他自己研究的到六十岁左右
就成型了特别著名就是《先天图》。他通过一幅《先天图》六十四卦围成圆图表示天
再把六十四卦叠成方图表示地。所以他的《先天图》是天圆地方而且是天包地的。通过
这一幅图他阐述自己的什么呢宇宙论天地生成论。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章伟文
 
     大圆图我们讲当时所谓的乾坤定位但是它这里面特别注重两个方面。哪两个方面呢乾卦在上面它往右边一偏是一个姤卦。姤卦是什么呢乾卦是六个都是阳爻姤卦是乾卦
最下面那个阳爻变成了阴爻叫做天风姤。这个意味着什么呢由阳开始往阴转变了。还有就
是六十四卦圆图里面下边那个是坤卦坤卦六个都是纯阴的大家都知道。但是坤卦左边
有一卦叫做复卦。复卦是怎么回事呢复卦是上面五个都是阴爻但是下边已生成了一个阳
爻。坤复之际邵雍把它叫做“天根”这个乾姤之际他把它叫做“月窟”。天根和月窟
直观地讲就是一种阴阳的消长。
 
      赞同邵雍先天易学的学者普遍认同邵雍的先天图是一个独创的宇宙发生论的理论模型
它的理论意义在于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图像表述了最复杂的宇宙变化的原理。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郑万耕
 
实际上它是讲天地万物都处在阴阳消长的过程。这个圆图从上到下从复卦到乾卦是一个
阳不断增长的过程这个从姤卦到坤卦是一个阴不断增长的过程。就是讲一年四季它是一
个阴阳消长的过程任何事物都处在这个过程当中。那么这个圆图实际上它是讲阴阳的流行
是一个时间的过程。方图是讲阴阳定位阴阳定位实际上是一个空间的问题。那么这样就把
任何一个事物放在时间、空间的这样一个框架当中图形会变化通过阴阳消长再发展以至
无穷。     邵雍石破天惊地大胆提出了“伏羲之卦为先天文王之卦为后天”的世纪说从而
构建了一套烁古震今的先天易学体系。那么何谓先天呢有一天邵雍见学生正在背诵他的诗
“若问先天一事无后天方要着功夫。”便问道“如何是一事无呀”学生回答“出于自然
不用安排”。邵雍默然许之。他在《观物外篇》中写道“先天之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
万化万事生乎心也。吾终日言而未尝离乎是盖天地万物之理尽在其中矣。” 
 
     采访易学研究学者、清华大学《儒藏》编审专家郭彧
 
但要真正把它变成一幅图说明白的人确实是邵雍。邵雍原话怎么说呢说“乾坤定上下之位
离坎列左右之门。”这就告诉你是个立体的天在上地在下。还有一句话叫做乾坤纵六子横。就像现在写丰收“丰”字一样。乾坤是一竖完了兑、巽是一横离、坎是一横震、
艮是一横。邵雍就把八卦首先阐明了它的由来再一个赋予了八卦时空属性。
 
     宋庆历五年此时邵雍已35岁尚未婚配。 
     正当他潜心学道渐入佳境时可惜天不假年李之才撒手人寰驾鹤西去。痛失恩师的
打击一度令邵雍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 
     庆历六年心情逐渐平复的邵雍应邀到西京洛阳开馆讲学。他被这里的山水风物之美所吸
引开始萌发定居洛阳的念头。 
     宋仁宗皇祐元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邵雍“以为洛邑天下之中可以观四方之士乃定
居之”。显然他所看中的是西京洛阳在政治、文化方面的优越性将有利于自己的思想发展。 
     从此邵雍的思想酝酿于斯著作成就于斯道德教化于斯身后归葬于斯。博大厚重的
河洛沃土滋养造化出一代震古豪杰。 
历史深度阅读着洛阳洛阳慷慨选择了邵雍邵雍在天下之中仰望着浩瀚的星空...... 
 
     预告片花不惑之年的邵雍举家迁居到了西京洛阳。在这天下之中他怎样创立了先天易
学会遇见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生活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根本转变呢请继续收看《邵雍传奇》第二集《安身立命安乐窝》——
 
  
  
第二集 安身立命安乐窝
 
      当历史老人的目光穿越千嶂万壑回溯到11世纪的中国让我们行走于张择端的《清明
上河图》中为大河东去洗尽铅华的北宋王朝重施粉黛那将会呈现怎样的繁华邵雍又生
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11世纪的中国在经过唐末和五代近百年动乱之后出现了堪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媲
美的建隆之治。北宋建国一百年期间进入了高度发展的后封建时代。
 
美国耶鲁大学中国现代史教授乔纳森?斯彭斯在2000年1月1日的《新闻周刊》刊登文章这样
评价宋朝“上一个中国世纪是11世纪。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他的领
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到工业企业的兴起和管理良好的农业从普遍的教育
和行政管理实验的传统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一千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
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不难想象北宋王朝是一个繁荣昌盛的王朝是一个科技发达的王朝文学艺术的王朝
豪放婉约的王朝也是一个开明仁慈的王朝。
 
 
  
采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黄道霞
 
      赵匡胤这个陈桥黄袍加身以后在和平取得的政权没有经过残酷的斗争。很主要的因素宋朝以后对周边国家也比较宽容。没有去用武力直打的死去活来。辽欺负宋朝欺负的够
厉害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包括现在的边境都是被辽占领了。宋朝开始都容忍了没有去一定
要用武力去见一个高低非要把地盘夺回来。所以呢没有穷兵黩武。所以赵匡胤恢复生产呢
发展文化和谐社会啊这一系列的政策起了很大作用。宋朝这个人均当时的富裕程度在
世界第一一直是世界领先的。所以邵雍这个时代就是说宋代有这么一个特点基本上趋
于繁荣昌盛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思想发展所以宋代的思想也是文化的也是集大成。
 
 
  
采访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张希清      从文化上来说北宋时期在教育、科技、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等等方面都远远
超过了汉唐出现了一种鼎盛的时期。比如在史学方面就出现了和《史记》齐名的《资治通
鉴》。在文学方面像宋词就达到了词的顶峰。唐宋八大家在宋代就占了六个著名的书法
家 苏轼、黄庭坚、米蒂、蔡襄也都是北宋人。从邵雍他所从事的哲学方面看
就从汉朝的“汉学”发展到宋朝的“宋学”。这样就从“传注之学”发展到了“义理之学”。
就是说经书要讲义理不仅仅是逐句注释。宋初出现了像范仲淹和孙复、石介、胡瑗这样的宋
初“三先生”。后来就出现了王安石的“新学”再后来就出现了理学的“五子”就是周
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兄弟还有邵雍。这个时候儒、释、道相互融合使宋代的理学成为
儒、释、道融合的一个新的儒学。可以说北宋中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一个思想大解放、
大发展的时期。这也是在这样的一个思想、文化氛围当中才出现了或者说成就了邵雍这样的
由儒入道这个思想非常独特的一个思想家。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邵雍非常幸运认为北宋王朝开国百年来出现的太平盛世是自唐虞以
来从未有的。他在《观盛化诗》诗中歌颂到“生来只惯见丰稔老去未尝经乱离。五事历将前代举帝尧而下固无之。”
 
 
  
采访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张希清 
 
      邵雍他自己也说“生于太平世六十有七年”。他也说他生来看惯了丰收的景象
而没有经历乱离的局面。他儿子邵伯温就说你说没有经历过乱离的局面恐怕过分了吧。邵
雍就说我老了快死了你将来会知道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实际上在邵雍去世50年后北
宋就灭亡了从此以后就有点国无宁日了。
      邵雍39岁时带着父亲、继母和庶弟举家自共城迁居洛阳。初来乍到家境贫困。岁
时耕种仅给衣食。朋友不多知音更少。他曾感叹“居洛八九岁投心唯二三”。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章伟文
 
      邵雍不是寻“孔子颜回乐术”而是真实的体味“孔子颜回乐术”。
因为邵雍在当时物质生活是非常匮乏的。按照史志的记载他在当时的洛阳基本上是贫无
立锥之地。你别看他所写他那是安乐窝那哪是安乐窝据我们现在讲的连贫民窟都比不上。
但他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他的这种精神他这种接人待物这里面我们讲他既有追求的洒
脱也有儒家的一种“孔颜乐术”的安贫乐道的一种精神。在这个里头人格修养来讲他是
两种文化的一种很好的结合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很好的一种结合。
     后来邵雍在门生故旧的帮助下于天宫寺设馆教学由于他的学识、人品为人称道许
多状元之子、中散大夫之子都慕名前来拜师一时“尧夫先生”之名声震西京。
 
      西京洛阳作为京师开封的陪都居住着一批告老还乡或官场失意的达官显贵著名的有宰
相级人物富弼、吕公著、司马光等。都与邵雍结为莫逆之交并且相互产生了重要的人生影响。
 
采访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张希清
 
      邵雍在和这些人交往当中他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帮助。比如他39岁刚到洛阳居住的时
候当时他比较贫穷当时房子也很破旧甚至都可以说是不遮风雨。到1062年嘉祐七年
的时候他52岁的时候当时的洛阳知府王拱辰就牵头给他盖了一个很大的院子。这个院子
大概有30多间房子另外还有一个花园。邵雍就把它起名叫“安乐窝”。这个安乐窝它的庄
子的契约证明是王拱辰的土地的契约是司马光的而这个园子的证书是富弼的。那就是说
是由王拱辰、司马光、富弼等帮助他盖了这么一个住宅。这个住宅等到10年以后才办完了用
现在的话叫过户手续。这个时候邵雍又写了一首长诗这个诗里面写道“重chóng谢诸公于为买园二十余家争出钱”来给他建了这样一个园子。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帮助恐怕在
邵雍的晚年不会有这样一个安乐、安居乐业的地方去开馆讲学和著书立说。
 
出片头
 
      自从住进安乐窝邵雍生活安定心旷神怡。他一面继续开馆讲学接待来来往往的盈门
宾客一面深入精研《易》理如炉火纯青般锤炼着那部“足蹑天根手探月窟”的惊世巨著---
《皇极经世书》。
 
      这座声名远播的安乐窝一时成为洛阳封建士大夫及文人雅士谈今论古吟风弄月的雅集
之地。当朝的官员来洛阳办事往往先去拜访邵尧夫先生然后再至公府。
 
 
  
采访世界当代十大杰出易学家、著名哲学家唐明邦
 
      他和大家谈的是那么投机可以说他的家里面司马光那些人到邵雍家里去就跟到了
老朋友家是一样的他的庵庐就是当时三个宰相级的人物给他共同修建的。这个人过去政治上的影响很大。
 
采访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张希清
 
      邵雍和这些达官贵人交往主要都是谈学论道。就如他写了一首《四贤吟》的诗这个
诗里面大意说富弼的学问是“铺陈”吕公著的学问是“简当”司马光呢他的学问是“优
游”程颢的学问是“条畅”。这四贤是洛阳的希望都是在人之上的。他从跟这四位朋友的
交往当中也对他的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宋神宗四年司马光退居洛阳建了一座园林叫“独乐园”离邵雍的安乐窝仅一箭之遥。
二人来往密切常有诗文唱和在时事和学问上有很多共同语言在邵雍撰写《皇极经世》的同
时司马光也在编著《资治通鉴》。
 采访易学研究学者、清华大学《儒藏》编审专家郭彧其实邵雍的《皇极经世》主要是以喻
警世就是三千多年的历史大事记。他主要以《史记》为根据纠正很多《史记》里面的错误
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异曲同工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邵雍去世之后9年才发表成
书当时他可以看到“三馆”图书。因为司马光和邵雍走得很近在司马光撰写《资治通
鉴》的时候邵雍这个《皇极经世》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采访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张希清
 
      邵雍和退居洛阳的达官贵人交往丝毫没有攀附的意思他们之间都是完全平等的。比
如像原来洛阳人富弼他在熙宁年间回乡养病他有一个很好的宅院和邵雍的安乐窝离的比
较近。富弼就说我就可以随时找邵雍过来了。邵雍就说我冬天夏天不出门春天秋天有时
候去探视访友。富弼要找我来我不一定去你不找我来我说不定就去了。这个时候富弼年
龄也快七十了他一般也是闭门谢客的。但是他对邵雍另眼看待他就对儿子说如果是邵雍
先生过来随时可以见。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的融洽。
      作为寒门学子出身的邵雍自有一套非道非儒亦儒亦道的人生哲学。即是隐居不仕的平
民又是名闻朝野的贤达。他善于结交王公显贵更喜欢亲近士农工商。尤其是步入晚年的邵雍
保持着江山气度的儒者风范更多地显示了风月情怀的道家气象。
 
采访世界当代十大杰出易学家、著名哲学家唐明邦
 
      我们可以说他是尊儒崇道的一位大师专家他尊重儒家也崇拜道家。所以他的衣裳的
打扮是以一个道家的面貌的出现。他穿着一个道服手里拿个如意还挂着酒葫芦他
的小车子一出集市受到很多人的欢迎。那些达官贵人都把他引到家里面欢迎他高谈阔
论。所以那些家里人的奴仆他都是很亲热的。这个人真是奇人不只是达官贵人喜欢他他
能够结交。山野的小民他也结交也是好朋友谈的很投机。这是道家隐士的思想所以他
不做官。他的朋友曾经三次推荐他入朝做官他都婉言的拒绝了。他就说“不作风波于世上”。
人活的自由自在所以他是一个隐士的身份。
      宋神宗熙宁三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大事件王安石主持变法。一时间里
官场震动新党上台旧党隐退政治斗争十分激烈。与邵雍过从甚密的司马光、富弼、吕公著
都是新政的强烈反对派。社会政治的波澜激荡就连大隐于市的邵雍也无法抽身世外。他的人生
哲学与政治智慧经受着现实的考验。
 
采访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张希清
 
      邵雍是一个易学方面相数学派的代表人他认为治必须通变按照易学这样来说。他
的著作《观物外篇》中说为治之道必通其变。意思就是说社会在变化治理国家之道
也应该随着变化。
 
采访世界当代十大杰出易学家、著名哲学家唐明邦
 
      王安石的变法邵雍没有持反对的态度他还是要人家支持王安石。他讲王安石
的变法总会给群众做些好事。他对社会看的很清楚应该有所作为有所变革要行王道
要使人民安居乐业。
 
采访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张希清
       邵雍的一些学生当时有的做州县官他们也对新法不满准备辞职不干了来征求邵
雍的意见。邵雍就说如果新法太严厉你在州县官的任上就可以宽一点这样对百姓也会有
些好处。
 
      从王安石上书变法到邵雍去世的10年间是北宋政治斗争最激烈的时期却又是邵雍
声望最高心情最愉快的岁月。他“清而不激和而不流”的为人处世之道就连王安石也感叹
道“邵尧夫之贤不可及矣”。
 
      安乐窝中冷眼观潮的邵雍以其经邦济世的儒者风范超而不脱的道家胸襟为后世昭
示了“内圣外王”的人生最高境界。
      预告片花邵雍的忘年好友程颢曾说“邵尧夫在急流中被渠安然取十年快乐。”安乐
窝里的邵雍冷眼向洋看世界诗酒书香悠然自得。那么他为后人留下了什么样的思想精
髓和文化宝藏呢请继续收看《邵雍传奇》第三集《探幽索隐传诗书》——
 
  
第三集 探幽索隐传诗书
 
      公元1077年宋熙宗十年邵雍已是67岁的老人。初夏六月患病后他自知行将化羽西
归。有一天午觉醒来对儿子邵伯温说他梦见旌旗鹤雁自空而下引导他行于乱山之中与司
马光、吕公著等人分别于一驿亭。
 
      司马光闻讯赶来探望邵雍笑着说看来我要经历一场生命的转化了。司马光劝慰道先
生不至如此吧。邵雍说生死不过一种平常事罢了。
 
      同为“北宋五子”的张载试着要为老先生推算寿命。邵雍说若天命则知之世俗所谓命
则不知也。
     七月初四邵雍用大字写下了“生于太平世六十有七岁。俯仰天地间浩然独无愧”
的诀别诗对自己的一生做了论定。
 
      五更时分一代鸿儒邵雍那玄思宇宙、弥纶guān天地的大脑渐渐归于了沉寂。
 
历史的长河流淌了600年后邵雍的思想学说引起了中国又一位英明君主的注意。他就是拓疆安
邦、励精图治的清康熙大帝。深谙中华历史的康熙为邵雍祠赐题匾额“学达性天”。从此邵
雍思想被确立为新儒学正宗而影响至今。
 
      邵雍毕其一生留下了数十万字的哲学著作。据当代《中国古籍普查》记载现在还收藏保
存有7种。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部《皇极经世书》和《伊川击壤集》受到历朝历代的推崇
和景仰。
     《皇极经世书》是邵雍易学研究的世纪里程碑。这部宏篇巨制当时并未刊印“靖康之耻”
后曾经散失是他的儿子邵伯温和弟子以及历代学者们收集整理而成。现在通行的是《四库全书》
子部数术类收入的版本。
 
      面对这部煌煌64卷洋洋十余万字满目神秘图形与符号的“天书”人们不禁要问
这部出炉于安乐窝流传于普天下的书究竟隐藏着哪些宇宙密码和人类精灵邵雍以《皇极经
世》命名他的意义何在呢
 
      那么我们不妨从邵雍之子邵伯温的叙述中试着找寻入门的路径。
 
      《皇极经世书》全书所讲的道理表现在俯察天地洞悉人文两大方面。邵伯温说“穷
日月星辰飞走动植之数以尽天地万物之理述皇帝王伯之事以明大中至正之道。阴阳之消
长古今之治乱较然可见矣故书谓之《皇极经世》篇谓之《观物篇》焉。”
 
采访世界当代十大杰出易学家、著名哲学家唐明邦
 
      《皇极经世》主要是谈了两个大的问题一个是谈了整个宇宙变化的问题他提出来一
个“元会运世”的历史观。他这个“元会运世”讲得就是宇宙怎么开辟的人类怎么产生的
人类历史怎么发展将来宇宙会不会毁灭是探讨人类的一些大问题是诠释宇宙有自己卓越的见解。他不是一般的历史有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还有世界宇宙的变化有一套看法这
是《皇极经世》第一个大的问题。另一个方面中国的历史有他一套系统的看法他提出来
是“皇帝王霸”这么一个历史观。这个历史观“皇帝王霸”指的是“三皇”帝指的是“五
帝”王指的是三朝的王夏商周三朝的王霸就是当时“五霸七雄”春秋战国时期。他谈
这个历史发展是皇帝王霸四个阶段的发展。但是后来的历史有的是王、帝比较占上风有
王帝之风但是也有霸的方面。儒家讲王道法家是从霸道方面当然我们说皇帝王霸的历史
观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采访易学研究学者、清华大学《儒藏》编审专家郭彧《皇极经世》这部书应该是推天道以
明人事的应该是儒者之言是渲染儒者之言。它主要说的是什么天地生成论。它的一元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有开物、闭物。从开物、闭物我们现在可能相当于“乾”这个位置上。
《皇极经世》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以运经世”。三千多年的历史大事记从尧继位开始一直
到邵雍去世这一段三千多年。这里面我们可以把它换成现在的公元纪年公元前公元后。它
其中每一条我们可以和史记去对照。关于邵雍这个年表现在还在用前些年清华大学
搞了一个历史年表就是参照邵雍的。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章伟文
 
      “易”表现了宇宙万化的根本原则人类社会是宇宙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个阶段。
如果我们看《皇极经世》你会发现他在尧以后大概到北宋有三千多年的时间有一个详细
的历史年表。这样的一个历史年表的演进它是纳入到整个宇宙的演化过程当中。他认为人
的社会过程只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这样就有一个问题人类社会的演进有没有一个规律
对于这个问题来讲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或者是周易文化的特点。周易讲变异但是它
一定强调这个变异过程中一定是有规律的不然这个变就没有任何意义。
 
      今天的人们仍然在不懈的破解“哥德巴赫猜想”。所幸今天已拥有了运算亿万次以上的“银河计算机”。在宋代秦九少写作《数学大略》之前“数学”是少数易经学者秘而不宣的传
家之宝。
 
采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董光璧
 
      中国的《易经》实际上是算的。“筮法”就是设计的一种算法这种算法也具有机会
性现在说可计算了都是机会的。就是说是所谓算命的那套算法就是“筮法”不是现在的
能“通前”就是古代的那种算法筮法的就是算法。邵雍先生把这种算法发展成一种模型
一个数学的宇宙模型。这种宇宙模型可以看成是宇宙的立法模型。因为他把一年的春夏秋冬
四季把它扩大成一个宇宙的四季宇宙的四季。把一年的360天变成扩大360倍就变成
12万9600年反正12万以上的一个大周期。你看他的易学他不讲爻词他只讲那个符号系统。他只讲数而且相都不讲。他不认为哪卦指什么什么年的时候卦相起作用他不考
虑他算的是数。所以他的易学也叫数学派。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章伟文
 
      你看邵雍的《皇极经世》也好他根本没有对《周易》经文逐字逐句的解释他是把“易”
拿过来之后做自己的一个构造构成一个体系。邵雍这样的一个解易的特点他目的是想做
什么目的就是要把人类社会人文的方面和天道自然的规律去做一个对比找到他们两者
之间所谓的共同点。他认为天道自然运转是有个规律的。天道自然运转比如说要拿我们现
在时髦的话来讲什么宇宙的基点、大爆炸什么宇宙膨胀。其实这样的一套理论如果是按
照邵雍的那个易学来解释它也是。他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演变成六十
四卦然后再演变下去他说成成千上万。就好比由这个太极演变成成千上万也就是说整个
宇宙就是这样的过程。采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董光璧
 
      我们顺着说下去现在因为计算机把什么都看成计算的。大脑就是一台计算机我们
说地球也是一个计算机宇宙也是一个计算机这种思想就会说成计算主义的宇宙观。这种宇
宙观也就是说对于计算和算法这个问题比较看重。就是说生物进化实际上就是一种算法
进化也就是计算。
 
出片头
 
      邵雍凭籍天赋异禀演绎出的先天易学体系堪称人类思想史上罕见的伟大创造。有意思的
是他别出心裁的构造出“先天图”竟然在不经意间触发了大洋彼岸“二进制算术”的发明以
及今天的计算机时代。
     戈特弗里德·威廉·凡·莱布尼茨17世纪德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宣称1679年前就发
明了二进制算术但是1703年才看到耶稣会士白晋从中国寄给他的《伏羲八卦图》。而据当代
学者的考证莱布尼茨早在1687年就看到了这个图因为他本身就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
哲学的德国人。
 
采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董光璧
 
      他说他发明二进制给在中国的一个白晋传教士知道白晋一看见二进制就想起
来跟邵雍的意图是一样的。白晋就说你莱布尼茨不能说你发明了二进制二进制在中国
都有了。他莱布尼茨也承认就是说重新发现了二进制就等于他承认这个邵雍先驱。
这一点是因为莱布尼茨自己承认不是我们说的他承认在他几千年之前就有了这样一些一致
的想法。那就是说科学易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如果从莱布尼茨用二进制诠释易学的话就
是因为有邵雍先生的这个图他的研究是基础。我们还可以说的更深一点怎么理解中国传统
现代易打个比方因为有了古希腊的原子论才有了后来的科学原子论。古希腊原子论到科
学原子论十九世纪初把古希腊原子论改造成科学的原子论。那么我们现在都是这样一个思
想现在的科学基础就是原子论我们现在的科学在转向一个新的方向就是以信息为基础的科学再个就是以计算机为标志的这样的一个科学。我们说是比特跟原子对比就是信息
的单位“比特”。那么“比特”的先驱就是阴阳爻符号系统。
 
小学生课堂朗读
 
      这首编入小学生课本的诗歌是邵雍家喻户晓的《山村·一去二三里》。简单枯燥的数字
在这位易学宗师手里把玩的玲珑剔透妙趣横生赋予了别样鲜活、灵动的生命。
 
碧水微澜清幽雅静的安乐窝中邵雍下功夫推演“元会运世”的世界年表和“皇帝王伯”的中
国历史年谱。闲暇之余吟风咏月诗以言志。“尽送光阴归酒盏都移造化入诗篇。”
 
邵雍平生吟咏诗歌大约3000首《四库全书》收录20卷。之所以取名《伊川击壤集》意在效
仿唐尧时一位隐居山野击壤而歌的老者。
 采访世界当代十大杰出易学家、著名哲学家唐明邦
 
      我们说邵雍这个人是不可多得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鸿儒同时又是一个隐士他是一
个史学家同时又是一个诗人。他哲学思想很深厚但是他感情流露又是一个诗人发表诗
性的地方很多有3000多首保留下来了。这个人物我们说历史给他的评价很高康熙说他是
“学达性天”朱熹给他写了诗歌颂他“天挺人豪”这是难得的人物。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郑万耕
 
他有很多诗是哲理诗应该说是哲理诗。你包括“天根月窟常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这样一
些诗句仍然是讲这个阴阳消长。什么天根月窟我一听我们很不明白这是啥意思。实际上就
是那个乾卦和姤卦、复卦和坤卦之间那个地方阴阳刚产生的或是要产生还没有产生之际的那
个东西。当然说“三十六宫”就比较复杂了就是他讲那个卦分成一些阶段分成一些方面
他给称为“三十六宫”和专门的一些说法非常形象。但是这样一些东西就把他的理论思维
非常形象化的表达出来了就是我刚才说的“道通天地六行外身在阴阳五行中。”他就这
么一个人。实际上宋明理学宋明道学就是这样一些宋明的哲学家都强调一个东西体用一元。
 
      在邵雍研究学界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凡欲解读《皇极经世书》必从《伊川击壤集》入
手。邵雍的传世诗书就好像红粉一体的二乔牡丹一朵花开两瓣相映成辉相映成趣。
 
采访易学研究学者、清华大学《儒藏》编审专家郭彧要想了解邵雍必须通读《伊川击壤集》
他是有宋一代比较独特的。他的诗是诗以言志但是不求功和唐不一样。所以我们通过他的
诗就可以知道他的整个易学活动或者整个哲学活动的脉络。我很喜欢他的诗我做的社会
年表在里面写了邵雍一些诗我们通过他的诗就可以非常进一步的了解邵雍。他是自
成一家的关于诗的这方面唐代有唐代的风格宋代就是哲体诗这是邵雍开创的。
 采访世界当代十大杰出易学家、著名哲学家唐明邦
 
      他的诗还是脍炙人口的他的诗一出来大家就传抄真正叫做洛阳纸贵。我们今天应
该很好来体验邵康节先生他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中做出相当贡献的人物他是群众当中最受
欢迎的一个人物。一个思想家能够在群众当中有这么高的威望达官贵人也接近也喜欢普
通老百姓也欢迎也尊重他这种思想家是不多的。
 
      在今天洛阳伊川平等乡平等西村有一座松柏掩映的墓园是邵雍和他父亲邵古的长眠之
地。墓前石牌坊上“安乐佳城”四字为邵雍生前亲自命名。山门上镌刻着对联上联是“删后
无诗啸月嘲风留击壤”下联为“画前有易蹑根探窟见先天”。
 
程颢受嘱托为邵雍撰写墓志铭沉吟良久忽有所得击掌叹曰尧夫之学可谓安且成矣。
 
预告片花邵雍生前以“俯仰天地间浩然独无愧”来总结评价自己的一生。然而在他去世
后的几百年间却经历了更加跌宕起伏的褒贬荣辱甚至被江湖术士尊奉为看相算命的“祖师
爷”。那么哪一个才是真实的邵雍呢请继续收看《邵雍传奇》第四集《千秋功过任评说》
 ——
 
  
第四集 千秋功过任评说
 
      宋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4月的一天伊洛两岸垂柳轻扬牡丹绽放春日温暖的阳
光轻抚着香烟袅袅的天宫寺。借住在这里开馆讲学的邵雍正在午睡不堪被墙角的老鼠所烦扰
以瓦枕投之。瓦枕摔破后发现内壁竟然有字“此枕当卯年四月四日巳时见鼠而破。”雍曰
“物皆有数”。
 
      作为得到道家高人真传的邵雍一生充满了浓厚的传奇色彩。不仅史料中有记载其儿子
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里也多有披露民间百姓更是津津乐道妇孺皆知。
 
采访辉县邵氏后裔讲邵雍传说
 采访安乐邵氏后裔讲邵雍传说
 
      自从伏羲氏画八卦出现以蓍草占卜以来到殷商时期的甲骨问吉凶宿命意识一直与华
夏文明如影随行。历朝历代帝王更是宣扬“五德终始”、“三统”循环的神秘思想。
 
 
  
采访世界当代十大杰出易学家、著名哲学家唐明邦
 
为什么呢原来看中国的历史只有三种理念一种叫做天命君受。历史的变迁不是人为的因
素每一个皇帝登基都是接受了天命天子嘛人的观点是显得落后的。还有一种就是叫做“三
统”的循环那种理论汉朝以后就流行。“三统”的理论他讲历史的发展跟无形的关系。
一个时代穿的衣服修的宫殿的颜色都要反映这个时代。汉朝的时候叫做水金木水火土
它恋水水就是河水。河循环到汉以后唐朝就像黄颜色了。“三统”也是一种比天命要好
不是完全由上帝来决定还是有历史发展的变异但这个变异是太不可捉摸的东西。
 
采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董光璧
      因为我是学科学的从科学的角度我对《易经》有一些理解。《易经》就是不断的
对着文本进行诠释不同时期的诠释是不一样的。大家都说《易经》原来是一本占筮的书。
后来辩证哲学的时候科学时代我们也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去解读它。从这个角度来解读的话
邵雍老先生当时提“先天易学”就是不太赞成《易经》开始就是占筮的书通俗地说就是算
命的不是的。在那之前还有“易经”那个“易经”就是邵雍先生发掘的这个在历史上应
该是有划时代作用的。也就是说前占筮时代邵雍老先生叫“先天易学”现在我们按着易
学发展史叫自然易学。这样我们易学的发展就分四个阶段自然易、占筮易然后就是人文
易现在就是科学易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自然易就是还没有文字光是符号这个是邵
雍先生开始讲的是这个。占筮易实际就是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又出了一个人
文易就是从哲学上来解释主要以《易传》的出现为标志。到科学时代科学易应该说是以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来解说《周易》的符号系统。他解说那个符号系统就是邵雍的那个《先
天图》
 
采访易学研究学者、清华大学《儒藏》编审专家郭彧
 
      《周易》学问里面现在来分相、数、易、理。大家知道社会上都把算命的看做是偏重
相数某些学院派的偏重易理但邵雍不这样。邵雍有一句话叫“相数言易”四者不可缺
一。就是这四方面都不能缺的。邵雍在观外篇里讲不管什么数最后都要用于理就是不
管什么数都要归到道理上来。就证明邵雍不仅仅是个相数派应该说邵雍是相与理兼顾的。
我们觉得从看邵雍著作我们更能注重什么是他的易理因为他观物得理。邵雍的观物不是
用眼睛观他是用心观这一境界是很高的。心观就是要得理。
 
      宋治平年间有一天邵雍同几位客人在洛阳天津桥上散步忽然远处传来杜鹃的叫声邵
雍当即“惨然不乐”。客问何故邵雍说“洛阳向来没有杜鹃而今有杜鹃飞来是不良预兆。”
客人询问是何原因邵雍用地气变化规律解释说“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将乱自南而北。
如今南方地气来了。禽鸟飞类最先感知地气。今有杜鹃啼鸣恐怕南方草木皆可移于北疾病瘟疫之类也会随之侵袭而来。北方人要受苦了。”邵雍以自然现象作征兆用天人感应来预见即
将来临的政治变革。果然没几年光景江西人王安石上台推行新政朝野上下出现了动荡不安
的局面。
 
      对于邵雍先知先觉的传闻程颐评价道“其心虚明自能知之”。《宋史·邵雍传》中
这样写道当时学者因雍超诣之识务高雍所为至谓雍有玩世之意。雍盖未必然也。
 
那么对于自古至今江湖术士们竭力把邵雍乔装打扮成算命看相的“祖师爷”该如何甄别呢
对于民间百姓种种关于邵雍神奇的传说又该如何看待呢
 采访易学研究学者、清华大学《儒藏》编审专家郭彧
      邵雍为什么现在社会上传说邵雍是打卦算命的“祖师爷”呢他是有原因的。在元代
出现了一本书《梅花易数》他写的是邵康节撰。大家知道“康节”是邵雍死后的谥号。
他为什么不写邵雍撰写邵康节撰呢这实际告诉你这不是邵雍是托名邵雍的。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郑万耕邵雍先生是内圣外王之学。咱们仅仅把
他看作是搞预测仅仅是算卦确实小看了他的学问就是把他放的档次太低了。我们邵雍应
该档次是高不仅讲具体事物讲人事的事功还讲先天的讲形而上学的这样一个比较高层
次的一种东西包括人的心理。因为他通过这个阴阳消长、天地终始之变再运用到我们个人
的人身修养。
 
采访易学研究学者、清华大学《儒藏》编审专家郭彧
 
      《梅花易数》讲的是占卜。后来社会上的人不想那么深入的研究史学、易学他们看
到这本书就误以为是邵雍的。就把邵雍抬举为打卦算命的“祖师爷”这个也是有原因的。
我们今天从正本清源的角度看为邵雍正名我们觉得邵雍不是一个打卦算命的人。因为他的
《伊川击壤集》有很多诗其中一句话叫买卜稽疑是买疑。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郑万耕刚才不是讲内圣外王之学吗他是要我
们以物观物就提出以物观物这样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什么叫以物观物不能过多地以眼观
物也不能过多地以心观物而应该是以理观物。这个以理观物就是他说的以物观物冷眼旁
观你不要被一些生死荣辱、贫贱寿夭所牵连。
 
采访易学研究学者、清华大学《儒藏》编审专家郭彧
 
      只要不属于迷信的属于传奇的、传说的我觉得无可厚非。因为出于民间的百姓对
邵雍敬仰只要有口碑口碑比石碑重要。好多故事很有趣也反映了邵雍的一些“善易者不
占”。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郑万耕我估计刚才说的他这个学问很高深很
多人不是很懂。那么这样一些东西呵就把他所谓传说的比较神秘的那样一些东西别人在流传他这个。那么把他这样一些非常高深的理论、哲学思维这样一些东西放在一边。不是说
邵雍不好理解吗不好懂的就不容易流传好懂的民间可能愿意接受。那么这样呢可能他的
东西就流传下来了。
 
出片头
 
      邵雍作为一代鸿儒以其奇伟玄妙、龙象大观的学识温良守节、道显德彰的风范赢得
了朝廷和百姓的推崇、景仰。然而随后的几百年间邵雍却遭遇了历代来自统治阶层与儒道学
界的褒贬。尊之者谓其“学达性天”抑之者斥之“离经叛道”。他独创的宇宙终始理论和历史
评判学说也没有得到真正的传承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采访世界当代十大杰出易学家、著名哲学家唐明邦
 
      关键是他先天相数易学他完全是独创的。先天易学是邵雍的独创这个独创在当时
还有人很佩服他的易学研究。后来从宋过后研究的人越来越少了再加上清朝以前没有
把他列入到孔庙里面去。一般的感觉到他不正统他因为是道家的。他自己的思想也是道家的
所以儒家的挨不上了就是把他边缘化了从明清以后就把他边缘化了。后来康熙给他送了匾以后有所提升所以孔庙里面有的把他列上去了有的没有列。实际上社会地位还是那样
跟皇室关系比较密切他这个社会地位就很高。
 
采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黄道霞
 
      邵雍的学术思想按照梁启超的观点他的天分很高很聪明。有思想的就是凭脑子
就能够想出很多想入非非想入天上地下上升到天上地下。虽然是想凭空在想但是他能
够演绎这个东西也是很了不起的。这个一般的没有这个水平来解说这个东西这个水平很高的
既有理又有实际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是一种学术思想与社会实践历史结合起来做的这样的
一个工作。所以这个工作没有传承下来他死了以后他有几个弟子在南宋时期但是这几个
弟子据梁启超的研究弟子都没有学到他真正的本事。只会说他的话用他的语言但是没
有掌握他的方法没有掌握他的学问实际上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这个传播的不广。
 采访易学研究学者、清华大学《儒藏》编审专家郭彧
 
      邵雍的学问可以说博大精深。因为他研究了几十年在百源冬不炉夏不扇刻苦研究
后来迁到洛阳以后也在研究他在洛阳呆了将近三十年。他这个学问你说没有传承或者
后人没有真正理解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先天的天份还有一个就是时间就是人们要
想把邵雍的学问研究明白就必须超过邵雍所用的时间在短短时间是不可能的。还有一个
邵伯温把《皇极经世》类似周易一样分了十二篇把它加厚了这样这个书就比较冗长人们
读起来也就比较费劲。
 
 
  
采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黄道霞
 
      再一个关键的时候是明朝明朝在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宋代以后儒释道思想融合到宋
代以后到了明朝的学者们就对宋代的批判破坏。破立了有破有立。但是呢明朝的学者
对宋学是破的多立的少。破首当其冲的当数朱熹子朱熹子挨批了。朱子在明清两代特别是到了清朝批朱子的也不少那邵雍子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样子的在社会的
地位就有些下降了。
 
采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董光璧
 
      邵雍虽然他这套系统我们不能说他是科学的但他属于一个艺术哲学的一些原理
他也不一定经得起实验的证明。比如说他怎么着12万9600年世界就毁灭了现在肯定不
是并不会因为这一点就能够否定他的意义。但他想到了宇宙是有生命力的它是循环的
完了还可以循环来。在这个意义上这种有周期性宇宙的生命有周期性这一点跟现代科学思想是一致的。当然具体的经验内容肯定是不一致的经不起科学的论证。但是这个思想的
核心思想它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们也不能把古人说的在古代就有了什么宇宙大发展的科
学这样也不是因为它不是。什么东西都有产生、消灭的过程有生有灭。宇宙有生有灭
一个学说也有生有灭。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章伟文
 
      我们现在来纪念邵雍实际上我们也是要明确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学
术精神对我们当代来讲有什么启发的意义他的这样一种地位是做了一种很好的将儒和
道的文化做一个融合体现出了我们所讲的很高的精神意境。
 
      一书开奇智千古见精神。一百年前梁启超先生满怀深情地评价道邵雍是中国思想
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彗星。一百年后一个千年来临的时候今天的人们该怎样仰望星空和星空
里的邵雍呢
 
---------谨以此片纪念邵雍诞辰一千周年